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奇瑞揭穿了我國汽車工業的兩個神話

(2007-02-16 02:47:53) 下一個

  我來說兩句奇瑞是安徽蕪湖市新興的地方國有企業。1996年購買了一條發動機生產線,1999年12月開始生產轎車。2001年自主開發出第一款轎車,至2003年共開發了4款轎車投放市場。2003年銷售轎車9萬多輛,其中出口1200多輛,占2003年我國轎車出口的50%左右。2003年簽約,為伊朗建一個年產5萬輛轎車的整車廠,用奇瑞的品牌和散件裝車,成為我國第一個到國外去建合資轎車廠的企業。
 
奇瑞的成就,意義重大,戳穿了我國汽車工業的兩個神話:
 
1.戳穿了中國汽車工業不能自主開發轎車的神話
 
'我國沒有自主開發轎車的能力',是多年來我國汽車界普遍的觀點。從2000年到2004年2月,媒體經常有這方麵的報導。理由是以下幾點:①開發一款轎車,需10幾至20億美元。我們拿不出這麽多的錢;②要開發一款轎車,工廠必須有相當大的規模,有的說至少30萬輛,有的說50萬輛,有的甚至說要有200萬輛,才能承擔如此巨額的開發費用;③開發一款轎車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要幾代人的努力等等。
 
奇瑞生產轎車的曆史隻有4年多,產量最多的2003年,銷售汽車不過90367輛;銷售額還不到80億元人民幣,能用來開發轎車的費用有限,但他們已開發出4款車型。2001年最早開發的'風雲'牌轎車,一亮相就反響強烈,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而且銷到國外。中國不能開發轎車的種種理論,被奇瑞的實踐駁得體無完膚了(其實奇瑞並非個別現象,吉利、哈飛都自主開發出了轎車)。
 
有諷刺意味的是,奇瑞開發轎車的人才,來自東風汽車集團,他們兩年以前就在奇瑞開發出轎車來了。而且東風集團自己,幾年前也曾開發出'小王子'小型轎車,但不生產。由另一個小廠,現已年產幾萬輛。這就說明,中國開發轎車的問題,用得上孟子的話: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從奇瑞開發轎車一事,可以看出:
 
(1)開發轎車並不神秘,並不如有些人講的那麽困難
 
奇瑞轎車的主要車型,就是自己開發出來的。設計出'東方之子'和'QQ'兩款轎車,又在'風雲'的基礎上改進為'旗雲'。到目前為止,奇瑞已經開發儲備了20多款各類轎車,開發了從0.8~4L按歐Ⅳ排放標準的18款發動機,一個龐大的'奇瑞車家族'正在浮現。其中部分擬投放歐洲市場。
 
一汽、東風和上汽幾個大型汽車工業集團,無論生產汽車的曆史、資金或規模,都大大超過奇瑞。為什麽奇瑞已經開發出了4款車型,他們卻說還沒有開發轎車的能力呢?顯然,並不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缺乏物質條件。依筆者看,他們缺的是精神,就是缺不甘落後的骨氣、為國增光的誌氣、敢於和跨國公司競爭的勇氣。奇瑞年年組織青年職工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茅山(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在地)參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說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有了這個精神條件,物質條件較差的奇瑞,可以開發出轎車;相反,物質條件再好,沒有這個精神,也開發不出轎車來。
 
韓國現代集團比我一汽晚建設14年,但不到8年就自主開發了'小馬駒'轎車,產量不過7100輛,並銷到國外。奇瑞生產汽車不過兩年,就自主開發了轎車,產量不過3萬輛,很快也銷到國外。一汽自己建廠不到7年,就開發了紅旗轎車。時間都並不長,規模也並不大。
 
我們說的自主開發,其實就是技術創新。因為自主開發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設計問題,而是從構思到新產品設計、製造工藝、生產管理、產品銷售、占領市場直到維修服務的全過程,是這些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就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不能光*技術人員,必須*企業家才能實現,因為隻有企業家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同時,也隻有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領導人,才稱得上企業家。同樣的20多位技術人員,為什麽在東風集團不能開發汽車,而到了奇瑞就能開發?因為兩個企業的情況不同。實踐證明,技術創新的理論是正確的。
與東風汽車集團合資的日產總裁,在合資談判後評價說,這個項目中方的貢獻等於零。話說的很難聽、很尖刻。汽車的產量、銷售額和利稅曾位居全國同行第一的東風集團,今天竟然落到這個地步。但仔細想,人家講的並不錯。東風集團不搞自主開發,技術、先進的管理都是人家的,東風集團有什麽貢獻呢?

奇瑞的自主開發,並非十全十美,據反映產品還有些小毛病。在自主開發的初期也可能難於完全避免。我們還是希望奇瑞更加嚴格地加強管理,精益求精。
 
(2)自主開發並不意味故步自封
 
為了學習世界先進技術,提高設計水平,奇瑞的第二步就是委托意、德、日的設計公司設計新車型。但一定要派人參與,通過聯合開發,進行學習。第三步,由自己設計較低端的產品,然後向高端產品爬升。計劃用3~5年時間,完全掌握有國際競爭力的各檔次車型的設計能力。自主開發基礎較差的我國,這是一條現實之路。哈飛走的也是這條路子。奇瑞還'引進來'吸收'海歸'人才;而且雇用了20多名外國技術、管理人員。但他們不是外國母公司派來的欽差,沒有特殊待遇,與奇瑞員工一樣,是公司的雇員。
 
(3)不搞自主開發,難以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
 
人們感歎:'隻重視引進技術,不重視消化吸收';'用於消化吸收的錢,不到引進技術的20%';'我們陷入了'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等等。筆者以為,根子就在於,引進技術的企業不搞自主開發。沒有這個壓力和動力,就會千方百計購買新的生產線。合資企業是不搞產品開發的。產品落後了,就由合資企業出錢,合資的外方,從他的母公司拿來產品圖紙,賺取技術轉讓費,於是就生產了'換代產品'。但是,企業家一搞自主開發,情況大變。技術人員會如饑似渴地學習、消化引進的技術,並根據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改進。因為不如此,他們就不能開發新的車型。奇瑞就是這麽做的。由此看出,我國'重視引進不重視消化吸收'這個痼疾,不搞自主開發就難以醫治。
 
(4)自主開發才能取得國際競爭力
 
產品的性能價格比,決定國際競爭力。奇瑞的'風雲'與桑塔納、捷達和富康'老三樣'屬同一檔次,為什麽價格卻低30%左右(2001年的定價為8.8萬元人民幣)?①自主開發成本低(僅人工費就為外國的幾十分之一);②企業的全部問題由自己決定。比如不需付巨額的技術轉讓費;不需花幾十倍於中國技術人員的工資,去聘請數量不少的外國'專家'(他們在中國的工資,超過了在國外的水平);可以盡量采用國產設備;由自己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選購質優價廉的零配件等等。
 
跨國公司與我建設的合資廠,外方不同意出口轎車。不僅因為出口會和合資外方的母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展開競爭;而且合資的外方收取了高額的技術轉讓費,以高價進口了大量設備和CKD、SKD散件,雇傭了不少高工資的外國專家,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成本,合資企業可能有奇瑞這樣的國際競爭力麽?
 
(5)自主開發的企業會積聚人才,不搞自主開發就難免人才流失
 
有人說,科技人才在自主開發的企業是掌上明珠,在不搞自主開發的企業則可有可無。請看上述那20來位技術人員,在奇瑞被待為上賓;而在原來的單位,卻連工作都難保,豈隻可有可無?這種明顯的對比,對我國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為什麽我國許多企業的人才流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不搞自主開發。技術人員固然關心自己的工資、待遇,但最關心的還是能不能用其所長,能不能事業有成。到奇瑞去的20多位科技人員,比外企和合資企業的待遇差遠了,他們不但不想離開,而且幹的很起勁,因為他們為企業、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說:士為知己者死。奇瑞搞自主開發,已成為一塊磁鐵。不僅這20來人,一汽、東風以及幾乎全國汽車工業係統各企業都有一些技術人員紛紛到奇瑞來。因為他們在這裏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出貢獻。他們原來所在的企業,自然就'人才流失'了。身在異國他鄉,願意報效祖國的留學生和華人,也紛紛來到奇瑞。目前奇瑞的許多重要崗位上,已有一大批從通用、福特、勞斯萊斯等企業歸國的尖端人才。說明自主開發的企業,吸引力何其大也。
 
(6)不搞自主開發,就不能掌握企業的領導權
 
在合資企業中,即便外方隻掌握30%的股權,但由於產品是他開發的,他就掌握了知識產權,實際上一切問題由外方說了算。比如:企業要害部門的主要職務、產品的更改、產品的質量認證和鑒定、工廠的設計和委托、協作配套廠的選定、產品改型和設計費用、進口散件的數量和價格、進口設備的選購和價格等等,不勝枚舉。最典型的是,上海大眾的貨架、清潔機(掃地用)都是從德國進口的,其他設備的進口就可想而知了。這就是為什麽一汽的設計部門,在成功地修改捷達車的尾部結構以後,大眾公司要花高價購買這個設計的原因。這樣,他就掌握知識產權了。東風集團的襄樊柴油機廠,引進美國CUMMINS的技術,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花了幾億元,修改了圖紙20幾處,產品受到用戶的歡迎。這原本屬於我國的知識產權,卻在與CUMMINS合資的浪潮中,沒有獲得任何補償,就一風吹掉了。回頭全部按CUMMINS的圖紙生產。可見我們企業的領導人,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停留在什麽水平上。而且這個所謂的合資,CUMMINS並沒有出資,隻是答應提供技術,就獲得了50%的股權。
 
奇瑞就完全相反,一切問題由奇瑞自己決定,因為產品是奇瑞自己開發的,奇瑞掌握了知識產權。蘭德公司80年代說過,沒有技術獨立,就沒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獨立。技術上依附於人,當然就不會掌握領導權,就不可能有獨立自主。
 
自主開發的核心是掌握知識產權,從而掌握企業的領導權,這是企業一切問題的要害。自主開發是一把金鑰匙,不僅可以取得國際競爭力,培養我國自己的專家,帶動中國工業的發展,而且能解開我國經濟、科技工作中的許??重大戰略問題來認真抓的時候了。
 
2.戳穿了汽車工業企業必須與外商合資的神話
 
汽車工業與我國的家電、個人電腦、手機等許多產業由合資陸續轉入自主開發相反,不但合資沒有減少,原來沒有合資的汽車廠,也紛紛與外商合資;東風集團,從轎車已發展到全行業(含貨車、發動機)合資,還自詡為'全方位開放'。我國汽車工業超過90%已走上了與外商合資的軌道。聽說一位大企業的負責人感歎:長此以往,在中國的汽車工業舞台上,將上演一出沒有中國演員的中國話劇。
 
為什麽如此?表麵看,合資後迅速投產,國家有稅收,企業有利潤,不太費勁,汽車工業就很繁榮,特別是企業領導人和職工工資增加了,於是皆大歡喜。
 
隻要我們加以研究分析,就會發現,原來是我國的一係列政策寵出來的。請看:①合資企業,隻吸收我方的精兵強將,老弱病殘等等包袱,一概由原來的老企業、國家背起來。②在稅收上優惠:兩免三減(前兩年免征所得稅,第3~5年減半征收,實際上更低);設備、CKD等散件進口減免關稅。③用高關稅保護合資廠的'國產'汽車。從超過200%逐漸降低,2003年排量3L以下轎車整車進口還有38.2%。④國家對合資企業,隻要求提高國產化率,不要求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其他幾乎沒有任何要求(巴西等國還要求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因而產品具備國際競爭力)。於是就出現了廣州本田,在我國生產的雅閣牌轎車,銷售價高達30多萬元,折合390萬日元,高出日本國內價格六成左右,2001年的利潤率高達36%;德國大眾與我國合資生產的汽車數量僅占其總量的14%,但利潤的80%卻來自中國;通用汽車公司每輛車在美國賺145美元,在中國卻賺2400多美元的怪現象。這不是駭人聽聞的暴利和掠奪麽?汽車界業內少數有識之士對這種現象義憤填膺,有的離開了合資企業,轉入自主開發企業(以下簡稱民族企業)。令人不安的是,大多數人卻熟視無睹,對國家和老百姓財富大量外流的現象不感到心疼,個別人甚至還為之叫好,說什麽'不要為民族(工業)所累'。

透過現象看本質。國家減少的稅收,國家買公車、老百姓買車多花了高出國際市場價格百分之幾十的冤枉錢,都流入了合資企業;而合資企業收益的大頭(據估算大體為我方利潤的2~5倍)卻被合資的外方拿走了。因外方除利潤分成外,還有高額的技術轉讓、零部件實驗、設計更改開發費、散件、設備進口費,外方人員高額工資等額外收入。實際上外方是老板,我方隻是打工者。
我們粗略計算一下:2003年我國生產了202萬輛轎車,以90%合資生產,平均每輛20萬元計,銷售額約為3640億元,平均利潤率按20%計(實際比這還高),利潤達727億元,我方分得其中的363億;保守估計,外方的各種所得為我方利潤的3倍,一年就拿走1100億元。怪不得有的外企合資不到幾年,就把投資全部收回去了。日本的跨國公司,原來隻賣汽車給我國,看到合資的油水如此之大,於是紛紛與我合資了。
 
有人說,凡是在中國土地上建設的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就是中國的企業。人們不禁要問,這種'中國的企業',享受了中國政府這樣多的優惠政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又很低,為什麽賣給中國政府和老百姓轎車的價格,卻要比國際市場高出好幾成?在合資企業中,外方股份僅占一半(有的僅30%),為什麽拿走的收益,卻為我方利潤的好幾倍?而沒有合資的,像奇瑞那樣的企業,沒有享受政府任何優惠政策,而他的轎車價格反而比合資企業便宜的多呢?這個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
 
多年來,許多人的思維形成了一個定式:隻要能引進外資就好,而且引進外資愈多愈好,不問引進的是什麽外資,效果如何。
 
汽車工業合資當然帶來一些好處:一般說,可增加資金、擴大品種、還可以引進先進的管理和成熟的技術。但不可忽視的是,負麵效應太大了:
 
①使國家和個人付出比國際市場高百分之幾十的買車費用;這些多花的費用和國家減少的稅收,大頭被外方拿走(比我方的利潤多好幾倍);

②扼殺了合資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因為合資企業不搞技術開發;

③糟蹋了中方的人才。人隻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提高本領。中方派到合資企業的技術人員,原來都是很優秀的。由於合資企業不搞開發,於是這些人才要麽流失,要麽逐漸變得不那麽優秀,甚至變懶了。

④政治上泯滅了民族精神,失掉了為國爭光的誌氣、不甘落後的骨氣,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工業,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韓國道路,通過自主開發,發展民族工業,成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一條以拉美國家為代表,走合資道路,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我國汽車工業的主流走的是拉美的道路。
 
奇瑞沒有合資,不享受合資企業的任何優惠待遇,不但自主開發了幾款轎車,而且培養和鍛煉了人才,帶動了我國的裝備等民族工業的發展,成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這才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正確道路。
 
二、幾點建議
 
1.建議製定一係列鼓勵自主開發的政策,使奇瑞這一類民族企業盡快強大起來,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主力。比如:

①自主開發了有國際競爭力產品的企業,國家給以扶持政策。包括:

政府采購汽車,優先選用自主開發的產品;
減免稅費,如用於開發的費用打入成本等;
自主開發的產品出口,國家給以買方信貸等;
自主開發汽車所需的共性技術,由國家出麵組織攻關,並給以經費支持;

②國家獎勵自主開發汽車有重大貢獻的企業家;不搞自主開發的企業領導人,不得授予任何榮譽稱號。

③建議宣傳部門大力宣傳奇瑞這樣的民族企業;建議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全國人民,振奮民族精神,發揚中華民族的誌氣、勇氣和骨氣,在各產業中,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艱苦奮鬥。
 
2.建議黨中央、國務院總結合資的經驗,興利除弊,對合資企業依法實行規製政策:
 
① 要像對待國有企業一樣,對合資企業,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取消兩免三減,取消在進口設備、CKD、SKD散件方麵的一切優惠政策。目前,奇瑞這樣的企業的所得稅高達33%,而合資企業隻有17%(有的僅7.5%)。這種扶洋抑己的政策,必須盡快廢止。

② 不再批準新的汽車合資企業,尤其進口CKD、SKD散件組裝汽車的企業。此風日盛,根本是GDP至上的後果。長遠看,其負麵作用遠大於暫時利益。

③ 嚴格按已批準的合資企業的綱領生產汽車,不得超過。超產的部分,必須到國際市場去銷售。

④ 鼓勵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應作為任務,要求合資企業的中方國有母公司開發新產品,由合資企業生產。可與我國民族企業開發的產品,同等對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