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俄軍炮兵車臣城市戰鬥運用的幾點啟示

(2007-02-06 15:35:36) 下一個
俄軍炮兵車臣城市戰鬥運用的幾點啟示

這是一件過去較久的事了,那就是車臣戰爭,但這場戰爭可能給我們以一些新的啟示。特別是俄軍在戰爭中一些成功的失敗,都是我們應該很好研究的,借鑒的。

1999年12月,俄軍為打開通往格羅茲尼的大門,向車臣的第三大城市阿爾貢和另一個重鎮烏魯斯馬爾坦發起猛烈進攻。為抵禦俄軍進攻,車臣武裝分子在這兩個城市配備了強大的兵力兵器,修築了堅固的陣地工事,揚言要讓俄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出人意料的是,俄軍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在短短的幾天內就奪取了這兩個戰略要地。在諸多製勝因素中,對炮兵成功有效的運用,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分割使用炮兵,構成與一線攻擊分隊的直接協同關係

現代化城市,高層建築多且堅固,往往無需特別改造,就可直接為防禦者提供良好的掩護和隱蔽條件。由於一些建築物高大突出,視界良好,射界開闊,與周圍中小型建築群能較好地形成嚴密的防禦體係,配備適量的兵力兵器,便可守點控麵,有效殺傷和阻止進攻一方。當進攻一方在對某一建築物或街區進行攻堅時,受地幅限製,能夠投入的兵力兵器十分有限,加之現代建築物結構堅固,步兵分隊的火力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毀傷;一旦了奪取了進攻目標,往往要立即展開防禦,抗擊敵人的反衝擊,且戰鬥大都體現在對一條街巷,一座建築物的反複激烈爭奪中,因此需要炮兵火力及時的、強有力的支援。

為迅速有效地支援地麵部隊的作戰行動,俄軍將炮兵進行分割使用,以連為作戰單位向下加強,在一線的摩步連和傘降連都配有炮兵連或迫擊炮連。這樣在攻城和市區內的作戰行動中,炮兵能隨時根據戰場情況變化和被加強單位指揮員的召喚,及時提供有效的火力。

分割使用炮兵,向下加強給進攻一線的步兵營連,最大的優點在於使炮兵連長與擔任攻擊任務的步兵營連長建立起最直接的協同關係,在戰鬥中幾乎與步兵營連長同步掌握敵情及被支援分隊的戰鬥行動,因此,能及時、準確地將炮兵火力指向對我攻擊分隊危害最大之處,指向我攻擊分隊最需要之處,從而大大縮短了戰鬥協同的時間。

分割使用炮兵,並不是將所有的炮兵連都加強到步兵營連。在戰鬥中,俄軍各攻擊集群的炮兵主任手中都掌握著一定數量的炮兵團營,因為無論在城市外圍作戰,還是壓製敵城內的重要支撐點及可能出現的集群目標,都需要有強大的炮兵火力來保證。因此,組織城市戰鬥炮兵行動,在向一線攻擊分隊加強炮兵時,必須要留有一定數量的炮兵,以保證總體作戰之需。

二、明確區域目標,準確掌握情況提高了火力反應速度

市區內街巷縱橫,建築物鱗次櫛比,進攻一方的戰鬥隊形容易被縱橫交錯的街巷所分割,因此各攻擊分隊隻能在總的作戰意圖下獨立行動,實際上是形成了“分片包打”的態勢。俄軍炮兵在車臣戰爭中十分注重總結並運用新戰法。在城市戰鬥中,他們將作戰區域根據任務進行劃定,每個營以上單位根據任務劃定相應的責任區域,並由相應的合成指揮員負責指揮,炮兵則主要負責消滅自己責任區域內的敵人,從而比較準確地掌握了當麵的敵我情,大大提高了火力的的反應速度。他們將此戰法命名為“區域目標法”。

采用“區域目標法”的益處至少有如下三點:

第一,便於炮兵偵察分隊加強對區域內目標的偵察、監視、控製,快速準確地提供目標位置。城市戰鬥由於建築物密集,觀察死界較多,給炮兵對目標的偵察、監視及控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明確了責任區域,任務比較固定,且偵察範圍縮小到步兵營連的作戰任務區,因此便於負責該區域的炮兵分隊采取相應的措施,更好地掌握責任區域內的各種目標情況,並對已控製和壓製過的目標進行監視,一旦需要,可以最快的速度提供較為準確的目標坐標及動態。

第二,便於加大計劃內目標比例,提高諸元精度,縮短火力反應時間。在已明確的責任區域內,炮兵分隊可將掌握的重要目標事先進行計劃,並在責任區域內加密火力控製點,以利於迅速作出反應及實施火力轉移。畢竟計劃內目標反應時間要大大少於計劃外目標,且精度也有保障。

第三,便於準確掌握被加強單位的動態,防止誤傷情況發生。城市戰鬥敵我態勢犬牙交錯,重要目標往往幾經爭奪方能得手,有的戰術目標在通報情況的同時已經易手,如不及時掌握,在運用炮兵火力時就可能誤傷己方;市區內路網發達,便於我組織多路攻擊,當我步兵采用向心攻擊或對進攻擊戰法時,不及時準確地掌握我各一線分隊的當時位置,也有可能造成誤傷。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對即將打擊的目標往往需要反複核對,這就可能影響火力的及時性。采取了“區域目標法”炮兵指揮員與步兵指揮員同步掌握情況,便可較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三、實施精確打擊,提高毀傷程度降低附加破壞

現代化大中城市,是集政治、軍事、經濟為一體的社會係統,不僅政治敏感部位多,而且各種公共服務實施目標多。對外國的使(領)館、教會、醫院等目標既不能輕易動武,也不能誤擊;公共服務設施及經濟區域一旦損壞將給市民的生活及戰後的秩序盡快恢複帶來極大的困難;在人口稠密的市區作戰,還容易傷及平民。城市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軍事行動中的任何失誤,都可能引起社會輿論和國際輿論的連鎖反應,甚至導致國外敵對勢力的介入。因此,在市區作戰,嚴格控製火力打擊強度,盡可能地降低附加破壞,是防止造成不良的政治後果的基本要求。

此次,俄軍麵臨的是有著豐富特種作戰經驗的恐怖分子,在作戰中,他們常混跡於百姓之中,甚至將市民作為“盾牌”。因此,市民與非市民,抵抗 力量與非抵抗力量在作戰中難以區分。一旦造成平民傷亡,容易產生反俄情緒,且給車臣武裝分子以口實。為此,俄軍沒有采用常規戰爭的傳統戰法,運用炮兵實施大縱深的火力壓製,而是廣泛使用精確製導炮彈對敵實施精確打擊。他們通過發射“紅土地”及“勇士”激光製導炮彈,準確地打擊了目標,既提高了對目標的毀傷程度,又減小了對城市的附加破壞,降低了平民的傷亡率。至少沒有因為誤傷平民而使當地民眾產生反俄的敵對情緒,為恐怖分子所利用。

城市作戰,在毀傷敵重要目標及生動力量的同時,給城市帶來的附加破壞是難以避免的。在未來的城市進攻戰鬥中,對那些軍事戰略上有重大意義,但政治和經濟上沒有太大負麵影響的城鎮,在減少平民傷亡的前提下,可以運用一切可以打擊手段,盡快予以攻占。有時為了達成戰役戰術目的,消滅敵有生力量,甚至無須顧忌“玉石俱焚”。但對那些有重大政治影響和經濟價值且人口稠密,國際國內輿論極為關注,戰後對我恢複社會秩序及生產生活有著重要意義的城市,則必須慎重選擇戰鬥樣式和手段,運用精確打擊方法,提高對敵的毀傷程度,減少對城市的附加破壞。因此,炮兵在作戰中必須依據目標的戰術價值、對我危害程度、需要達到的毀傷要求,靈活利用精確製導炮彈或其它精確的射擊方法來達成作戰目的。

四、擾亂疲憊敵軍,使其無法組織有效的作戰行動

俄軍在戰鬥中,運用了1994~1996年車臣作戰的經驗,加強了對敵的擾亂射擊。對一些重要目標,晝夜不停地射擊,以疲憊敵人,打擊其士氣,削弱其戰鬥力。由於不斷的、無規律的擾亂射擊,使車臣武裝分子精神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身心疲憊,士氣低落,收到了攻城與攻心的雙重效果。同時也成功地妨礙、遏製了敵方,使其無法及時組織有效的戰鬥行動,

在未來的城市作戰中,當我將敵一部從其防禦體係割裂出來,形成有利的包圍態勢,且成功地製止敵支援及一切恢複防禦體係的企圖,需要對敵通路實施封鎖時;當我調整部署出現戰鬥間隙,而要保持對敵足夠的精神壓力時;當我出於戰術目的,需要對敵某一目標進行監視控製時,組織炮兵火力對敵實施擾亂射擊,疲憊敵軍,打擊其士氣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因此,在城市戰鬥中,炮兵必須依據戰場情況適時對敵指揮觀察係統、炮兵及導彈陣地、支撐點、交通樞紐等重要目標進行妨害射擊、監視射擊,使敵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無法得到正常的休息,造成或加劇憂鬱、遲鈍等戰鬥緊張症,導致其指揮人員心緒不寧、思維混亂,無法對我戰鬥行動作出正確判斷,從而定下錯誤決心;導致其戰鬥人員身心疲憊,操作失誤,而使戰術技術能力及高技術裝備效能無法得到應有的發揮。

在未來可能的發生的戰爭中,城市作戰或許是不可避免的,將遇到的情況可能比俄軍此次在車臣戰爭中所麵臨的更為複雜,因此,俄軍在車臣城市戰鬥中對炮兵的成功運用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