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元在瘋狂衝擊人民幣價值體係(1) 

(2007-02-06 15:35:36) 下一個
美元在瘋狂衝擊人民幣價值體係(1)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GDP達到萬億美圓,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圓,人民幣儲蓄達到33萬億人民幣。然舉世矚目的經濟體內在的中國金融業卻從未經受過實戰的洗禮。
   中國在8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期間,四大國有銀行均遺留巨額壞帳,這部分壞帳在1994-2003年,國家經濟高速良性發展階段,依舊呈擴大狀態。之後,中國加入世貿,四大國有銀行依靠中央銀行的直接輸血及政府輸送的利差實現盈利,並陸續上市。由此證明, 中國金融業並未展示自己能抵禦多大的市場風險。能否抵禦現實的美元衝擊,國人將拭目以待。
  
   現今, 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了一萬億美元, ,國民儲蓄4。1萬億美元。為何有此巨大資金向人民幣經濟體集攏。
  
   內在方麵,我國國民的高儲蓄率,國家持續擴大銀根的寬鬆金融措施。外在是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導致中國商品的絕對價格優勢,使對外貿易中獲得大額順差。

   這些都不足以對中國金融業構成實質威脅,重點在國際遊資。以美元為首的投機集團,認為人民幣被低估, 必然樂意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 就如逢低買進,逢高賣出是一樣的道理。
   固定匯率類似一種坐莊係統,莊家對應的賣盤太多時,莊家就要進場維持價格。投機集團拋多少,莊家為了維持這個匯率不變,就必須接盤。接盤就意味著,要拿人民幣買進美元。

   2002年底,外匯儲備為2864億美元。僅2003年一年中,央行年終總結,平均每天買進5億美元,一年累計買入了1600億美元。04年1-6月又買入700億,達到4700億美元。2004年年底外匯儲備達到6099。32億美元。此後,05,06年各新增2000億。至06年9月達到9879億美元。
   換句話說, 2003年9月-2006年9月中國累計花費:47355。07億人民幣購進美元。平均每月買入1315億美元。而2003年9月-2006年9月國家年GDP總額從79113。73增至141477億人民幣,累計增值62363。27億人民幣。以現在匯率表現的結果是近三年實際新增的價值中國民隻獲得僅15008。2億人民幣。 等於把近三年的所得大部分以買進美元的方式貸給美國。
  
   經濟體價值是相對穩態的,人民幣經濟體本來是由人民幣發行量的總價值體現。當貨幣發行量總價值受大量美元兌換為人民幣的過度影響,就不能真實體現經濟體價值。說白了就是投機者用美元衝你人民幣。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被大量兌換後,將導致現金存量不足,於是向中央銀行要貨幣。中央銀行是國家發鈔行,擁有鑄幣權。理論上,央行的接盤能力是無限的。手中一些有限的流動資金用完後,可以開動印鈔機,印製新錢,接下美元。大量多餘人民幣進入市場, 就導致物價係統的災難。

   過量發行新幣,必然導致通貨膨脹,變相弄的你生產成本提高,失去外貿競爭力,降低順差能力。
  這個投機行為也是美國政府所樂意見到的,因為美國以政治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政府不幹。並選擇穩定匯率,繼續做莊。這樣做,目的很明確就是政府支持對外貿易路線。使中國商品依舊擁有價格優勢。
  
  匯率不但是一種貨幣於另一種貨幣交易時的定價工具。也是一個經濟體保護本經濟體內貨幣價值的工具。
  
   美國政府的目的是要中國商品漲價,既然外匯的定價功能失效,也就意味著,保護經濟體內貨幣價值的功能失效。投機集團的大量美元衝擊人民幣,而人民幣自我保護的工具缺少了外匯這一環,防禦風險的能力就大為降低。人民幣發行一旦過量,將導致物價上漲。所以說,投機集團的行為是美國政府樂意看到的,因為這樣更直接的抬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使中國商品漲價。

   是選擇固定匯率,還是選擇穩定物價?目前中央的態度很明確,固定匯率是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從經濟學理論也可以看出,隻要中國可以忍受過量外匯導致通貨膨脹與經濟失衡的壓力,人民幣完全可以不改變匯率基準。但是至少損壞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容易導致經濟失衡和通貨膨脹。但是這種情況在中國為什麽還沒有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這裏,有必要指出我國現行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統計方法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現實,特別是住房,醫療,教育等商品或服務的實際價格漲副情況。其次,自2003年以來人民幣廣義貨幣供給M2,狹義貨幣M1,流動貨幣M0指數均呈增幅逐步下調,其中MO成已進入負增長期。固定資產方麵,投資速度也從40%降到當前的20%。國家在盡力收緊銀根,通貨膨脹被努力的壓縮在爆發之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