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一家

一家之言,細品清茶濁酒; 大家之路,閱盡江北海東。
正文

那年高考(連載2)

(2007-06-12 20:41:06) 下一個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父親和母親

二、回城

三十年前那次高考,我們省在語文考卷上出的作文題是,1976年10月偉大的勝利。幾乎每一個考生都在作文裏,稱那是一個金色的十月。可在當年那個十月裏,我卻怎麽也看不到收獲的金黃色,反而有點北方初冬灰蒙蒙的感覺。

1976年10月,在中國的曆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粉碎四人幫,標誌著十年文革的結束。在我的人生旅途上,也在那個十月裏,出現了一次轉折:我被抽調回城了,從農村回到了市裏,到省建築公司當了一名工人。

回城之前,在農村最後那段日子裏,我曾經曆了一次艱難的選擇,並險些錯過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如果在那一次,我作出的是另一種選擇,不僅無法參加那次令我終身難忘的高考,而且我的人生也將是另一幅模樣。

1976年初秋,市裏的工廠開始麵向農村知識青年進行大規模的招工。對我們這些插隊剛剛滿兩年的知青來講,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我們公社(現在稱為鄉)分配的招工單位按所有製分為兩類:一類是全民單位,另一類是集體單位(集體還分大集體和小集體,都是當年的用詞)。招工名額男的多、女的少,加上老知青中女多男少。這樣,按資排輩後,我們集體戶的女生一個沒走,而七個男生一個沒剩。

剛開始招工的時候,我正在公社業餘黨校當教師,在給生產隊、大隊、公社三級領導幹部講“走資派為什麽就在共產黨內”。當我得知招工消息後,開始很猶豫,是走還是不走。因為在招工之後不久,就該輪到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了。按我的資曆和表現,極有希望被選送上大學,盡管我也知道,公社裏還有其他知青和當地青年,也一直在等待著這次上學的機會。

所以,當公社知青辦的領導打來電話時,通知我關於這次招工報名及政審已經開始,並問我是否報名。我對他說的是:這次不太想回去。他說了句:你再考慮一下,盡快告訴我。說完就把電話撂了。

這麽大的事兒,我想,還是要聽父母的意見。但這一次,我和父親卻怎麽也聯係不上了!電話打到父親單位,他不在;後來他打回來時,又沒有找到我。最後,我隻好請假專程回了趟家。

一回到家裏,見到家裏的狀況,我一下子覺得,自己上大學的希望變得很渺茫了。

我的父母都是很小就入伍當兵,參加了四野的遼沈戰役,都屬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幹部。五十年代的軍隊授銜之後不久,他們所在的軍醫大學整體轉業,改為地方的醫科大學,現在並稱吉林大學。

父親在文革初期就下了台,“反革命”、“黑幫”、“走資派”高帽子一大堆,批鬥、遊街成了家常便飯。這一切,給性格剛烈的母親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和精神刺激,加上頭部的外傷,母親的身體狀況一直在惡化,後來甚至發展到已經難以勝任簡單的工作和日常的家務。

我有兩個妹妹。當時,大妹妹正在中學的畢業班,很快也要同樣麵臨著上山下鄉的命運;小妹妹還很小,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父親工作很忙,還要一個人裏裏外外操持家務,照顧母親和兩個妹妹,實在太辛苦了。

回到家中,見到父親辛勞的背影,見到母親淒楚的病容,見到兩個妹妹期盼的目光,我心中那股上大學的念頭,一下子變了,覺得自己應該盡快回來,幫助父親照料這個家,承擔起長子應盡的那份責任。

我把自己打算放棄留鄉等待上學的想法同父親談了。父親說:這樣也好,家裏也的確需要你回來。不過,你也不要灰心,你還年輕,回城後仍然有機會上大學,隻不過要在工廠再多幹兩年。

返回公社的路上,我低著頭默默地走了三十裏路。別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前來報名,我卻為自己失去一個即將到來的上學機會而深感惆悵。

我回城後不久,就開始了1976年的大學招生。好幾位留下來的同學或朋友,都被選送上了大學。其中,有一位最要好的同學,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小學、中學都在同一個班級,學習成績我略好於他,活動能力他略好於我。中學畢業時,他是班長,我是團支書。現在,他上學去了建工學院,我招工進了建築公司;他成了一名大學生,我卻是一個工人。

又一次在站台上送別。

臨別時,麵對著興高彩烈、躊躇滿誌的他,我心裏說不出是一種什麽滋味。有羨慕,也有一絲嫉妒;既為他能夠上大學而高興,更為自己遙遙無期的夢想一直沒能實現而悲傷。

北去的列車駛動了,車窗裏的他仍然向站台上的我揮著手。此時,我們誰也沒有料到,一年之後,當我們再一次見麵的時候,各自的心情則截然相反。

是啊,命運就是這樣,誰也無法知道,在前方等著我們的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