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我喜歡李安的細膩、淡然和隱隱的張力,不論是溫情的還是糾結的。在他還沒有這麽紅的時候就喜歡,從看了《冰風暴》之後就念念不忘,成了他的不二粉絲。
他的電影我一般是要趕首輪的。但有時感慨太多,反而連寫兩筆觀後感也情怯了。這次的《THE LIFE OF PI》也是這樣。
家裏有這本書,兒子上學時看的。我曾瞟了一眼封麵,沒來由地認定PI是一條魚。直到影片問世,才知道自己這個可笑的錯誤。(不知道為啥是倒著的。一本書而已,就這麽著吧。見諒。)
原準備讀完寫個感想,正好這周大家在看在談,我就粗淺說兩句交流一下。
我個人看到的是人性和信念。我不覺得這個作品和宗教有直接的聯係。
我想,看到最後PI的第二個故事,大家應該對海上的那麽多天有共識。當然,你也可以不同意。文學藝術作品,本來就是見人見智,每人有不同的感想和共鳴。如果實在沒有感想,就說明這確實不是你的茶。也很簡單,看別的唄,反正好作品瀚海一般。
坊間有太多作品論及災難和麵對生死存亡時人性的大暴露。PI隻是展示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而這個視角,得以讓我們在娛樂之餘還可以從容地思考一下,不至於那麽糾結和鬱悶。
畢竟,懦弱無助的傷斑馬、醜陋殘忍的鬣狗、溫情FUNNY的紅毛猩猩、強大凶悍的猛虎……似乎,離我們很遠,我們可以抽離自己,抽離人的本質,抽離殘酷和醜陋……好像跳出來看與己無關的故事一樣。不然,我們都會像那個小日本那樣震驚:“WHAT A HORRIBLE STORY.”(電影裏,讓老日本和小日本都一言不發,我覺得處理得更好。)
信念是什麽?
信念是救生手冊上說的,永不放棄希望。
信念是最後一刻,瘦骨嶙峋的PARKER雖然稍有遲疑,卻依然頭也不回地走向叢林,把一切的殘酷和陰影都留給過去、甩在身後。
信念是PI抱著女兒摟著兒子,邀請來約訪的作家留下來吃晚飯。那份千帆過盡後的淡然,勝過一切渲染,勝過一切關於靈魂的探索。
信念是作家眼含熱淚,雖然也稍有遲疑,但堅定地說:我相信第一個故事。而PI,微笑著說:那麽,你選擇了GOD.這個對話太好了,太讓我喜歡了!
不想再羅嗦了。喜歡是什麽?是默默地,在心底。
說幾句題外話,關於作者。
YANN MARTEL(生於1963年,加拿大人,曾生活於不同的國家)畢業於哲學係,所以,不難理解他的字裏行間,常常有另一層的意思。即使沒有,也讓人覺得有,嗬嗬。
他畢業後,曾做過洗碗的、種花的、看門的。
他多次去印度,不是為了獵奇,是因為,少少的錢,可以在那裏活得更久一點。
他說:THIS BOOK WAS BORN AS I WAS HUNGRY.
他的經曆和他這句話,真讓我動容。
一個好的作家和藝人,往往在他(她)最卑微最困苦的時候才更細致地看到和思考人性,寫出更深刻的東西。如果,都在作協領著工資,或做著禦用文人,那麽,所謂的作品,和程序員寫下的代碼、辦公室白領的工作計劃、文秘給領導寫的講話稿也無本質區別,都成為換薪水的玩意了。是不是?除非,提醒自己時刻保持一顆悲憫之心。
NND,我怎麽就把PI當成一條魚了呢?不然,可以早幾年就讀到這本佳作的。
(January 27, 2013)
電影我還是不看,看看你的影評我就很滿意了。
謝謝默默,新的一周愉快!
體現著作者美好向善的願望,可能我不是教徒的緣故吧,我也沒看出宗教對PI所謂的支撐,可能見笑了。
我同意裏麵有靈性的探討。我隻是沒有讀出直接的宣教。前麵的部分,於我,是鋪成PI從小對靈性和宗教的興趣,也許,這幫助他日後在海難中生還,並把殘酷甩在身後。
我覺得,這部作品最迷人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書(我隻是開了一個頭)和電影都有精神的東西在裏麵。
但是,我可能太務實了,我認同的是四個人的生死存亡。
同樣的故事,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用四個動物,而已...
在生死存亡麵前,PI人性的善和惡始終共存著,才讓他撐了下來。如果隻有善,他早死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筆是信念。經過了那麽多殘酷,PI依然希望善占上風,所以,他和作家說了第一個故事。而和務實的日本人說了第二個故事。
其實,我也希望第一個故事是真的。這也是人性吧?反應了我心裏柔軟溫暖的一麵。但我覺得二更真實,這個也是人性。畢竟,我不是小孩子了,或者說,我在生活中也不少看到惡的一麵,所以相信會有那樣惡的事情發生。
當PI在暴風雨中落到小艇上,天一亮,鏡頭轉到四個動物身上,我就覺得這個是幻覺,後麵的一切都是幻覺。
我的直覺,所以,是我看到的PI。google出來的就不是我的啦:)
一家之見,匆匆而就。直覺。
謝謝探討。
確實拍得好。太好了,你也喜歡EL CID:)
剛從El CID 回來,很滿足,謝謝姐姐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