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些軍事常識問答

(2007-02-09 06:44:09) 下一個

請問,水陸坦克是靠什麽浮在水上的?並且它是怎麽防水進入裏麵的?

絕大多數水陸坦克靠的是在前後加裝空心的浮箱來增加浮力,66式和66A都是這樣的.其實構造和普通坦克是一樣的沒有做什麽特殊的防水處理,隻是在車底加裝了水泵排水而已,其實普通坦克也是可以潛渡的,這個說明普通坦克防水也沒有什麽問題.


殲擊機`強擊機`攻擊機和什麽轟炸機,戰鬥機的怎麽區分?都是執行什麽樣的任務?

殲擊機其實就是普通稱的戰鬥機主要廠是執行製空任務的,強擊機其實就是攻擊機主要執行近地對地攻擊任務的隻是裝甲比較厚而已,戰略轟炸機是執行遠程戰略轟炸任務的,戰鬥轟炸機一般是執行對地阻斷支援的.

戰略轟炸機還有個重要任務便是擺擺POSS,嚇唬嚇唬人,搞搞公關什麽的。
戰鬥轟炸機雖有“戰鬥倆字”但格鬥能力一般非常有限,基本隻有挨宰的份兒,比如拿F-15E和蘇-27B玩就很危險,雖然前者要先進的多
另,軍用飛機的“代”隻針對戰鬥機,其他機型都不在列,比如飛豹戰鬥轟炸機就隻有說它是幾代幾代戰鬥機的,沒說它是第幾代轟炸機的。

你的說法也不全麵F-15E30%的設計是為了空戰,雖然他的格鬥能力平平,但是它的雷達比蘇35都要強很多,在配上AIM120C超視距作戰能力沒有誰敢小瞧.

戰鬥機(二戰前也稱驅逐機)、截擊機(要地防空、戰略轟炸機攔截等)現一般統稱殲擊機,主要負責對空戰術任務:奪取空中優勢(製空權)、護航。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部分機型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轟炸機是執行空對麵轟炸任務的飛機。
強擊機與攻擊機是同種飛機的不同叫法,都用於空對麵(空對艦等)火力打擊、遮斷,支援作戰等,一般有依靠自身裝甲防護、空中機動、火力實施突防的能力。

戰鬥轟炸機可以在空中加油嗎?

我國的殲轟7A就可以空中加油。

人人都說航母的彈射器難造,請問難點在哪?

許多文章關於彈射器製造難點的說法不盡相同,有的說開口汽缸密封是關鍵,有的說是開口汽缸製造難度很大,還有的說是彈射器的加工精度很高,也有的認為必須要有第一流的焊接技術。實際上,彈射器的真正難點在儲汽罐的製造上。以上說法隻有焊接技術才算是說到了點子上。

  說開口汽缸密封是關鍵的看法可能是把密封條件理想化了,其實要達到“滴汽不漏”比登天還難,而在“適當漏掉一些汽”的情況下,做到滿足彈射需要卻不是太難的事。彈射器開口汽缸有兩種密封方法,老式彈射器采用的是設置在汽缸開口兩側的橡膠帶形成“拉鏈”式密封,現在的彈射器則利用一根柔性金屬條填入汽缸的開口中,用“填條”式方法達到密封目的。不管是哪種方法,要達到像蒸汽機汽缸一樣的密封程度是不可能的,但要滿足飛機起飛的需要是沒有問題的,無非是多浪費一些能量。

  彈射器開口汽缸是製造難點的觀點可能是根據“開口汽缸要承受高達80千克/平方厘米的蒸汽壓力”而得出的,由於缸壁上有開口,開口汽缸的受力特性很差,要做到不變形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彈射器的工作壓力為80千克/平方厘米,是指儲汽罐中的初始壓力,開口汽缸承受的壓力則要小得多,因為要使彈射推力保持均衡,就必須在儲汽罐中的壓力從80降低到一定值的過程中使開口汽缸中的壓力保持不變,兩個壓力值相差不大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開口汽缸中的最大壓力是多少,可以通過彈射器的額定推力和457毫米直徑的雙汽缸結合熱力學計算出來,可能也就是20千克/平方厘米左右。氣缸有些變形也不要緊,無非是要漏掉一點汽。由於習慣和成本的原因,彈射器汽缸的直徑從開始研製到現在都是457毫米,這麽小的尺寸,再加上采取一些加強措施,要承受每平方厘米20多千克的壓力可以說是易如反掌。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氣罐也能承受40多千克的壓力!

  對於體積龐大、“隻有”一個彈射活塞是活動部件的彈射器來說,精度是難點一說使人感到意外。彈射器由大部件組成,而且體積大,幾乎全部是鋼結構件,光是受熱變形就能產生不小的尺寸變化,因此即使有精度也是相對的,是屬於測量學中的相對誤差範疇,要說絕對誤差精度就不是很高了。相對精度問題隻是在製造和安裝中麻煩一些,難度遠遠談不上。有文章稱“法國‘戴高樂’號在調試彈射器時,火花鐵宵四處飛淺,使施工人員膽戰心驚,原來是粗心的美國賣主忘了告訴法國人,這是磨合期的正常現象”,也許這一點可以用來說明精度問題。

  彈射器的儲汽罐是一種大尺寸的高壓容器。在製造工業中,高壓容器是機械工業產品中一個重要的品種,被廣泛用於化工、核工業、能源和航天技術中,是一個國家重工業水平的重要體現。雖然這種產品沒有活動部件,結構也相當簡單,但由於要承受高壓,尺寸又大,因此對製罐材料、製造設備和焊接工藝等方麵提出了特殊的高要求,製造企業要有相關的生產許可證。對於航母彈射器來說,又有使用次數、重量限製和耐高溫方麵的要求,故製造難度就更大了。製罐材料要用耐熱的特種合金鋼,必須要有很好的蠕變性能和抗拉強度,而且還要承受幾十萬次的彈射加壓/卸壓疲勞循環,目前隻有幾個國家才能製造。製罐工藝有好幾種,常用的是用鋼杵穿過鋼錠,反複鍛壓製成環節狀,經車削加工後,再將幾個環節焊成筒體,兩邊封頭用萬噸以上的水壓機整體壓出或分塊壓出,然後經過切削加工再焊接。焊接過程要嚴格按照操作工藝進行,稍有不慎,就會使部件報廢。

  不過,儲汽罐的製造難度也有相對性,它和罐的直徑有很大的關係,當直徑較小時,承受同樣壓力的儲汽罐製造難度就會大幅度下降。如適當放鬆對重量的限製,也對降低難度有很大幫助。能生產小尺寸高壓容器的國家可能要超過幾十個,用來滿足中小功率的彈射器是綽綽有餘的。英國發明彈射器時,從提出方案到製造出演示裝置,時間不超過幾個月,彈射功率不大,儲汽罐的工作壓力隻有每平方厘米20多千克顯然起了很大作用。近十幾年來出現了板纏繞製罐工藝,就是用高強合金板一層一層纏繞成罐體,這種方法解決了原有工藝產品重量大的缺點,製造難度也能下降許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發展彈射器有“門檻”,但不是很高,而且也不多,設計者可以是“半路出家”,並且試驗的大部分部件可以一直用下去,開發費用不會太高,彈射器開口汽缸的直徑始終是457毫米,也可證明這一點

蘇聯設計的第一架艦載戰鬥機實際上是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的米格-23A。由於原型機的前起落架是向前後收起的,不經過大的改動不可能采用美國艦載機的前輪拖曳彈射,為簡便起見,采用了拖索彈射。後來的蘇-27K采用向前收起的前起落架,在采用前輪拖曳上有便利條件,但設計師不願意為一個前輪拖曳彈射掛點而付出增加機身重量近百千克的代價。而且這種飛機在機身結構上又與米格-23有著明顯的不同,安裝發動機的兩個吊艙突出在機身下,如果在這兩個吊艙上安裝彈射鉤,就得大大加強吊艙結構,要是設置在兩個吊艙之間,又不便於進行彈射掛索,而且還會影響此處掛載彈藥或副油箱,這又成為了設計師拒絕采用彈射起飛的借口。

有關彈射器看法的幾點說明

  當出現滑躍起飛方法後,彈射器就被指責有以下幾個嚴重缺點:彈射過載使飛機增重,惡化了艦載機的作戰性能;彈射器結構沉重,體積龐大,嚴重影響航母其他武器的裝備,隻能安裝在大中型航母上;彈射器能耗大,效率低,維修困難,可靠性差;如此等等。之所以得出這些看法,主要是對彈射器缺乏仔細的分析。
蘇聯設計的第一架艦載戰鬥機實際上是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的米格-23A。由於原型機的前起落架是向前後收起的,不經過大的改動不可能采用美國艦載機的前輪拖曳彈射,為簡便起見,采用了拖索彈射。後來的蘇-27K采用向前收起的前起落架,在采用前輪拖曳上有便利條件,但設計師不願意為一個前輪拖曳彈射掛點而付出增加機身重量近百千克的代價。而且這種飛機在機身結構上又與米格-23有著明顯的不同,安裝發動機的兩個吊艙突出在機身下,如果在這兩個吊艙上安裝彈射鉤,就得大大加強吊艙結構,要是設置在兩個吊艙之間,又不便於進行彈射掛索,而且還會影響此處掛載彈藥或副油箱,這又成為了設計師拒絕采用彈射起飛的借口。

有關彈射器看法的幾點說明

  當出現滑躍起飛方法後,彈射器就被指責有以下幾個嚴重缺點:彈射過載使飛機增重,惡化了艦載機的作戰性能;彈射器結構沉重,體積龐大,嚴重影響航母其他武器的裝備,隻能安裝在大中型航母上;彈射器能耗大,效率低,維修困難,可靠性差;如此等等。之所以得出這些看法,主要是對彈射器缺乏仔細的分析。
關於彈射器的重量和體積,媒體上說法不一,最高的達千噸,800立方米,有的說是800餘噸,最近有一權威性的文章說是525噸,看來這個說法比較準確。彈射器的儲汽罐是個重量大戶,美航母上的C-13彈射器用的儲汽罐直徑2米,長為20米,如采用輕重量的製造方法,兩個罐的重量也可能在200噸左右。兩個汽缸組件加上往複軌道和支撐蓋板等也可能在200噸以上。飛行甲板上為安放汽缸留出的凹槽截麵積可以從航母照片中大致推算,如果是1.6乘1.8米,則這部分的體積是300立方米。兩個罐占據的艙室容積也在200立方米以上,再加上輸汽管道等裝置占據的地方,總體積就到了600立方米了。從以上推測可以看出,彈射器的重量體積確實是太大了,但對航母來說,彈射器節省了甲板麵積,總體效果上是減少了航母的結構重量。再說,彈射器設置在艦首和左舷側,這些部位通常派不上其他用場。由於是縱向安裝,對航母的結構強度影響也不是很大。
  彈射器的重量和體積與彈射功率有相當大的關係,美國航母上的彈射器是按起飛重量40噸飛機設計的,采用的是雙缸。對於中小型航母,如果是搭載20噸級飛機,則可以采用單缸,重量就可以下降到220多噸。要是為起飛10噸級飛機設計彈射器,則重量更有可能降低到80噸以下,當裝置的尺寸大幅度降低後,像儲汽罐和支撐蓋板這樣的結構件重量下降得會更快。
  航母每次出航裝載燃油6000~9000噸,可供艦上飛機起飛6000多架次,依靠彈射起飛每架次可節省燃油近200千克,總共可節省300多噸,實際上是節能。如果要從效費比上評價彈射器,該裝置可能是效率最高的航空支援設備了。
  無論是從工程技術的角度看,還是從美國海軍的實踐看,蒸汽彈射器的可靠性都是不容質疑的。從總體上來說,彈射器隻有一個彈射活塞是運動部件,而艦載機彈射起飛過程是一個可控的過程,航母的航速、風向、飛機的起飛重量、彈射時的蒸汽壓力等都是可以事先確定的。決定可靠性的關鍵時刻是在彈射開始後兩秒的時間內,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彈射活塞是不會出問題的,彈射閥的開啟速度也不易出故障,充其量彈射的過載波動大一些。因此,就飛機起飛安全性來說,彈射起飛甚至要比從陸地上起飛還要高一些。美國一航母工程師針對海軍發展電磁彈射器的計劃指出,“蒸汽彈射器擁有高可靠性,迄今為止,沒有一架飛機在近千萬次的彈射起飛中因裝置本身的故障而出事”。言外之意是懷疑電磁彈射器的可靠性,但也從側麵說明蒸汽彈射器是非常可靠的。
  有人認為,俄艦載機為采用滑躍起飛而提高氣動力的設計對改善飛機的飛行能力是有幫助的,而彈射起飛增加的重量是純死重。其實對於飛機設計師來說,他寧願增加1千克不產生“體積”問題的死重,也不願意為0.5千克的死重量而帶來體積上的麻煩,從這個角度看,彈射器的作用就更不能忽視了。美國海軍一直對彈射器相當重視,就是因為彈射起飛對提高飛機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有很大幫助。

俄航母為什麽沒有采用彈射器?

  媒體上關於彈射器製造困難的說法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剛開始出現在刊物上的相關文章並沒有提到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普刊物越來越多,有關航母的文章也成為刊物中的重頭戲,但關於彈射器的描述卻越來越簡單,而製造困難的說法卻流行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和躍飛甲板的出現以及俄航母采用躍飛甲板有很大關係。躍飛甲板也能使飛機從航母上起飛,而結構卻要簡單得多。與此相類似,躍飛甲板剛出現的時候,也很少有專家看好,例如國內“首次”報道滑躍起飛的文章大概是在1976年,其中就認為“滑躍起飛必須滿足兩個嚴格條件:一是航跡角超過30度時仍能加速;二是在失速情況下仍能操縱,到目前為止隻有‘鷂’式飛機才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當大家開始認同還是彈射起飛更有優勢時,又從俄航母采用滑躍起飛得出“連蘇聯也沒有解決彈射器的製造問題,這說明彈射器的複雜性”的結論來。

  上麵的情況對同樣沒有航母使用經驗的蘇聯也有影響。一直有觀點認為,西方媒體散布的一些言論影響了蘇聯發展航母的決心,俄羅斯的航母專家在回憶蘇聯發展航母的文章中說,聲東擊西、移花接木,是西方將對手引入歧途的慣用伎倆,當蘇聯未著手研製垂直起降飛機時,西方宣揚這種機型的優越性;當蘇聯研製彈射器時,他們則大肆宣揚滑躍起飛的優點。結果,蘇聯一再否定自己的判斷,以至於“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戰鬥力比原設計低70%。作為一個科技大國. 蘇聯除了在信息技術上不行外,無論是航空航天、還是造船造坦克都是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在製造大尺寸高壓容器這樣的工業設備方麵更是數一數二,很難想象會在一個西方國家海軍已使用了30多年的彈射器麵前碰壁。

  那篇文章還說“庫茲涅佐夫”號原打算采用彈射器,但就在彈射器取得重大進展時,有關方麵突然下令改用躍飛甲板。就連戈爾什科夫這位具有現代軍事科學頭腦的軍人在航母發展上也在提倡“走民族之路”,他支持航母“應該有俄羅斯特色!”按照現代航母特點設計出的1160型方案出台後受到許多高層官員的質疑,被戲稱為“企業斯基”,這種情緒甚至到了“連彈射器一詞也受到詛咒的地步”。

  這些情況可能都對蘇聯航母是否采用彈射起飛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本位主義的影響也不能小覷,飛機設計局在蘇聯曆史悠久,是有影響的大單位,而搞彈射器的可能隻不過是一個臨時組成的“草頭班子”。在沒有艦載機使用經驗的蘇聯,飛機設計師的話更有說服力,“蘇-35不依靠彈射器就能從航母上起飛,這是世界創舉”,那位俄羅斯專家特意強調了這一點。這種情況在國內的刊物上也可看到,搞艦船的對彈射器持肯定態度,而搞飛機的則往往對滑躍起飛有保留意見。當滑躍起飛優於彈射起飛的氣氛占據上風時,蘇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迫擊炮、榴彈炮為什麽會有各自獨特的彈道,原理是什麽?

原因就是火炮的身管長度不一樣和炮彈的裝藥量不一樣,導致的炮彈的初速不同所導致!身管越長裝藥越大初速也就越大彈道也就越低伸,迫擊炮身管最短裝藥也最少射程也就最近,彈道也最彎曲,加農炮這相反。

另外彈翼形狀有不同嗎?彈翼形狀與彈道曲線是否有關?

常規的非製導炮彈都沒有彈翼

問一下狙擊槍的初速和有效射程一般是多少,AK這樣的半自動步槍已經達到了600米的初速和400米有效射程,那狙擊槍是否更要強的多?還有一般看資料手槍的使用範圍都是50米以內,那是否手槍的初速和有效射程真的很低呢?

狙擊步槍一般槍管長火藥作用時間久`一般初速達到800米以上``有效射程常用的都在 800-1000米``手槍一般50米是有效射程 就是在子彈彈道初速的情況下的射程`手槍是進距離防身武器米必要要很大的射程.

還有要問一下`很多人都說美國的F22在失去隱身的情況下`基本上沒什麽戰鬥力,那麽F22既然是四代飛機 他應該不光在隱身上有優勢.比如動力電子等方麵這樣說F22在沒有隱身的情況下能不能敵的過三代半飛機`如SU27 幻影 等?

這個說法有問題,第四代戰鬥機的標準是3S也就是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在沒有破壞氣動外型的情況下失去隱身能力是不會影響另外2個S的,比現在的三代機還是要強很多,另外都說F22機動性差其實它的機動能力還是超過了改進性SU27的水平,而且F22本來就有非隱身的外掛配置.

請問我們向美國買的壓水核電站是怎麽回事,輕水核電站,和重水核電站又是怎麽回事??

核反應堆大體上分快中子堆和慢中子堆,我國近年完成的小型高效反應堆就是快中子堆。
快慢的差別在於,是否用中子吸收劑對中子進行減速,如果不用或者少用的話,中子速度較快,反應比較劇烈,一般用於核原料增殖,少用於能源供應,但是部分先進國家已經掌握此技術並應用於核潛艇。我國於近年研製成功實驗用小型高效反應堆,就是向移動型核動力係統衝刺,目的主要就是軍事用途——當然不排除用於科學考察或者高寒地帶貴重礦產開發。
慢中子堆的減速劑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石墨等固體材料,所以此類反應堆又名石墨冷氣反應堆,堆心溫度很高,比較危險(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之所以能造成重大汙染,也是由於它的這個特性),而且也可以用於原料增殖,所以美國強烈反對北朝鮮繼續使用他們的核反應堆,並提議由美國或者中國提供輕水反應堆替換。
重水反應堆的減速劑是重水,即氧化重氫,重氫是氫的同位素中較重的氘,單位質量是普通氫即氕的兩倍,氘存在於氫氣中,自然重水也存在於水中,所以核能工業就有了一類工廠——重水工廠,用途就是從普通的水中提煉重水,順帶一提,海水中重水的含量比陸地高三倍多,所以當代重水工廠的原料多為海水蒸餾液。重水反應堆的堆心溫度不高,安全性較好,但是由於成本問題正在被輕水反應堆取代,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一些用於實驗的反應堆仍然使用,因為它可以提供較純的材料。
輕水反應堆的減速劑就是水了,隻要經過蒸餾純化,不會對液體回路造成腐蝕就算合格,安全性當然也是非常好了(因為堆心泡在水裏),大多數用於供應能量的反應堆都是輕水反應堆(前蘇聯地區除外,因為他們堅信隻要注意,石墨反應堆也一樣安全||_-),也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反應堆,相信在熱核反應可控之前,它仍會是最好最清潔的能源。
不過缺點也是非常的明顯,成本就是一個(所以俄國人不用~_~),相對來說,它的成本在重水堆和石墨堆之間,安全性也介於兩者之間,相對於其他能源,核電站造價不菲,運營成本也比較高(高於水電而低於火電),而且極為耗水,輕水反應堆對於水資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目前大多數核電站位於江海的附近。
快中子堆所以目下倍受推崇,還是人類求利的心理作怪,快堆其實在沒有保安措施的情況下就是固定的核彈,但是效益實在是明顯啊——核燃料可以增殖,就是說不用頻繁地添加,運營成本極低,而且即使是它產生的核廢料,仍然比其他反應堆的廢棄物可利用性高呢!還有資源環境的要求,既然它危險,那麽高海拔高寒沙漠荒原就最適合不過了,如果它有爆炸的可能就把它埋入地下好了,覆蓋上防輻射材料,設置氣體吸收裝置,現在有了計算機還可以遠程監控,起碼在幾百裏外的地下控製室裏是安全的吧?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好處,如可以直接轉化為軍用裝置,功用也可以直接轉換(提供軍用標準的核燃料),就不再贅述了。
以我的水平,也隻能作出大略的解釋,另外一些具體的技術受到安全方麵的限製是不公開的,所以我也不可能得知什麽核心的內幕,也請大家對於所謂的內幕消息不要隨便相信,畢竟藝術作品是藝術,看電影看小說得來的東西不可以拿來當真的。


快慢的差別在於,是否用中子吸收劑對中子進行減速,如果不用或者少用的話,中子速度較快,反應比較劇烈,一般用於核原料增殖,少用於能源供應,但是部分先進國家已經掌握此技術並應用於核潛艇。我國於近年研製成功實驗用小型高效反應堆,就是向移動型核動力係統衝刺,目的主要就是軍事用途——當然不排除用於.

快中子反應堆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連續不斷的生產鈈也就是將核燃料裏麵的鈾238變增殖成鈈239,這個就是前蘇聯和朝鮮以及現在的日本大量使用這種類型反應堆的原因.現在的日本是世界第一儲鈈大國.

在國防時報上,看到一篇《沒有螺旋槳的潛艇》的文章,了了幾言,沒說的太清楚,哪位網友有關於這型潛艇的介紹請發來大家分享好嗎?

叫做超導磁流體推進技術,我沒有看見有具體的文章有了給你弄出來.
我看過這篇文章,說的是俄羅斯的“馬駒”,不是什麽超導磁流體推進,而是泵噴推進。具體地址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了。
在這:
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不甘核潛艇技術讓對手的“鯊魚”級獨占鼇頭,便加速研製第4代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其能下潛610米,水下航速40節,潛射“戰斧”對陸最大射程1200公裏。這情報傳到莫斯科,那兒回應的對策便是研製超越“海狼”性能的新核潛艇。

  “孔雀石”和“紅寶石”設計局接受了任務。曾主持設計了“鯊魚”級的“孔雀石”設計局總設計師戈·諾·切爾納紹夫領導新艇設計工作。他的有超越傳統模式的創新性設計方案最終被選中。

  然而,新艇的研製困難重重。“孔雀石”設計局專門建造了3個高壓試驗堆,以檢驗符合超大深度要求的耐壓殼體材料。隻是在經過反複的數十次試驗並獲得理想的耐壓材料後,該局才接著進行下一步的設計工作,直到1991年完成整艇設計,整整用了10年時間。但克服許多技術障礙取得的設計成果並沒有迎來祝賀的鮮花,卻遭遇蘇聯的解體及俄羅斯國防預算的極其糟糕的萎縮,麵臨夭折。

  俄羅斯政府和海軍顯然了解新艇對俄羅斯安全和保持國際地位的意義。它們支持“孔雀石”把新艇研製工作堅持到底。新艇稱“210”級,含意為21世紀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1992年初,“210”級首艇在北德文斯克北方機械製造聯合體開工建造,雖然由於財政因素掣肘,幹幹停停,拖延了工期,但首製艇的建造還是在2003年8月完成了,比原計劃時間晚了8年。飽嚐滯停折磨的設計人員給“210”首艇起了個綽號“馬駒兒”。他們多麽希望它跑得快些嗬!當“馬駒兒”下水試驗後,更多的仍是經濟原因,自1993年和1994年開工建造的“210”級第二艘和第三艘艇沒能寫出續篇,至今留在船台上的還是開工之初的那道風景。

  “馬駒兒”整體性能全麵超“海狼”

  在20世紀70年代後,“鯊魚”級核潛艇隱形性能稱霸世界,但美國“海狼”核潛艇出世,這種一枝獨秀的局麵即被打破。俄羅斯豈能坐視,硬是排除萬難將“馬駒兒”推下水。這樣,核潛艇隱形技術領跑者又輪到俄羅斯了。“馬駒兒”匯集了俄羅斯潛艇降噪技術的各種最新成果,並采取了獨家消聲措施,噪聲降到高超水平,為80分貝以下。它的兩層艇殼全采用新一代鈦合金材料,具有高強度低磁性特點。目前世界現役的偵測裝置隻能在距它很近的地方才能發現它,但在戰時那純粹是飛蛾撲火,白白送死。

  “馬駒兒”艇長121米、寬14.2米,設計采用良好的拉長水滴線型,艇艏圓鈍,光滑過渡到尖細的艇艉,艇體外表麵無任何突出體,如此做既減少渦流,減少孔穴渦輪噪聲,更能收到降低流體噪聲的突出效果。

  “馬駒兒”外表麵全部敷設有新一代消聲瓦,可吸收敵方主動聲呐的探測聲波,讓其探測能力下降一半以上,又能隔絕和降低本艇噪聲,噪聲降低20分貝以上。它大量采用低噪聲設備和浮筏技術,降低機械振動和管路振動噪聲。它采用有源消聲技術,在空氣噪聲較大部位配有反音響聲源係統,從而抵消掉此處的空氣噪聲,保持安靜。

  “馬駒兒”動力及推進係統閃耀著兩大亮點,一是熱離子核反應堆,二是磁流體推進係統。熱離子核反應堆的功率較“鯊魚”級成倍增加,且不需要蒸汽發生器,沒有高壓、高溫環境,重量輕,壽命長。反應堆配備有新型數字計算機電子監測控製係統,實現了工作高度自動化。“馬駒兒”動力強大跑得快,水下最大航速超過50節。它使用磁流體推進係統,配備一台12環直流螺旋型超導磁流體推進器。12個螺旋型磁流體推進器相互獨立,因而隻要改變其中幾個推進器推力大小即可改變潛艇航行狀態,實現左右轉彎或上浮下沉。潛艇靠磁流體推進係統調節水流大小、方向及控製噴水速度和方向,因而不要螺旋槳和舵,隻保留穩定翼。如此推力集中,無空泡,也不會有槳舵噪聲,自然增強了潛艇的隱蔽性。憑著新型鈦合金雙殼艇體,“馬駒兒”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透數米厚的堅冰層,自身不傷分毫。它下潛工作深度達3000米,可借助水聲躍層巧妙隱蔽,令美國現役和正開發的反潛武器都對它無可奈何。

  “馬駒兒”執行反敵戰略核潛艇和航母、反艦、對陸攻擊和布雷等任務。它的火控係統一次跟蹤140個目標,並可同時攻擊其中8個來自不同方向、不同距離的目標。它攜彈量大。發射區在艇艏和指揮台圍殼後的第4艙,即巡航導彈艙。它擁有令人生畏的“撒手鐧”,其潛射型PK-55“石榴石”導彈相當於美國“戰斧”導彈。將要配備的最新型SS-N-30巡航導彈將取代“石榴石”,其彈體隻相當於“石榴石”的1/5。由於采用了隱形設計,其被發現概率隻有“石榴石”的1/6,全程飛行馬赫數2.5,快如閃電,讓攻擊目標防不勝防。它配有VA-111型“颶風”超空泡超高速魚雷,因發射全程都在超空泡場中,沒有水的阻力,故攻擊速度可達200節,沒有什麽目標可逃過它的一劫。歐美同類型魚雷至今還在實驗室中,要落後俄羅斯一二十年。

不同意!!!
超空泡魚雷的技術很先進,但是並不是一種實用的技術,原因很簡單,它的噪音太大了!
雖然借助此類技術,可以使魚雷在水中達到與聲音接近的速度(水中音速約為1500米/秒),但是與此同時它的噪音水平也非常之高,達到將近200分貝,即高出普通水體噪音(海水外界環境噪音)100個級數!
曾經有人算過,一艘潛艇在發射這種魚雷之後幾乎沒有逃生的時間,因為不可能有聲納找不到它,而蘇聯當時的戰術就是要成群出動,同時擊發,造成巨大毀滅,然後各自逃遁,但是這種“安全撤退”的前提是,情報上的巨大成功,即敵人對己方出動一無所知——而這在一個通信技術日益發達、探測技術精益求精的時代是不可能達到的。
任何戰爭,都是人的較量,從來沒有什麽技術可以脫離人而取得成功。
畢竟,科技,是以人為本的。

個問題,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與坦克都有哪些區別?

坦克的標準是強火力強防護和強有力的發動機,用來衝鋒陷陣.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都是起輔助用的,坦克殲擊車其實是自行火炮的一個分支,裝備大口徑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叫自行火炮,裝備反坦克炮的叫坦克殲擊車,他們都是薄裝甲和發動機功率小.坦克殲擊車主要是在防禦的時候使用.而自行火炮(榴彈炮,加農炮)則是進行火力支援.


你是否知道美國的最新武器“激光炮”?(安裝在波音747飛機上的一種激光武器),請問您,是否對此了解呢?


這個我知道一些,蘇聯曾經用地麵上的固定激光裝置摧毀一顆試驗用衛星(就是為了激光武器而發射的),但是沒有解決武器化應用的能源供應問題,因為激光武器級所需的能量是極大的,達不到一定能級的激光隻有幹擾能力而沒有破壞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它的研發者,即使是今天的美國,也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機載激光武器的能源仍然是武器化激光技術的瓶頸。
激光器在激發之後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蓄能,以便下一次激發,但是這個過程是很耗時的,激發能量越大(功率問題,但是和破壞力沒有太大關係),這個時間就越長,材料激發的能級越高(同時意味著破壞力越高),時間就越長。
顯然,作為武器用的激光器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所以耗能之大,蓄能時間之長可以想像。
而在短時間內提供巨大能量的同時又保證安全,則是能源技術的永久課題。
綜上,現階段的激光武器仍然處於試驗階段,類似電影中的激光槍炮,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

記得我國對J-7有一種改型是對座艙,進氣道,雷達罩做了隱形處理的驗證機,那位高手有它的資料?

你說的是J7-FS嗎?
殲-7FS型飛機是在殲7E型飛機基礎上改進研製的,同時也是為LSF型飛機(殲7F)專門研製的驗證飛機。由成飛(集團)公司與西北工業大學等聯合研製。陸英育任總設計師。該機與原有殲-7飛機最大的區別是解放了機頭,將原機頭進氣改為下頜進氣。換裝LE/M2032雷達。動力裝置為WP-13FIIS發動機。機翼仍采用雙三角布局。采用整體圓弧風擋,增掛中程導彈。1998年6月8日,該機首飛成功,試飛員是錢學林。

瀕海戰鬥艦的具體任務是什麽 ?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都有什麽區別?是從大到小?

嗬嗬,很明顯,瀕海的意思就是近岸,不過是換個名兒的小把戲。
過去是靠炮艇來負責沿岸的戰鬥,那時候的三快布局到現在就顯得落後了,炮艇/魚雷艇/導彈艇的所有任務,都可以由瀕海戰鬥艦來完成,說白了它就是綜合功能的快艇,沒有什麽玄虛。
這個新平台是模塊化運作的,就是在不同任務中可以配置不同的武器裝備,比如戰鬥支援可以用火箭炮,近海防衛可以換裝對艦導彈,這個進步是導致輕型快艇單一化的主要原因。
過去造一個平台,承載的武器係統是互不兼容的,無法互換,所以需要多種類型的快艇混合作戰,現在變得簡單了,隻要用不同的模塊,就可以配備出混合艦隊。
至於大型軍艦的差別,上一期的問答中已經做了回答,就不再重複了

可以解讀一下電磁彈射的原理和中國可能攻破這個技術嗎,咱們不搞就不搞,要搞就搞個好東東?

電磁彈射其實就是直線電動機,主要難點是儲能器和耐高溫材料,這個技術必須突破他是很多技術的基礎,一旦這個瓶頸無法突破我們就沒有辦法成為世界大國

眾所周知,傳統的火炮或火箭是用推進劑的化學能來發射的,而應用電磁發射技術的電磁發射器發射物體則使用電磁能或電磁力。它能在短時間內把物體推進到更高的速度。電磁發射器用於軍事作戰時,俗稱電磁炮。
  電磁發射研究由來已久
  電磁發射原理很簡單。所有的電磁發射器(無論導軌型、線圈型或重接型)都是利用直流電動機原理工作的,即讓帶電的導體在磁場中受電磁力作用,以此將導體推進到超高速。所以,電機技術誕生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用電磁力發射物體的設想。
  早在1845年,查爾斯‧惠斯通就製作出了世界第一台磁阻直流電動機,並用它把金屬棒拋射到20米遠。此後,德國數學家柯比又提出了用電磁推進方法製造 “電氣炮”的設想。而第一個正式提出電磁發射(電磁炮)概念並進行試驗的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物理學教授伯克蘭。他在1901年獲得了“電火炮”專利。1920年,法國的福瓊‧維萊普勒發表了《電氣火炮》文章。幾乎同時,美國費城的電炮公司研製了用於火炮的電磁加速器。二戰期間,在軍事需求的刺激下,德國、日本都研製過電磁炮。德國的漢斯萊曾將10克彈丸用電磁炮加速到1.2公裏∕秒的初速。1946年,美國的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建成了一個全尺寸的電磁飛機彈射器,取名“電拖”。
  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脈衝功率技術的興起和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發射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查裏德‧馬歇爾博士哂眯錄夾g,把3克彈丸加速到了5.9公裏∕秒。這一成就從實驗上証明了用電磁力把物體推進到超高速度是可行的。他的成就1978年公布後,使世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振奮不已,並引起了各國軍方的特別關注。許多國家紛紛建立實驗室,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研究。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防委員會得出“未來高性能武器必然以電能為基礎”的結論。1991年,美國防部成立了“電磁炮聯合委員會”,協調軍隊、能源部、國防原子能局及戰略防禦倡議機構分散進行的電炮研究工作。1992年,美國已把一門口徑90毫米、炮口動能9兆焦的電磁炮樣炮推到尤馬靶場進行試驗。電磁炮從實驗室到靶場說明,電源小型化技術已有所突破,電磁炮實用指日可待。
  電炮“兄弟”神通廣大
  電炮與傳統火炮的最大區別是,傳統火炮要借助火藥來發射彈丸。其所用固體發射藥或液體發射藥都是以燃燒氣體膨脹作功形式賦予彈丸初速的。因此,增加發射藥量一直是提高彈丸初速的主要途徑。但火炮藥室尺寸的增大及炮管長度的加長均要受到限製,所以傳統火炮最大初速難以超越特定的物理限度。由於受原理上的局限,傳統火炮想進一步提高性能便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而電炮則完全擺脫了這一“瓶頸”的束縛。
  目前正在研製的電炮分為兩種。一種是電磁炮,另一種是電熱炮。
  電磁炮加速彈丸的能量來自電磁能,主要有軌道炮型與螺線管炮型兩種。後者能量轉換效率高於前者,彈丸初速可再提高約一倍,但結構異常複雜且電樞係統很重。電磁炮以能賦予彈丸極高的初速而吸引著人們。它需要攻克的主要難題是體積大、重量重以及對坦克乘員必須進行有效電磁屏蔽防護等。因此該炮盡管研究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但目前仍處於研製階段,距軍事使用還有一定距離。
  電熱炮指電熱化學炮,其原理是利用高電壓、大電流的短脈衝電流產生高溫等離子體,使高能、輕質的非爆炸工質燃燒產生高壓電離氣體把彈丸推出炮膛,又稱“增燃等離子炮”。同常規火炮一樣,電熱炮也是靠氣體膨脹作功使彈丸獲得高初速,不同的是其氣體分子量小,可吸引的功能少,彈丸功能小部分(20%以下)由電能提供,大部分由化學能提供。與常規火炮比,電熱炮一是彈丸初速高,出口動能大,穿透目標能力強,炮彈重量重、威力大;二是射程遠,可超過 50公裏;三是火炮膛壓可電控,改變射程不需改變射角,一門炮能在很短時間內連續發射多發炮彈攻擊不同距離上的多個目標;四是結構上容易實現,將常規火炮炮栓略加修改,就可發射電熱炮彈丸,同一門炮可發射兩類炮彈,費效比很高;五是使用非爆炸性工質,可確保操作安全;六可實現自動裝彈,能以2~5發∕秒的射速連射,反應快速靈活。由此可見,電熱炮目前比電磁炮更現實、更實用、更具競爭力。難怪電熱炮起步雖晚,進展卻非常之快。
  當前,電炮的研製已開始進入靶場演示階段。電炮不僅可用於反裝甲、防空,還可用於防禦反艦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等。屆時,“戰爭之神”將更顯風流。
  性能優異應用廣泛
  大家知道,在軍事上熱兵器取代冷兵器,在兵器史上有過輝煌。但從發展來看,在新的世紀必將是新概念兵器稱霸的時代,而其中電磁炮類電磁動能武器將異軍突起。在戰略防禦方麵,電磁炮可以攔截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在天基攔截助推段和中段的導彈,在陸基攔截末段或再入段的導彈。而微波傳輸電力技術、陸基電源及其機動性和天基小型化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必將使電磁發射技術大放異彩。
  電磁發射器能源簡易、成本低、便於控製發射,比起火炮和火箭所需的特製推進劑要廉價得多。比如用電磁發射器地對空定向發射大質量的有效載荷,其成本僅是化學火箭成本的千分之一;發射同樣動能的彈丸,其成本僅是火炮的1%左右。此外,電磁發射器便於調節發射用的功率,隻控製供電電流就可調節發射速度和射程。
  電磁發射器效率高,裝填和加速射彈靈活、簡便。其後膛多為敞開式,無需炮栓之類的封閉物件,因此裝填彈體極為方便,易於實現裝填自動化。常規化學發射器每次隻能發射一枚射彈,而在多級電磁發射器中,一次可發射多枚射彈,即第一枚射彈尚未出膛,還可陸續加速另一枚或多枚射彈,連續射出。
  由於電磁發射器可將物體推進到高速或超高速,因此,它在動能武器、航天、交通等領域極為重要。就航天發射而言,以往使用的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作能源,雖然也能將有效載荷推進到第一、第二乃至第三宇宙速度,但必須使用多級火箭和攜帶大量的燃料,且火箭推進劑是較高級的燃料,成本高,還不時出現爆炸危險。若使用電磁力發射某些航天器或航天飛機等,不僅能幫助航天器有效載荷達到超高速,而且上述弊病將得到有效克服,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電磁發射的另一個主要優點是,它發射的物體可大可小,可用同樣的原理發射小到幾克重的彈丸,也可發射大到幾噸重的拋射體。而常規的化學火炮既不能發射克級重量的彈丸,也不能發射大於百公斤的炮彈,倘用火箭發射幾十克或幾公斤的有效載荷,無疑是殺雞用牛刀。

J10 中國裝備了多少架,主要在那個地區??

應該就50架左右,在雲南和蘭州都這寫地方都有。應該不回裝備的太多

再提一個。MIG-29是一種優秀的戰鬥機。但長期以來由於其雙發導致的航程不足的問題使其在國際市場上陷入尷尬境地。
所以我想問問大家為什麽不1:1.2左右放大它的尺寸,進而使其擁有更大的油箱空間以及機翼麵積?說白了,就是朝SU-27樣式發展?

飛機不是按比例放大就行了,飛機機翼和機身的比例與飛機的大小有關,比如戰鬥機和客機比,戰鬥機機翼所占的麵積要大。不隻你聽知說過“2/3定律”(好象叫這個,太長時間,我記不清了)沒有,大體意思就是說飛機的體積放大一倍,機翼麵積放大2/3倍,飛機放大2倍,機翼麵積放大2/3的2次方倍(好象是這個意思吧,我不確定,但肯定不是按比例放大就行),所以飛機大了,飛機外型得大改,或重新設計,很麻煩 .
第一次回答,不知說明白否.

直升機航母在現在海戰中,到底有沒有作用?

反潛和兩棲登陸就這兩個作用!

殲10和飛豹用的是相同發動機,怎麽10號的進氣口比豹子大許多 ?

是一個係列的但是不是一個型號的發動機,而且飛豹原型用的是仿製的英國發動機!

失速尾旋是怎麽回事倒飛尾旋又是什麽意思啊?

尾旋就是失速加側滑!
倒飛尾旋是在飛機倒飛狀態下,飛機進入尾旋狀。指的是機腹向上不是屁股向前!

請問槍的類型怎麽分有什麽作用?

比如突擊步槍,和衝鋒槍之類的!

所有步槍和卡賓槍用的是步槍彈,衝鋒槍用的是手槍彈!
舉個例子吧,拿MP5來說事吧,MP5衝鋒槍係列和HK33自動步槍係列 ,它們之間的區別隻是一個發射手槍彈一個發射步槍彈,外觀上都相當相識,很多部件完全是通用的.

EAST也就是可控製核聚變反應裝置,其實也就是提供了一種強大而幹淨的動力裝置,這個答案不是很有把握.

它可以造出幹淨的氫彈,沒有核輻射的氫彈!!它可以弄出高能激光為氘氚反應提供所需要的溫度而不必靠原子彈的爆炸來提供!!所以就會造出一種威力巨大的非核武器!!嘿嘿~~語言表達能力太差了!!
也不是這樣說的,現在的氫彈是三相彈,裂變(鈾235或者鈈239),聚變(氘氚),在裂變(鈾238),幹淨指的隻是去掉了第一相,其實氫彈的主要放射性主要是來自第三相.

現在人類造出的飛行器最快速度是多少啊?

問得太籠統了,可以自己起降的有人駕駛的飛行器是美國的SR71黑鳥速度M3.2,最高有人駕駛的是航天飛機重返大氣的速度是100000多公裏每小時我難得去換算成M了.
我想說的是X-43A速度是10馬赫


步槍有膛線而衝鋒槍沒有膛線?

很遺憾都錯了.可以用其他方式啟動第一相,第三相是根據需要可有可無.
步槍和衝鋒槍都有膛線

一個軍事問題:同為第四代隱形戰鬥機,F22和F35有何不同之處?

F22和F35兩個是使命就不一樣,前者是進行空優作戰但是也執行少量的對地攻擊任務,就是攻擊一些高風險的高價值目標,後者主要執行很普遍的對地攻擊任務,也就是什麽地麵目標都攻擊,而對空則隻是為了自衛.兩者用的技術是一樣的,後者就是圖數量(價格)前者圖優勢.

據說捷克的“維拉”雷達可以發現隱形飛行器,是這樣嗎?

它是米波雷達,現有的隱形飛行器用的技術隻能對波長小於自己的雷達起到隱形效果,如果波長長於自己那麽就沒有用了

預警機上有大量的天線,如何保持它們互不幹擾?

各自的頻率不一樣.這個是最簡單的方法.

我國J-7 J-8等而二代機的生產線還在生產嗎

已經沒有生產了


再問一個老問題,飛機的油箱是怎麽構造的啊?為什麽飛機倒飛和做翻滾動作是吸油嘴不會露出油麵啊?

不好意思!飛機的油箱是多點吸油的在油箱的各個方向都有吸油嘴,而且還有專用的倒飛油箱,所以在任何狀態都沒有問題,而且有些油箱是有彈性的加壓軟包裝,一邊用一邊自己收縮了回去像氣球一樣.很遺憾沒有這方麵的圖片.


2月的<軍事世界>介紹梟龍的文章說06號已在9月首飛,但我沒聽說過,要這是事實,那摸05號怎麽沒出來 ?


05號應該是做應力實驗去了

再請教一個.現代突擊步槍都走小口徑化,歐美最早統一為5.56毫米,接著俄羅斯也列裝5.45毫米.最後咱中國就列裝5.7毫米.這三大陸軍大戶都采用小口徑應能說明這是科學的了. 但為什麽三家的口徑就是有些許差別呢?按理說各國在研製哪種口徑時肯定各種大小都試驗過,最後才確定一種最好的列裝的.但最終三家出來的都不相同,這是不是有意造成的?


最合理的是在一個範圍內不是個固定值,所以3家都是合理的.當時預計3次大戰是早晚的事情,我們的子彈總不能讓敵人的槍順利的使用吧.坦克火炮的口徑也是這個道理,不過以色列人狡猾,他們的120炮彈是做了手腳的,雖然他們的炮彈也是120的但是有特殊設計隻能自己的火炮使用,別國的哪怕是盟國的120炮用也卡殼,但是自己的火炮卻可以順暢的使用別國的炮彈!


軍用水壺夏天吃東西後喝水.食物反流壺內.半天水就變味.有何高見??

答: 袋裝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