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LCA看中印軍事工業差距所想到的

(2007-02-06 15:35:35) 下一個
從LCA看中印軍事工業差距所想到的



我們的梟龍和殲10搞了20多年是有客觀原因的,梟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美在航空領域的合作項目的超七,89年64之後雙方斷絕了軍事技術往來致使超七的研究中斷了若幹年的時間,後來鑒於巴基斯坦空軍的需求超七改名為FC1正式定位成一型對外貿易戰鬥機,並在雙方合作(其實主要工作還是中方完成的小巴隻是投錢+掛名)過程中對起性能進行過多次較大的改動。特別是美國對巴基斯坦決定重新銷售F16之後,迫使成飛方麵對其性能進行大幅度的提升。再看10號,10號的設計理念對比我們實有的工業能力是十分超前的,在10號設計的過程中,國際上關於戰鬥機的設計理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10號的衝擊相當大。加上我們的航空設計本著以時間換取質量以求更大發展的理念,我們的10號也同梟龍一樣在設計過程中經曆了不斷的修改完善,就是爭取把這一設計的最大潛能發掘出來同時為以後型號的突破留下伏筆。

反觀LCA,印度對LCA抱的期望是相當的大,就是希望能在這一型號上實現從零到有的突破。LCA的定位是輕型多用途戰鬥機,我覺得這是由印度目前的航空實力水平限製所不得以的權宜之計。印度也算是世界上的一個空軍大國,幾十年下來蘇製歐洲係列大小十餘個型號的戰鬥機用下來,做這麽一個低端中的低端戰鬥機還這麽困難重重,前後搞了30年才剛剛完成首飛,真也算的上是一個奇跡了。

單從設計挑戰性的角度來看,印度現在對LCA的設計工作最多也隻能和當年中國的殲7MG相提並論。首先從氣動布局的來看,LCA明顯的借用了幻影係列的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我覺得難度還不如從殲7基本型號到殲7MG雙三角翼的大。其次,LCA的動力係統是一個軟肋,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再好的設計也發揮不出來實際作用,我們的梟龍和10號基本上都已解決了動力問題。所以我說印度的航空設計能力跟中國起碼有著15年以上的差距水平。

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印度關於航空工業建設方麵思想上的誤區所導致的。印度對LCA的初期目標是實現有或者無的突破,但是在設計過程中,由於對目前本國航空實力相比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致使其盲目的提高對LCA的要求。基本平台還沒有搞成功各種新型設備就開始上裝,竟然開始了艦載型號的研究,我不知道印度對自己的材料水平這麽有信心的根據是什麽,但我想能承載9G多的過載並且能達到艦載機的標準,真的比的上F35啊!後期單機價格竟然飆升至1,700 萬- 2,000 萬美元!再加上已經投入的巨額研製費用(印度方麵稱6.75 億美元,但實際肯定比這要多很多)讓空軍怎麽能承受的起這樣一型這麽不成熟又十分昂貴的戰鬥機?本國空軍都不能成為主要用戶那麽這一型號隻能說是失敗中的失敗,這對於印度未來戰鬥機的研製工作是十分災難的。

我們看LCA的失敗不能隻當是看樂子,在幸災樂禍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從中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麵。

在我們下一代的設計中嚴格根據本國工業水平來定位設計目標,是第幾代就是第幾代,能在預定研製周期內做到什麽樣就是什麽樣。目標定位太高所導致的結果是會嚴重影響到本國未來航空設計發展的。前麵提到,印度空軍不太可能裝備LCA,比起能輕鬆引進的蘇30,LCA的性價比太低,那麽印度依舊沒有改變自研項目舉步為艱的狀況。不可否認我們的10號在這一方麵是有不足的,至少在10號的研製初期,我們對未來戰鬥機性能的要求沒有足夠的認識,設計思想也比較模糊——高空截擊和低空纏鬥都要兼顧,但是我們當時隻有對米格21的半仿製半自主改進經驗,隻能依靠各種渠道的技術引進還有自身不懈努力來最終完善設計性能。10號已經開始裝備部隊,在繼續對10號的改進工作的同時,我們下一代戰鬥機又馬不停蹄的提到日程上來。在許多科研技術方麵我們是有欠缺的,我們的材料工藝電子係統等等跟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所以我們下一代戰鬥機以F22為追趕目標是沒錯但不能要求過高,有取有舍。比如說,我們的發動機沒有那麽高的性能,在超音速巡航方麵我們就可以簡化甚至是忽略;我們剛做到10號的翼身融合氣動布局設計這一步,下一代設計就沒必要追求高隱身性。總之,突破點要明確,我們的目標不是趕上F22,而是要逐代縮小和美國人的差距,這就是我們的成功。

預研工作是基本中的基本,一定要提高到足夠的認識程度。LCA的失敗是多方麵的,足以體現印度人在航空水平方麵的落後。雖然印度人自己號稱LCA有什麽先進的機體複合材料和電子設備,又是四餘度又要裝推力矢量。我不明白一個以前連基本仿製都困難重重的國家怎麽一下把這麽些先進的技術整合在這一個低端平台上,他們的技術驗證機搞了嗎?LCA搞了這麽多年到現在就是沒有收的上天轉了一圈,說明他們的那麽多新技術離實際應用還很早。美國人比我們先進,我不認為是他們比我們有多高明的設計思想和理念,關鍵在於人家在設計過程中對於新技術是拿來就用,我們呢,在10號上裝四餘度還要等專門改一架殲六再實驗個把年頭,研製周期當然要長很多。我們的資金是少,但是足夠的技術儲備本身就是一種節約,試想,我們的研製周期縮短了,機型服役的時間提前了裝備的效費比是不是就高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十年前花10億買10架蘇27和現在花10億買10架蘇27哪個更經濟?當然是10年前買的,因為那陣它相對於其他對手的先進性要比現在大很多。這就是武器裝備的經濟哲學。

不管是從航空工業還是整體軍事工業的角度來看,我們確是比印度領先不少這是不爭的現實。這種差距更多的是體現在發展思想方麵。可以說老一輩人堅持自主開發是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印度這一代的飛機LCA和坦克阿瓊都是接近於失敗的產物,他們下一代的產品肯定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在近期內趕上我們是不現實的。我們也不能裹足不前,和印度這樣的國家比裝備研究沒有什麽實際意義,他們自產貨拿不出手但是從國外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的途徑比我們多很多。妄自菲薄和驕傲自大都是無謂的。我們必須朝前看,爭取在重點薄弱環節上早日突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