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殲-10戰機研製揭秘 鄧小平提議 611所擔任研製任務 (圖)

(2007-02-06 15:35:36) 下一個

中國第三代新型戰機殲-10正式裝備部隊,成為現役中國最先進的主力戰鬥機,被軍方認為是製敵取勝的“殺手鐧”。但對於殲-10的研製過程卻少有人知,日前,有媒體對此進行了披露。

  據《南方周末》報道,中國一航直屬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許德介紹,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聽了鄒家華(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匯報後,提出要搞一個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投資五個億。研製任務交給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



  1986年1月,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文件,批準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當時定位F-16。在當時國內一些專家看來追趕F-16“望塵莫及”。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殲-8戰機,也隻是二代機,而先進的第三代戰機美國的F-15、F-16和蘇聯米格-29,已經開始裝備並應用實戰。

  時年56歲的宋文驄領銜擔任殲-10總設計師,他此前曾擔綱設計殲-7C,名義上是國產,不過技術仍是仿製蘇聯的米格-21戰機。經過在全空軍範圍內反複篩選,24人進入試飛員的考核。

  殲-10全部使用計算機操縱,這對早已習慣第一二代飛機拉杆、蹬舵的飛行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殲-10的設計中,中國首次采用現代飛機設計理念,把人和係統放到一起進行研究,以達到人機一體。

  1993年,試飛員雷強等5人脫穎而出,被確定為“首席試飛員小組”成員——這也是與國際接軌。這一年,品質模擬試驗台建成,上麵的模擬器操作邏輯、燈光照明和座艙內所有設備都跟真飛機完全一樣,試飛員還可以演練不同氣象條件、不同特情的飛行狀態。

  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跨越非常大。從氣動外形布局,到數字式電傳飛控係統,從綜合化航電係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殲-10完全“脫胎換骨”,僅新成品率高達60%。

  1997年11月,殲-1001架樣機,終於停在起跑線上。雷強被確定為首飛飛行員。

  1998年3月23日,具有鴨式結構布局的殲-1001樣機在成都軍區溫江機場首飛。

   一二代戰機屬於靜安定飛機,第三代戰機屬於靜不安定飛機。

  首飛成功,試飛員們接下來的工作是對戰機進行反複檢驗,使設計缺陷逐一得到暴露、修改,為戰機定型做準備,也為以後飛行員的操作提供依據。

  1999年,何斌斌等第二批四名試飛員進入型號調整試飛,這是更大強度的試飛——隻有飛出極限值,新型戰機的性能才能得到拓展。何斌斌後來寫了《大側風飛行方法》,“殲-10的抗側風性能成倍數增加”。

  “低空大表速”試飛,考驗飛機結構強度的可靠性和顫振特性。低空大氣稠密,飛機速度越快,速壓越大,一旦越過臨界點就會導致飛機解體。“低空大表速”就是要飛出在飛機不解體的前提下,飛機速度所能達到的最大逼近值。

  2003年12月1日,李中華向“低空大表速”極限值發出挑戰。他從萬米高空以向下25度角度,全加力、超音速狀態向下俯衝。隨著飛機加速,身體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當速度達到120米/秒時,“就像墜入無底的深淵,被丟在了無邊的黑暗寂靜世界。”

  地麵監控室裏,監視器顯示飛機速壓已超過了9000公斤,到距地麵不到千米時,速度完全達到並超過了飛機的設計值。李中華拉起杆,飛機機頭瞬間揚起,重新駛入天空。

  這一飛,創造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超過了運載“神六”的火箭在大氣層中1300公裏/小時的速度。

  據統計,國外試飛這個課目解體摔掉的飛機不下50架。俄羅斯第一架蘇-27試飛,就發生機毀人亡慘劇。但沒有消息說,

  此外,殲-10還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

  2003年12月21日和23日,徐勇淩兩次升空,導彈發射成功。國產第三代戰機的定型試飛劃上句號。

  成飛公司副總工程師苗文中介紹,殲-10試飛一個架次的綜合花費是27萬元。殲-10飛機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李中華試飛“大迎角特性測試”課目,原定30個架次的試飛任務,經過優化編排,隻用17個架次就完成了任務,為國家節約經費300多萬元。

  定型不久,中國第三代新型戰機正式裝備部隊,殲-10雙座機、殲-10改進型、海軍型正全麵推進。軍方人士稱,殲-10已經成為現役中國最先進的主力戰鬥機,是製敵取勝的“殺手鐧”。它實現了中國空軍武器裝備從數量規模型到質量效益型的跨越,為未來在高科技條件下,奪取製空權,打贏局部戰爭創造條件。按照“公開一批,研製下批”的原則,有人士預計,中國空軍更先進的新一代戰機將問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