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公民帝國與金融霸主(上篇)

(2007-02-06 15:35:36) 下一個
公民帝國與金融霸主(上篇)

  前時曾經發過該文的上篇,並不完整,此為增補修訂版,看過的有嚼頭,沒看過的有看頭。居青龍此間賣文,不賺買賣賺喲喝。

明朝馮夢龍有雲:“盤根錯節,利器識別,識時務者,呼為俊傑”。但欲識廬山真麵目,還須跳出廬山中,方能撥雲見日,現出本質麵目。近期時局紛亂,環顧中國周邊,可謂危機隱患叢生。整體而論,中國在地緣戰略博弈上有得有失,且潛藏隱憂。

  一、潛藏隱憂――浮出水麵
  新月形包圍圈
  美國自新中國成立那天起,即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中經硫球、台灣、菲律賓,南至澳大利亞、新加坡,力行軍事前沿存在,構築遏製中國的新月形包圍圈,封控中國於第一島鏈之內。一旦我斷然決心武力攻台或朝鮮半島再現危機,中美兩方撕破臉後必全麵交惡,日台趁機興風作浪,屆時美軍信手即可掐斷我東南海上通道,陷中國於閉關鎖國困局,進而窒息整個中國經濟。現今又圖謀進駐日本下地島,在關島部署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及遠程巡航導彈,並強化美日安保同盟,祭出兩重一輕軍事部署格局(日本、關島為兩重,新加坡為一輕,互為犄角、互為援應,均可停靠整補航母、核潛等攻勢平台),圖謀遏製封鎖中國,簡且是逼到了家門口。

  扇貝型經濟結構
  而中國麵向西太平洋,將經濟重心完全置於東南沿海,推出扇貝型地緣經濟結構,其中以上海為核心層之珍珠,向外則輻射整個亞太地區,向內則依托長三角經濟帶輻射整個中國內地,如若同時打開了兩把折扇,可謂珠光耀眼、燦爛奪目。表麵來看,十分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從地緣戰略角度看,則是一場全然不顧身家性命的豪賭,經濟安全十分脆弱,內中潛藏之風險隱患極大。

  大三角戰略遺產
  當初D老大搞東部沿海開放,全然不顧忌第一島鏈鎖國困局,隻因當時中美蘇大三角戰略風行正盛,而追根溯源乃是借助了毛主席苦心經營的大三角戰略遺產。當初新中國成立之時,搞蘇聯一邊倒政策,結果熱臉貼在了涼屁股上,引發了後來延續多年的中蘇罵戰,而勢單力薄的中國,雖以隻身之力,擊退了一波波凶猛的美帝攻勢,但終致中國長久深陷戰略困局,始終處在美蘇夾縫中求生存而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在戰略博弈中,奇數格局各方容易達成互相借重、互相牽製,內中平衡狀態比之偶數格局更難打破,因而較為穩定。其中在兩方爭鬥之偶數格局中,當爭鬥雙方初始氣焰正盛時,兩方對外圍之手多是不屑一顧,此時外圍之手多選擇靜觀其變而不介入,但爭鬥彌久則力量消長必現,直待其兩敗俱傷時,平衡格局即將打破而沸騰至亞臨界狀態,此時兩方才得重視外圍之力的借重。此時少許外圍之力的介入,即可扭轉整個格局。而外圍之手相機適時介入,方可變夾縫生存而為左右逢源。但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乃是這隻外圍之手必須擁有足夠讓人信服的實力,而中國在羅布泊隆隆炸響的磨菇雲上,在此起彼伏的一次次周邊戰爭中,在響徹天地的“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豪情壯誌下,漸次向列強展示了足夠令人信服的實力和決心。

  朝鮮戰爭時,新中國尚在繈褓而站立未穩,中國有膽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美國人沒有當回事,結果損失慘重,從鴨綠江邊一直被頂回三七線,後又在三八線推磨拉鋸來回相持,被中國打得不開張,空虛的歐洲後院又被蘇聯乘虛而入,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後來印度偏不信邪,不斷尋釁滋事,非要摸老虎屁股。毛主席實在是搞不明白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是苦大仇深、備受欺辱,為何還要兄弟相殘,非要按殖民者留下的麥克馬洪線曆史包袱來分疆劃界,其秘書答曰“咬人的狗不叫、會叫的狗不咬,以為中國是條隻會叫不會咬的狗”,此一句話點醒了老人家,立時頓悟後遂拿起屠刀立地成佛。後來阿三被打傻了,終致尼赫魯泣血而亡,斷氣前終於搞明白中國原來既會叫也會咬,而且咬得夠狠,咬完了還會感染並留下諸多並發後遺症。

  末了越南戰爭,中國軍隊進駐越南,協助北越防空,雖不時有戰機臨空騷擾,但美軍地麵部隊始終未敢越過一七線,這時沒有任何人再敢低估中國的實力和決心,介入美蘇爭霸戰最根本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曆來霸主爭奪戰都是“零和遊戲”,不是有你無我就是兩敗俱傷。若幹年後,蘇聯已國困民疲而不堪軍備競賽重負,老美又到處碰釘而急於亞太地區全麵收縮,皆兩敗俱傷而無暇他顧,使得中國成為製衡美蘇力量均勢的關鍵籌碼。毛主席老人家眼光毒到,瞅準老美深陷越戰泥潭卻不得自拔的窘境,伸出橄欖枝請老美來打球,先以小球為支點攪動大球格局轉變,接著在越南戰場放了老美一把,先行修複彌和了中美關係。隨即又抄起含沙無影腳,猛踢蘇東陣營早已裸露在外而行將分裂的屁股,逼得蘇聯隻好轉過頭來打kiss,於是中美蘇大三角戰略成形。

  當接力棒傳至鄧老手中時,中國得獲地緣戰略地位提升之天時,在蘇美之間左右逢源,遊離外圍且收漁翁之利,經濟發展亦借由產業轉移趨勢的餘威,搭上了末班車而奮起直追。鄧老為振奮凝聚軍心民心,斷然在中越邊境開戰,懲戒越南小霸給周邊猴子看,且幫老美挽回臉麵,前後斷斷續續打了十年。老美偷偷黑樂且暗中援手,而蘇聯自以為能用越南拖住中國發展腳步,使勁往越南黑洞裏頭扔銀子,不曾想戰火燃及之處對中國不過是九牛一毛,整體經濟發展並未受影響。若幹年後,中國經濟拔地而起,而蘇聯大傻為了吃飽飯,隻好搞易貨貿易拿大飛機換中國小罐頭,發現原來中國的羅卜白菜也可抵硬通貨時,老毛子才大呼上當,而越南仍然窮得沒褲子穿,斷絕外援後隻好乞和作罷。

  戰略破產
  那時中美正渡蜜月,中國生存發展空間極大拓展,沒有現在人權、藏獨、疆獨、、台獨諸多麻煩,可謂一時間風光八麵。可是最終鄧老失算了,畢竟他也是毛主席的學生,終未能窺破蘇修的虛弱本質,沒有為未來格局超強錯動留下足夠的回旋餘地,沒想到一夜之間蘇聯象屁股一樣可悲的分裂了,冷戰壁壘瞬時土崩瓦解,蘇聯東歐傾刻作鳥獸散,大三角戰略隨之黯然收場,盤算落空、戰略破產的中國,隨即又被推上風頭浪尖,第一島鏈鎖國困局又一次複發作痛了。

  標靶――中國威脅論
  (本段節刪除)卻急於填補美蘇力量真空而輕兵冒進,隨即被瞅見軟肋的老美攜中國威脅論卷土重來。人家玩的就是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身法,隻等你樹立標靶、提供口實。可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刻舟求劍無異於緣木求魚,隻可惜毛主席他老人家大手筆走得太早。碰得鼻青臉腫的中國自此再度沉淪於韜光養晦,大談我本善良並無威脅,無可奈何的眼看第一島鏈花落去。

  窒息――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
  二戰時日本占領我東部沿海後,援華物資通道隨即被掐斷,時老蔣再不敢言“以空間換時間”,已無有退路了。為維持抗戰危局,隻有傾力修築中緬公路,希求鑿空西南海路,經雲南出緬甸尋獲外援,並盡出十萬遠征軍精銳,主動入緬擊日。我遠征軍將士雖浴血奮戰,與日軍拚殺多日,但協防英軍奉行逃跑主義,收縮撤回印度,導致防線缺口洞開,加之老蔣瞎指揮,終致戰事失利而被迫回撤。其間十人去國九不歸,多有饑病交加倒斃路旁者,經蟲齧鼠咬,皆化為累累白骨消逝於緬北原始從林中,真正戰死者並不多,其精神可謂氣壯山河、血沁汗青。

  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物資通道被徹底掐斷的中國,一時間幾乎被窒息,直至陳納德十四航空隊開辟“駝峰航線”,極富冒險精神的空中野小子們,翻越重重喜馬拉雅山,將大量戰略物資直接從印度空運至重慶後,本已灰心意冷打算投降的老蔣才重新振作,最終橫下一條心跟狗日的小日本幹到底。

  西南出海口

  抗戰後期我遠征軍二次入緬作戰,直打得日軍屁滾尿流,終於得報國仇血恨,中國勢力亦得以重新伸展至整個印度支那半島(二戰時英美被迫認同蔣為中國戰區最高長官,範圍涵蓋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自古就是華夏文明勢力範圍,二戰結束後憑借戰勝國地位,中國本有機會填補英法失落的勢力真空。但當英法殖民者卷土重來時,軟弱的國民政府隨即將印度支那拱手送出。那時英法百業凋蔽,尚且自顧不暇,不過是些外強中幹的紙老虎,真可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中國經印度支那半島,打通“印度洋西南出海口”之千年夢想從此化為泡影。

  印度支那

  而反觀沙皇俄國,從彼得大帝到葉卡特林娜二世,世代接力傳承,幾百年間戰火紛爭不息,向北與北歐強國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向南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爭奪黑海出海口,擴張至東西伯利亞後,又與中日爭奪太平洋出海口。若幹年後,中國再度援越抗法、抗美,並輸出革命企求再度控製印度支那,其間可謂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卻反倒生出一個殺人如麻的紅色高棉,養肥了一條喂不熟的越南惡狗,以至今日中國威脅論仍風行東亞。乃歎曆史不會再給中國二次天賜良機,上蒼亦不會憐惜一個不珍惜機遇的民族。

  不是天不佑我中華,而是我國民自暴自棄,天賜我良機而我不受,而回之以“攘外必先安內”,是謂逆天而行、天必怒之,怒之而棄之,必降之以災禍臨頭而遣之,此為“國人當警之”。每每夜讀汗青,隻覺五內俱焚、憂不成眠,近代百年中國屢敗屢戰、雖勝猶敗,隻因為長遠地緣戰略失誤,已然錯過了太多的曆史機遇。

  陸權終結者――海狼

  中國陸權的輝煌時代隨著鴉片戰爭的炮聲即宣告結束了,從那天起國人就該覺醒了。中國這個彌久奉行閉關鎖國的專製帝國,已沉淪於陸權時代太久,在新興海狼麵前根本不是對手。大漠深處的草原狼早就不堪一擊了,而從大洋彼岸過來的海狼正窺視於臥榻之側,在海岸上架起幾門炮就能使一個民族屈服的時代並未根本終結,它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國人頭頂。今日美帝動輒以航母特混群遊離於我外海,炫耀武力之囂張,為反華勢力搖旗呐喊,而我軍突破第一島鏈之唯一利器-核潛,??突破戰略鎖國困局之艱難,??越西沙海戰,力量最弱的南海艦隊,以百噸級單艦小艇對抗南越千噸位多艘大艦,形勢十分危急,不得??峽於我軍尚是禁區,兩岸仍在炮戰不休,我南北兩片海域本為一體,卻被台海啞鈴中間海區斷為兩截而不能互為援應,若欲增援必須東出太平洋,以大迂回航線遠遠繞過台灣本島,但軍情十萬火急已刻不容緩,不得已冒險直接穿越台灣海峽。

  金馬前哨發現後立即開火示警並上報老蔣,時躺在藤椅上看報紙的老蔣,沉思良久後歎曰:西沙戰事急,不得已為之,由他去吧。畢竟老蔣還是中國人,在金門炮戰邊鼓點撥之下,明了大是大非,知道兩兄弟鬥得再狠,也不能被外人乘機漁利,否則就是身後的千古罵名。此後台灣海峽方得開禁,兩岸遂達成默契,以中線為界隔海而治,此後雖炮戰不休但已是有名無實,隻不過是演戲給老美看而已,中國近海始得聯結一體、貫通一氣。

  台灣――不沉的航空母艦

  現今大陸戰機雖不時越過海峽中線若幹公裏,並不是主觀故意為之,實為未列裝指控精準的預警機,而地麵導引雷達誤差或機場塔台指揮延遲所致,雙方始終嚴守這一默契。但現在的台毒領導人不同於老蔣,都是些日倭野種,而不能稱之為中國人,哪天真要玩起火來,台海這個啞鈴中間海域又要再度掐斷中國咽喉。中國千萬噸吞吐量的大港十之八九分布於寧波北侖港以北,而南方天然良港十分稀缺。香港之所以興盛不衰,正是憑其天然良港,借助轉口貿易而大搞買空賣空。我們能擊沉無數艘美國航母,但卻不可能將整個台灣本島炸沉到太平洋裏去。

  近日,台毒忽風向逆轉,一改以往討好東盟諸國、離間分化中國之做法,於南中國海太平島修造機場,為P-3C反潛機提供起降平台,並設若幹反潛警戒區,強化軍事前沿存在,意圖即在戰時掐斷中國“油脖子”,想在中國大動脈上放血。

  夜上海

  某日遊看上海浦東新區,感歎國人神力,不過一夜之間,隻見幾千幢百丈高樓拔地衝天而起,如若身處鋼筋水泥的森林。然興奮之餘又生頗多隱憂,隻見經濟飛速發展,但不見戰事起則必為活靶子,中國不會輕易開戰,但若開戰國人又要付出多少代價,中國經濟又將倒退幾何,我們可隻有東麵這一個出海口,經濟安全的彈性太脆弱了。那夜我看著腳下徹夜不息的霓虹燈閃,耳聽著遠處傳來的軟語笙歌,卻輾轉反側而夜不成眠,那潛藏的隱憂時時在作痛。

  二、誰主沉浮――霸主潛質
  霸主爭奪之遊戲規則
  在曆史上法國、俄國、德國都曾從陸權、海權兩個方向同時入手,展開世界霸主爭奪戰,但皆因四麵樹敵、力量分散,最終都失利衰敗成了二流國家。從中得出結論的西方地緣戰略學家,堅持認為在海權時代,具備霸主潛質的國家,必須周邊無有陸權強國製衡,隻需投入少許力量即可確保整個大陸板塊的陸權強勢,達成穩固安定的後方,並因應建立起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
  而擴張勢力範圍隻需通過強勢海權手段實現,本土不會落下一顆炮彈。且隨著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張,又可為本土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海外市場和廉價資源,不斷為其國力膨脹提供發展空間,實現強勢海權與國力膨脹的交替互動上升,隨即象滾雪球一樣,步入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大陸均衡戰略
  英國本是島國,但最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進而憑借產業革命和地理大發現,不斷拓展海外殖民地,國力迅速上升,經一戰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後,一躍而為海權強國。雖然英國為孤懸海外之島國,自身條件先天不足,難以成就陸權強國,但並未偏安海外,而是堅持奉行大陸均衡地緣戰略,始終以地緣戰略利益劃分敵友,或縱橫捭閡、分化瓦解,或假借人手、火中取栗,積極參與介入歐洲大陸板塊格局的演化進程,在很長時間裏避免了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絕對強勢的陸權國家。

  拿破侖稱霸歐洲,它就出錢出槍組織反法同盟,封鎖遏製法國;後德國強大,又反過來聯合法國遏製德國;一戰後德國戰敗,法國主張要徹底摧毀德國,它趕緊出麵阻止,主張不過度削弱德國,要適可而止,留下德國以製衡法國;後來蘇聯上升勢頭迅猛,它又聯合法德製衡蘇聯。因而歐洲大陸板塊始終處於四分五裂、力量均衡狀態,大陸國家內耗不斷而無暇他顧,使得英國能在外圍平衡居中、分而治之,盡收漁翁之利,而能始終集中全力發展強勢海權,因之成就了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稱霸全球、盛極一時。

  在曆史上,英國陸軍的地位、待遇和士氣是最差的,實力甚至不比日倭等二流國家,單純陸軍作戰敗多勝少,隻因大英帝國的興盛並不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此蔽端後在二戰中成為致命傷)。英國的大陸均衡戰略成功時,日不落帝國米字旗飄揚全球,霸主地位亦得以鞏固。但若大陸板塊走向統一或出現一邊倒的局麵,英國就會被邊緣化,淪落為大陸板塊的邊緣地帶,單憑孤懸海外的島國,如何能有地緣勢力空間可供生存。

  曆史車輪的輾轉前行不得片刻停息,在二次工業革命的強力震蕩下,歐美列強勢力此消彼長,世界格局漸趨不平衡之格局,新興勢力要求重新瓜分勢力範圍,傾力進行軍備競賽,與老牌帝國的矛盾不斷激化,靜態平衡隨即被打破了,歐洲大陸板塊從此靜寂不在,先後爆發了一戰二戰。結果使蘇共得借一次大戰之力,從板塊縫隙中最薄弱的鏈條破繭而出,一時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

  被震昏了頭的英國徹底搞不清誰是真正的威脅了,隨即拋棄了大陸均衡戰略,轉而玩起了很不適應的意識形態劃分陣營,大搞縱容法西斯的綏靖戰略,企求禍水東引蘇聯。此等天賜良機豈能錯過,剛好被野心勃勃的希特勒逮個正著。畢竟動態平衡有如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高空跌落,拋棄均勢戰略的英國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戰的結果,英國苦心經營多年的大陸均勢格局土崩瓦解,整個歐洲元氣大傷,殖民地民族解放烽煙再起,英國亦風光不再,從鋼絲上跌落下來,而毫發未傷、熊魚兼得的美國趁勢崛起。當初德國入侵法國,英國民眾破口大罵張伯倫綏靖誤國,其實丘吉爾也好不到哪去,都是奉行綏靖戰略的主,逃不出意識形態標準,忘了地緣戰略利益才是其根本,丘吉爾最終也同樣未能保住英國霸主地位。所以二戰塵埃剛剛落定,英國民眾就迫不及待地用腳投票把丘吉爾砸下了台。

  美國崛起
  而美國雖然開始也奉行中立主義(同綏靖政策本出自一家),想禍水東引而坐山觀虎鬥,但總統羅斯福畢竟還清醒,知道大是大非,對法西斯的本質看得很清楚,知道真正的威脅不是由下界直打上天庭的蘇聯臭猴子,而是“勾搭二嫂”的二把手希特勒(並非影射斑竹阿道夫二世)。但無奈於舉國皆醉我獨醒,隻好先以“趁火打劫”的租借法案,以英屬殖民地百慕大群島作“抵押”,免硬通貨支援英國二手軍火,勉強為反法西斯陣線打氣輸血。

  後來羅斯福實在看不下去了,以威脅斷絕對日戰爭物資出口,激化矛盾逼日本動手,最終借由日本之手炸爛了珍珠港。以小綏靖做掉了大綏靖,用一個珍珠港換來了整個美國民眾的覺醒,得以及時介入參戰,與中英蘇攜手共擊法西斯,最終挽回了危局,且成就了日後美利堅得以從英國手中,順勢接下了霸主接力棒。美國地緣戰略始終保持了明晰,且自身條件比英國優越的多,得以保持霸主地位至今。其實就是中國轉向資本主義道路,也一樣會被美國遏製,不是意識形態不同的問題,而是其地緣戰略利益決定了必須遏製中國。

  日倭逞強
  日本也是孤懸海外的離散島國,所以地緣戰略與英國暗合,且民族危機意識比之更強,戰略意圖更為深遠,都是積極插手介入大陸板塊的紛爭,希望身邊的大陸板塊四分五裂,而避免自己淪為邊緣地帶。但日倭振作覺醒時也沒了大英帝國的天賜良機,殖民地早已瓜分殆盡,而大陸板塊上始終存在著雖十分虛弱但堅持維係統一的中國,二戰日本的戰敗宣告其大陸板塊戰略徹底破產。且上天沒有給日倭優越的先天條件,隻給了它二等國際公民的身份。雖然明知自己不過是混血雜種,卻仍舊拚命證明自己血統高貴,但它始終是個讓人瞧不上眼的島國小民,資源匱乏且市場狹小,中空的淺盤子裝不下寵大的產業鏈條,隻能搞原材料進口和產品出口兩頭都在外的淺碟型經濟結構。

  即使是日本後來空前強化了資本輸出的能力,曾在80年代企圖買下半個美國,結果最終被老美窺中致命弱點,由此引發了長達十數年的經濟衰退,直至今日才得借中國經濟興盛之力重新抬頭,但也使日倭最終認識到,靠人不如靠已,兩頭都在外的淺碟型經濟結構再難,也要堅定走下去。因而早在中曾根任首相期間,他就極富遠見灼識的提出日本要搞珍珠項鏈地緣經濟結構,要確保四千海裏海上生命線的安全,這在當時少有人應和,但在今日看來,這對日本是唯一出路。

  如此則需要強勢海權維護,但北起日本列島南到馬六甲海峽,綿長的四千海裏海洋生命線上,雖有四個九十艦隊(原為八八艦隊)各自分管一千海裏,卻皆處於東亞大陸邊緣,隻要中國在線上的任何一點出擊,都可輕鬆將其掐斷,必致其顧此失彼。即使是中國陷於內耗而勢弱境地,也可在其鞭長莫及的最南端-南中國海,打出致命一擊,畢竟那裏還是日本的軍事真空,台毒不過是外強中幹,不敢留然惹火上身,而整個東盟論軍事實力加起來,也不是中國的對手。所以日倭心裏明白,它的海權再強勢,也是極其脆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中國分裂而陷於內耗,依托美國遏製中國的強勢上升,始終深陷陸權爭奪且第一島鏈鎖國的戰略困局中,而不能全力發展強勢海權,以便給自己留足時間發展空間和時間。

  現行看日倭的鹹豬手到處搞胸襲,無論是緩衝屏障的俄日北方四島,還是扼守對馬海峽咽喉的竹島,亦或是南線突出部的中日釣魚島、衝鳥礁,無非是想賴在第一島鏈不走。因為日倭珍珠項鏈式的地緣經濟結構,實在是太需要這一長串島嶼了,如果沒有了這些島嶼,日倭的強勢海權必然喪失支點,頃刻即被消解得灰飛煙滅,珍珠項鏈就會斷鏈而大開空門,其四個九十艦隊共組的一字長蛇陣就會被敲斷筋骨而不能互為援應,屆時它的鹹豬手就隻能偷襲自個的雞胸了。

  今日的日本政要精英十分清楚,日後中國一旦再度走向統一,突破第一島鏈鎖國困局後,崛起之勢必將不可逆轉,??勢陸權和強勢海權的大陸邊緣,生存空間將被擠壓殆盡,日子如何能好過得了。

  德國奮爭了上百年,隻有近代俾斯邁的戰略還算成??家,最終德意誌還是如意算盤落空了,碰得頭破血流的德國,終於明白要以戰爭方式改變大陸板塊現狀太艱難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內有強勢陸權、外有強勢海權,僅憑隻身之力難以突破戰略困局。此路不通、另尋他路,得到深刻教訓的德國最終選擇了融入周遭世界,終於獲得了廣泛認同,國際地位也日漸顯尊,但始終是個被人瞧不起的二流國家。

  美國沒有曆史,而日倭不需要曆史,因為往事不堪回首,大和倭瓜從來都是很自信的,在任何方向上都想躍躍欲試,喜好插手熱點、成為焦點,它的鹹豬手從來都沒老實過。不同於今日德國的謙恭明智,日倭並未真正反思過曆史教訓,狹隘自私的日本碰的釘子還少,其侵略成性、掠奪成習的本質未有根本改變,骨子裏仍舊透著不服輸還想再試一次的欲望。

  從這個角度,就會明白中日為何磨擦不斷,就會清楚中日戰略衝突不可避免。中國要走向統一強盛,而日本希望你分裂衰落,根本尿不到一塊,這是不可調和、有你無我的矛盾,遲早是要見真招的。當年毛主席還在長沙師範悟道時,就斷言:二十年內中日必有一戰。難怪後來日倭對付土八路起來,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老人家已經琢磨了幾十年,早把小日本琢磨透了。對日戰爭不可避免,武力複台之後就是日本,中國人睡覺時都必須睜一隻眼,必須盡早參透日本,斬斷它的鹹豬手,此為國人當警之。

  三、千秋帝國――文明興盛
  霸主地位之真正潛質
  美國建國雖隻有兩百年曆史,沒有豐厚的文明積澱,但初期美國力行多元化戰略,象黑洞般吸收外來文明,廣納各國精英,並在此基礎上粗略整合重組,因之成就了特殊的美利堅雜燴文明。好萊塢電影的興盛,就是建立在包容多元文明的基礎上。但美利堅霸主地位得來太易,其包容性的對象隻限於西方文明,戰略前行隻限於眼前利益和既成事實,教條主義盛行,尚顯狹隘自視,單一西方文明基礎包容性不強,速成快餐文化的憋端正日漸顯現。且看現行好萊塢電影的日漸保守,排它主義味道漸濃,似在暗示美利堅文明的衰落開端。

  直到今天,西方地緣戰略學家仍舊死抱成王敗寇的曆史教條,認為隻有英美等地理位置、自身條件都較優越國家,才能成就海權強國,才能長久保持霸主地位,而中國、法國、俄國、德國等國,限於自身先天不足,必須同時在海權、陸權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展開爭霸戰,最終都會暴強暴敗,經曆猛烈擴張後土崩瓦解。

  且不論西方學者如何迂腐,他們實在沒有搞清霸主的真正潛質是什麽,短淺的目光隻集中在近代幾百年曆史上,而這對於中國來講,不過是一個朝代,不過是曆史長河的一瞬間。而縱觀浩如煙雲的曆史長河,欲成就霸主地位,強勢海權亦或是強勢陸權隻是外象、隻為基礎條件,內中建立在統一文明的平台之上,對外來多元文化包容性、拓展性極強的文明體係才是根本,才是最永久之前行動力。

  一本聖經
  西方海洋文明的盛極一時,絕不僅憑其船堅炮利、武運長久,而更在於天主教士的不辭勞苦傳經布道。強勢海權不過是手段渠道,開拓新的生存發展空間並最終獲得利益才是根本目的,海權的作用不過是由此及彼再度登臨新大陸,乃是實現利益的中間過渡環節。武力隻能消滅肉體,但卻不能征服精神。你自以為火力強大,能輕鬆消滅若幹個肉體,可隨即還會有千萬個附著精神靈魂的肉體又站出來,肉體可滅、靈魂不死,你的火力會永遠不夠用,妄想單行強力征服不死的精神,最終都會走入死胡同,消滅其精神實體依托方能釜底抽薪、才為根本之道。

  不過是傳教士手中的一本聖經,為殖民地的民眾服下一劑宗教精神迷藥後,一個個塵封大陸上源遠流長的原生文明被摧毀了,一個個異族蠻邦們世襲承繼的文明實體被瓦解了,一個個跨越時空下千年不死的民族體係被同化了,直麻痹得億萬新大陸上的人民甘願被殖民奴役。

  鐵血帝國
  文明的互動同化、精神的征服滲透才是根本,曆史上的軍事帝國多了,你能打過來、我也能打過去,但就是守不住,文明根基不得鞏固,最終都土崩瓦解掉了。曆史上同一時期的亞曆山大、阿育王、始皇帝都是戰功赫赫,但死後不久帝國就都崩潰了。

  中世紀的鐵血帝國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神聖羅馬,那些不以文明實體而是以國家實體為依托的人們,不過數百年間卻國破族亡,至今仍然支離破碎。還有那些絕對尚武的強悍王國,印加、高棉、馬其頓、波斯、波希米亞、大月氏、西夏、遼、金、樓蘭等等,一個個都成了供人憑吊的文明遺址,同樣也是灰飛煙滅,其主體民族星散消亡於曆史長河中,而獨有的文明種群則有如流星餘跡劃過天際,不過是曇花一現。

  帝國之基
  羅馬帝國初生時不過是城邦小國,可後來經曆不斷擴張後,疆域遼闊至地跨歐亞非,前後稱雄長達數百年,不僅在於展現於前台人皆見之的強勢海權和陸權,更在於愛琴海文明滋養下的統一文明平台。正是它在後台默默無聞而不為人所知的辛勤耕壇,為帝國培育著強勢民族精神之魂,為帝國的擴張培育著一個個征戰四方、無所畏懼的尚武將士,為帝國的繁榮培育著一個個唯利是圖、無孔不入的重利商人,為帝國的興盛培育著一個個富於民主進取精神的學者、文人、官吏,正是這種統一的文明平台在背後維係著帝國的強勢與統一。

  縱觀成就一個帝國長期強盛的曆史走向軌跡,絕不僅僅是建立在前台的強勢海權陸權之上,更需要後台統一的文明體係的持續勞作不息去維係。

  可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不知道誕生於小亞細亞的基督教派勢力正潛滋暗長,即將摧毀羅馬帝國統一的文明平台。任何一種宗教在其初創時,都是生長於同時代社會矛盾激化的土壤之上,其先天狹隘性皆不可避免,基督教曾經燒死無數科學先賢,窒息了無數創新精神,伊斯蘭教初創時,宣稱一切異教徒都是敵人,人人可得而誅之,原教旨主義都是狹隘的,宗教的觀念其實也是在不斷發展中。今日中國的禪宗佛教,與青藏高原上原始的密宗佛教已經有著本質的不同,禪宗佛教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很多儒學和道家的思想。

  任何宗教,隻有經曆後天的不斷整合更替,步向日趨完善,逐漸超越其初生時代的狹隘利益衝突,才能躍升為人類共有的劃時代精神財富,對社會進步有所裨益。

  正是貌不驚人的基督教義,以其初生的先天狹隘,先將燦爛輝煌的愛琴海文明精神踩在腳下,隨後是自身可悲的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同教義派別的東羅馬、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於是再沒有強兵悍將肯為國家守土衛疆而死戰不休,尚武精神泯滅了,外來遊牧雇傭兵取而代之;再沒有商人能足跡踏遍歐亞非而漁利四方,海外貿易衰落了,帝國的四分五裂衍生出關卡林立課以重稅;再沒有極富民主進取精神的學者文人為民眾疾苦而呼喊奔走,文明精神窒息了,傻子才不去當位高權重的僧侶教士;再沒有盡職守責的官吏去經營帝國而兢兢業業,憂患意識消亡了,白癡才不幹魚肉百姓一本萬利的買賣。

  皇帝們的意誌消沉了,貴族們的習性奢靡了,官吏們的風氣腐敗了,將士們的鬥誌懶惰了,民眾們的生活困苦了,於是千秋帝國之基即將崩塌。最後來自北方孤狼的匈奴王阿拉提登場了,在遊牧民族潮水般摧枯拉朽的攻勢之下,羅馬帝國的雇傭兵難以抵擋,兩個帝國先後都毀滅了,歐洲的戰國時代隨即開始,其後就是整個中世紀黑暗時代的文明窒息。正是先有了文明的分崩離晰,其後才有了帝國柱石的傾倒,曆史上又有多少文明都衰落了,外部武力征服不過是扮演了叩門者的角色,內部文明精神的坍塌才是根本原因。

  新陳代謝
  當年蒙古帝國地跨歐亞、盛極一時,不過頃刻分崩離析,有如過眼雲煙、稍縱即逝。軍事帝國靠單純武力征服為基礎,而沒有先進文明維係,一條腿走路必行之不遠,所以暴強暴敗。但如果蒙古入主中原後,也能象鮮卑金遼滿清一樣,接受中原先進文化的改造,主動融入到漢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中去,蒙古帝國絕對能國運長久。且遊牧民族的每一次主動融入到華夏文明的主體中,都會給文明的新生輸入新鮮血液,因而華夏文明能始終保持旺盛的文明活力。

  曆史上的中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始終是一對生離死別的矛盾,在對立性的外表下其實包藏著統一性的本質,兩種文明原本就同屬華夏文明體係之下,大同之下稍有小異,不過是後天衍生的派別分支而已,且派別的並行對立並不影響相交融合,隻有兩者相互激蕩、相互融合、相互補充,華夏文明才能新陳代謝而至生生不息。

  盛唐強漢
  而今的中國人,入內稱自己為漢人,出外則稱唐人,無非是托借盛唐強漢之名,彰顯大國雄風、爭逞民族自豪。盛唐強漢之強勢,不光是地域遼闊、物富民豐,更在於多元文明的兼收並納、外來文化的廣納博引。

  大唐的燦爛文化中,霓裳羽衣歌舞中浸透西域風情,宗教來源於印度、阿拉伯,連蠶豆、菠菜、胡蘿卜則都是拿來主義的產物。而作為強勢陸權中心的長安,在當時是世界性的大都市,乃是海外商賈、僧侶學者往來雲集之地,絲綢之路上更是朝貢使團、商旅駝隊相望不斷,文明如何能不興盛。當佛教興盛而聲震玉門關外時,西域天山的諸多城邦佛國,皆主動擁入到華夏文明的懷抱,佛教文化的興盛與大唐在西域的強勢陸權相映增輝,共同為締造大唐盛勢獻力添彩。後回教傳入西域取代佛教後,雖有強勢陸權持續征討,邊塞卻始終不得安寧,絲綢之路亦多有阻斷,直至多年後西域再度踏上文明回歸之途,重新融入華夏文明後方得改觀。

  隻不過這些外來的東西都經過了華夏文明的重新改造,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最終又融入到華夏文明中。如印度的佛教傳到青藏高原被改造成了密宗,傳入中原則吸納了道教和儒學精神,衍生出了禪宗、華嚴宗等分支,連天主教都被洪秀全演繹成了拜上帝教,以至西方人搞不明白為何他們的上帝到了中國,竟被洪秀全變成了天父上帝和天兄耶酥兩個人。可這些多元文化都在中國生存了下來,都曾在曆史上大放光芒(僅一個太平天國運動就達到了中國農民起義的最高峰,直讓滿清統者和殖民列強吃不消),最終又融入了華夏文明的主幹中,“我存在故??泉州、廣州的興起,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一時間海外貿易極為興盛,直讓倭寇眼?明日漸衰落,喪失外來文明新鮮血液輸入的華夏文明,文明前行亦逐漸停滯,在達到文明頂峰後急需轉型,而外來海洋文明正合時宜。但鄭和七下西洋後,明朝隨即封海,嚴令“片板不得入海”。僅僅半個世紀之後,西方航海家開創了地理大發現,中國與曆史機遇失之交臂、擦肩而過。

  中國再未生出象明成祖朱棣那樣的大手筆,在封建專製體製下,他同鄭和君臣二人的出現太偶然,而中國的興盛需要成千上萬個偶然積攢起來的必然。從秦漢開始,外來文明為華夏文明輸血的進程一直未曾中斷過,直至近代才趨向保守,而文字獄、科舉製、八股文下的中國,再無文明創新精神,隻能造就一個又一個孔乙己的人文悲劇,終致喪失了文明前行的原動力,至此沉淪於閉關鎖國而至文明窒息。

  不愛江山愛坐禪
  凶殘的阿育王,早年經曆諸多坎坷而心理畸形,中年率軍武力征服了整個南亞大陸,卻終於認識到征戰殺伐並不能征服人心,他似乎已意識到武力帝國不能長久,在晚年時卻選擇了歸依我佛,伴隨枯燈隻影來體味佛法無限精神,背靠菩提老樹去感悟生靈萬千氣息,不享榮華富貴而超然物外塵緣,不去經營帝國卻專事耕壇教化,遊曆四方隻為弘揚佛法精神,雖然他死後不久帝國即傾陷,但其身後留下的文明精神之火,卻為日後印度形成統一的文明體係開創了先基。今日的印度版圖恐要大多要拜他所賜。

  印度曆史學家對阿育王褒貶不一,有人罵他是瘋子、殺人狂,打下帝國卻不去經營,不愛江山愛坐禪,於是將其列入不健康人類之列。但阿育王後半生身體力行的推動民族融和、文明同化的進程,確實對日後印度統一文明體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畢竟印度不同於中國,曆史上分裂時多而少有統一,時至今日印度的種姓、民族、宗教矛盾紛爭,仍不時困擾印度的發展前行之路。未來印度想要崛起,這些因素將會是極大的阻礙,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與中國的龍象之爭,並不是同一重量級可比。

  華夏文明基因
  而同時期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承繼了發源於江淮河大地的華夏原生文明,曆經百家爭鳴盡情綻放文明之光後,尊崇法家中央集權思想的秦帝國開始強大起來,在其誅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形成的第一波驚濤駭浪便是統一大秦帝國的建立。雖然大秦帝國以武力征討得之而行之不遠,但此後四百年間漢朝基業的奠定,以及隨之興盛起的儒法佛道捆綁纏繞、相交融合而共同構築的文明生存方式,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舉之後,華夏大地上的諸多原生文明分支,開始在統一的文明平台上,逐漸走向統一融合,終於使得華夏文明萬源歸一,成為日後中國文明的主源正本。

  雖然華夏文明此後不斷吸納外來多元文明,不斷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但其文明本源卻始終保持了自主性、獨創性,如若文明黑洞一樣吸入外物卻“仍為本我”。自此以後,似乎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便深深的烙下了“華夏文明”的胎記,如同先天滲入的基因一樣與生俱來而不可磨滅,隻不過有些人漸行漸遠而步入迷航,被魚龍混雜的外來文明同化後,在後天逐漸磨蝕消解掉了。

  每當這個民族生存的維係陷於內憂外患之時,便有騷人墨客輾轉反側,先天下之憂而憂,而不敢享樂人前。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憤而吟離騷,史遷宮而著史記,內中都浸透著萬千民族憂患精神。杜甫眼見生民之苦卻無能為力,隻有憤然指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乃歎何處尋得廣廈千萬間,蔽護天下寒士皆歡顏、滋養億兆黎民俱生息;李白胸中韜略張揚激蕩卻屢遭權貴排擠,隻能將困頓抑鬱空化作泛舟湖上、終老山林;範仲淹腹藏十萬甲兵卻有誌難伸終不得作為,不過登樓臨水一歎,且把舉目波濤萬頃沉寂於心中死水微瀾,隻將一腔豪情壯誌升騰為筆下書憤淋漓,身後留下文章千古流芳、詩篇百代遺世。

  祖荻聞雞起舞立誌收複中原,陸遊終其一生心懷憂國憂民,皆憂奮至死卻終不瞑目,雖知死後原來萬事空,卻仍念念不忘囑其後世子孫“家祭無忘”。正是這種精神,父傳子而子又傳孫,至世代接力傳承不息而薪火相望,在如此強勢民族精神激勵之下,爾等後世子孫又如何能不擔當起民族興亡之重任。

  每當這個華夏古國麵臨生存危機之時,便有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為之競折腰,便有仁人誌士振臂一呼“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而應者雲集,便有起自仟佰躬耕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而立誌精忠報國,皆不惜粉身碎骨也要中流砥柱而力挽狂瀾於既倒。中國曆史上分裂時少而統一時多,華夏文明實體的生存危機每每得以化解消彌,正是源於這種文明精神原動力的維係之下。至此之後,正是在這種統一的文明精神摧動下,華夏民族拓展生存空間的曆史畫卷便波瀾壯闊般的展開了。

  文明的衝突
  教條的西方地緣戰略學家,實在沒有搞清中華民族是何等民族,那不是五十六個支離破碎的民族,而是一整個民族體係,是由多元民族文明共同整合而成的,內中有共同的文明基礎和統一的民族認同,華夏文明的包容性、輻射力之強絕非他們所能想象。在這些西方學者的眼中,中國是以國家實體而非文明實體站立,因為諸多原生文明早已煙消去散而空留遺址,可他們並不了解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所在。那些原生文明並沒有消失,而是融入到了華夏文明統一的實體中來了。

  他們眼中隻看到了藏獨、疆獨,隻看到了中國內部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隻看到了達賴出走流亡、東突氣焰日熾、台毒肆虐囂張,可他們沒看到深懷愛國之心班禪指引下手捧哈達的樸實藏民,沒看到抗日英雄馬本齋統率下的驃騎勁旅回民支隊,沒看到潛伏島內忍辱負重的中共地下第五縱隊。

  鳳凰涅槃而浴火重生,經曆幾代人若幹年之後,當這些反動勢力灰飛煙滅,當華夏文明重獲新生而再入統一融合之路,華夏文明必將再次崛起複興,前行之路必將不可逆轉、不可阻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蟑螂別人稱其為小強,結果它就真以為自己很強,伸出胳膊腿妄想蟑臂擋車,結果隻一下就被石榴姐的高屐不小心輾得粉身碎骨,直比旺財們死得還慘,原來不過是“小小環球、幾隻蒼蠅”。

  如果說這些西方地緣戰略學家還有頭腦清醒的,那就隻有一個,就是《文明的衝突》一書的作者――享廷頓。享廷頓是真正認識到了文明實體的威力,除了已經衰落的原生文明和尚未成形的其它文明皆不足慮外,他認識到能同西方文明相抗衡的還有穆斯林文明和中國文明,其中尤以中國文明之“黃禍”為最大威脅,因為畢竟中國文明同不於其它早已消亡的原生文明,已生存了五千年之久卻仍生生不息。他意識到地緣戰略若生存於文明實體之上,雖初時不動聲色、專守靜默,但曆經長時積累後,最終在興盛的文明實體摧動下,必將迸發出驚天徹地的巨大威力,其文明的擴張性和輻射力將不可低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