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清軍收複新疆戰爭

(2007-02-06 15:35:36) 下一個
清軍收複新疆戰爭

  1876~1878年間左宗棠指揮清軍驅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侵略軍,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

  戰爭起因及雙方作戰部署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列強在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的鬥爭加劇,英俄兩國在中亞地區的角逐激化,對中國西部邊疆安全構成直接威脅。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亞浩罕汗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軍事頭目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進而占領天山南北廣大地區,實行殖民統治。清政府忙於鎮壓內地人民起義,無暇西顧。1871年,俄國又乘機出兵占領時為新疆軍政中心的伊犁地區,加緊與英國爭奪中國西北邊陲。與此同時,中國東南、西南和南部邊疆也麵臨列強侵略威脅,邊疆危機日益嚴重。1875年(清光緒元年),清廷采納左宗棠等人當務之急是出兵收複新疆的主張,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根據新疆敵情及地理特點,製定了"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同時,籌運糧餉,整頓軍隊,改善武器裝備,並編組了一支以道員劉錦棠部、都統金順部、提督張曜部為主的作戰部隊,共約六七萬人,委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加緊進行戰爭準備。

  1876年4月,左宗棠從甘肅省城蘭州移駐肅州(今酒泉)。時已入新疆的張曜部屯哈密,金順部屯巴裏坤、古城(今奇台)一帶。根據既定方針,左宗棠令劉錦棠率所部湘軍分批出嘉峪關,經哈密前往巴裏坤,會合金順所部先取北路;命張曜部固守哈密,防敵由吐魯番東犯。阿古柏得悉清軍西進,即由阿克蘇趕至托克遜部署防禦:以白彥虎(投敵的原陝西回民起義軍首領)、馬人得(投敵的原新疆封建割據集團頭目)等率部分守烏魯木齊等北疆要地,阻擊清軍;以一部兵力防守勝金台、辟展(今鄯善)一線;主力2萬餘人分守達阪、吐魯番、托克遜,成犄角之勢。

  收複北疆 1876年8月上旬,劉錦棠、金順二部清軍從阜康出發,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避開供水困難的大道,走敵雖嚴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出敵意外地迫近烏魯木齊北麵重地古牧地(今米泉)。掃清敵外圍據點後,用大炮轟塌城牆,17日從缺口衝入城內,一舉殲敵5000餘人,並乘勝於18日收複烏魯木齊。白彥虎、馬人得等倉皇南逃。爾後,左宗棠命劉錦棠部駐守烏魯木齊,防止阿古柏軍北犯,並繼續清剿山中殘敵;命金順揮軍西進。昌吉、呼圖壁及瑪納斯北城之敵聞風潰逃。9月初,金順部開始攻瑪納斯南城,月餘不克。後劉錦棠、伊犁將軍榮全先後增援會攻,於11月6日占領該城。至此,天山北路為阿古柏軍占領之地全部收複。時臨冬季,大雪封山,劉錦棠等就地籌糧整軍,以待來年進軍南疆。

  挺進南疆 1877年4月,左宗棠指揮清軍三路並進:劉錦棠部自烏魯木齊南下攻達阪;張曜部自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巴裏坤,至鹽池與張曜部會師,合攻辟展、吐魯番。劉錦棠部奇襲包圍達阪,19日破城,斃俘敵3000餘人。隨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魯番,主力直搗托克遜,迫守敵海古拉(阿古柏次子)於4月下旬棄城西逃。與此同時,張、徐二部清軍連克辟展、勝金台等地,吐魯番守敵白彥虎望風西竄,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南疆門戶洞開。阿古柏見大勢已去,5月下旬於庫爾勒氣急暴病而死(一說絕望自殺,或謂被人毒死)。海古拉攜其父屍西遁,由白彥虎防守喀喇沙爾(今焉耆)、庫爾勒等地。阿古柏長子伯克·胡裏在庫車殺其弟海古拉,後於喀什噶爾(今喀什)稱王,企圖在英俄庇護下負隅頑抗。

  是年秋,左宗棠決心盡複南疆,遂以劉錦棠部為"主戰"之軍,以張曜部為"且戰且防"之軍,相繼長驅西進。南疆各族人民久受阿古柏的荼毒,紛紛拿起武器配合清軍作戰。10月,劉錦棠部以破竹之勢,馳騁2000餘裏,收複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南疆東四城。西四城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闐(今和田)、喀什噶爾之敵益形孤立,內部分崩離析,已降敵的前喀什噶爾守備何步雲亦乘機反正。劉錦棠聞訊,立即揮軍分路前進,於12月中下旬連克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伯克·胡裏、白彥虎等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軍攻克和闐。至此,整個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區外,全部收複。

  清軍收複新疆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英俄企圖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國西北領土的陰謀。沙俄迫於阿古柏侵略勢力已徹底失敗、左宗棠正積極部署進軍伊犁的形勢,同意與清政府舉行談判。經過長期反複交涉,於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遊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麵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從而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遭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