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海權從屬於陸權 應緩建航母(圖) (ZT)

(2007-03-03 09:47:42) 下一個



資料圖片:國產99坦克戰鬥力強悍



資料圖片:日本自衛隊P-3飛機飛臨中國春曉油田

【作者】葉自成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中國有長達1.8萬多公裏的海岸線,有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有近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中國的東南沿海一線存在諸多的安全問題:北邊的朝鮮半島存在核擴散和爆發戰爭的危險;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的領土爭端時隱時現,日美軍事同盟加強,把台灣問題列入美日安保條約適應的範圍,使得中國沿海麵臨的安全局勢更加複雜;台灣當局加緊“去中國化”,國家統一的任務更加艱巨;中國南沙群島的主權受到周邊國家的侵蝕;中國海外貿易對海洋運輸有重大的依賴性而又缺乏足夠的安全保護等。

  因此,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而言,擁有強大的海權是必然選擇。但筆者認為,強大的海權必須也隻能成為中國強大陸權的組成部分。

  在大戰略中定位海權發展

  中國海權發展是個重大的政治戰略問題,首先必須放到中國的大戰略中去全盤考慮。中國的大戰略就是在21世紀中葉使中國成為一個中等發達的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這是壓倒一切的任務。應從這一中心戰略任務出發來定位海權發展在中國總體發展的地位。

  如果說中國的發展包括大陸空間的發展和海洋空間的發展兩個部分的話,那麽,大陸空間的發展將始終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而海空間的發展不可能超越大陸空間的發展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問題。中國將始終是一個大陸型國家,這是由於大陸空間在中國總體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的。中國的和平發展,是21世紀地緣政治的最大變化,它在地緣政治上也必然表現為陸權第一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發展既是陸權的回歸,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曆史上的一個陸權大國和強國;同時中國的發展又是陸權觀念的革命,它與曆史上和世界文史的陸權國家的發展又具有根本的和本質的不同。

  中國大陸本土建設是陸權發展的第一層次。整治好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是中國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礎;中國的製度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和資源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失業與就業問題等的解決,都隻能立足於國內的陸地空間,海洋空間的發展和向海外的擴展隻能作為重要補充。

  晚清的教訓

  陸權發展不排斥中國的海權發展,因為中國的海權遠遠不能適應中國的陸權發展的需要。發展海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解決台灣及南海問題等,都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對於中國陸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沒有強大的海權,就沒有中國強大的陸權;但強大的海權隻能成為中國強大陸權的組成部分,中國發展海權的根本目標是拱衛中國陸權的發展,而非向海外擴張;從更根本的意義上說,沒有陸權發展,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海權;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首先依賴於中國的陸權發展而非海權的發展。

  在這一方麵,人們不要忘了晚清的教訓:在一個國家的製度建設存在重大問題的條件下,僅僅發展海上軍事力量,是成不了海權大國的。19世紀60年代,清朝把發展海軍放在優先位置上,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19世紀80年代,當時的清朝已經擁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而且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支用西方新式軍艦大炮和訓練方法建設起來並正式成軍的海軍。到1890年晚清的海軍總噸位為64702噸,而日本海軍僅5萬噸,經過第8次海軍擴充後,日本海軍才達到了6萬噸。但晚清強大的海軍並沒有表現為強大的海權。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由於晚清政治製度的腐敗,北洋水師在日本海軍麵前不堪一擊。所以,海權發展必須以中國的陸權建設的各種重大問題解決為前提。

  中國近海戰略與西方大國不同

  從中國的國防戰略來看,中國的國防戰略在海洋空間方向表現為近海防禦戰略。中國的國防戰略明確規定海軍的行動範圍限定為近海,即把中國海作為中國海軍的主要活動區域,遠洋的海上軍事行動隻是作為一種輔助;在這一近海區域中,以中國大陸本土為基地的空軍和以離大陸沿海為其主要基地的近海海軍,能夠產生足夠大的威懾力量,足以保衛大部分中國海域和中國大陸的所有沿海地區。若大陸本土的陸權(陸軍、陸基導彈、陸基空軍)足夠強大,也足以控製台灣海峽的局麵。

  在這方麵,中國的近海防禦戰略與曆史上“崛起大國”的進攻性遠洋戰略不同。大英帝國靠遠洋海軍在遠離英國本島幾千公裏的地方爭奪馬島;二戰時期的日本發展海權,主要用於海外擴張並發動了珍珠港襲擊;美國今天的海權之角伸向世界各地,美國的遠洋艦隊參加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但是中國的海權發展並不會走英日美的老路,中國的國防戰略是以防禦為主的戰略,不會把海外大規模進攻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

  海權還須服從軍事技術發展趨勢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地緣空間的技術也在經曆著重大的變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空中飛行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陸基飛機飛行速度的大大提高和飛行時間的大大增加,隨著精確製導的陸/空基導彈技術的不斷成熟,遠洋海軍、航母艦隊的優勢大為減弱,並更容易成為先進的導彈、陸基飛機、先進的潛水艇和驅逐艦的打擊目標。

  以航母為例,美國最新研製的超高速導彈的速度將達每小時6000公裏,理論上在一小時內將打擊地球上的任何目標,如果此種導彈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就可能成為航母的殺手。因此,中國與其現階段投入大量資源製造航母,不如把這些資源用於研製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飛機和提高導彈的性能上。尤其是在中國軍費還相當有限的情況下,投入巨資建造昂貴的航母也會捉襟見肘。

  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其《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曾指出,“這兩種觀點(指馬漢的獨立的海軍力量是至高無上的觀點,和杜黑的空權論的戰略空中力量統治的地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地麵力量才是決定性的軍事手段。戰爭靠龐大的陸軍而不是海上的艦隊和空中的飛機蠃得勝利。最強大的權力是擁有最強大陸軍的國家”。

  總之,中國的和平發展決定了現階段必須仍以中國大陸本土的建設為中心,以陸權發展為戰略重點,而發展海權應當是有限的,應當服務和從屬於陸權的發展。(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係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