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幾句我看見的PI
文章來源: 陳默2013-01-27 12:06:47

我喜歡李安的細膩、淡然和隱隱的張力,不論是溫情的還是糾結的。在他還沒有這麽紅的時候就喜歡,從看了《冰風暴》之後就念念不忘,成了他的不二粉絲。

他的電影我一般是要趕首輪的。但有時感慨太多,反而連寫兩筆觀後感也情怯了。這次的《THE LIFE OF PI》也是這樣。

家裏有這本書,兒子上學時看的。我曾瞟了一眼封麵,沒來由地認定PI是一條魚。直到影片問世,才知道自己這個可笑的錯誤。(不知道為啥是倒著的。一本書而已,就這麽著吧。見諒。)

原準備讀完寫個感想,正好這周大家在看在談,我就粗淺說兩句交流一下。

我個人看到的是人性和信念。我不覺得這個作品和宗教有直接的聯係。

我想,看到最後PI的第二個故事,大家應該對海上的那麽多天有共識。當然,你也可以不同意。文學藝術作品,本來就是見人見智,每人有不同的感想和共鳴。如果實在沒有感想,就說明這確實不是你的茶。也很簡單,看別的唄,反正好作品瀚海一般。

坊間有太多作品論及災難和麵對生死存亡時人性的大暴露。PI隻是展示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而這個視角,得以讓我們在娛樂之餘還可以從容地思考一下,不至於那麽糾結和鬱悶。

畢竟,懦弱無助的傷斑馬、醜陋殘忍的鬣狗、溫情FUNNY的紅毛猩猩、強大凶悍的猛虎……似乎,離我們很遠,我們可以抽離自己,抽離人的本質,抽離殘酷和醜陋……好像跳出來看與己無關的故事一樣。不然,我們都會像那個小日本那樣震驚:“WHAT A HORRIBLE STORY.”(電影裏,讓老日本和小日本都一言不發,我覺得處理得更好。)

信念是什麽?

信念是救生手冊上說的,永不放棄希望。

信念是最後一刻,瘦骨嶙峋的PARKER雖然稍有遲疑,卻依然頭也不回地走向叢林,把一切的殘酷和陰影都留給過去、甩在身後。

信念是PI抱著女兒摟著兒子,邀請來約訪的作家留下來吃晚飯。那份千帆過盡後的淡然,勝過一切渲染,勝過一切關於靈魂的探索。

信念是作家眼含熱淚,雖然也稍有遲疑,但堅定地說:我相信第一個故事。而PI,微笑著說:那麽,你選擇了GOD.這個對話太好了,太讓我喜歡了!

不想再羅嗦了。喜歡是什麽?是默默地,在心底。

說幾句題外話,關於作者。

YANN MARTEL(生於1963年,加拿大人,曾生活於不同的國家)畢業於哲學係,所以,不難理解他的字裏行間,常常有另一層的意思。即使沒有,也讓人覺得有,嗬嗬。

他畢業後,曾做過洗碗的、種花的、看門的。

他多次去印度,不是為了獵奇,是因為,少少的錢,可以在那裏活得更久一點。

他說:THIS BOOK WAS BORN AS I WAS HUNGRY.

他的經曆和他這句話,真讓我動容。

一個好的作家和藝人,往往在他(她)最卑微最困苦的時候才更細致地看到和思考人性,寫出更深刻的東西。如果,都在作協領著工資,或做著禦用文人,那麽,所謂的作品,和程序員寫下的代碼、辦公室白領的工作計劃、文秘給領導寫的講話稿也無本質區別,都成為換薪水的玩意了。是不是?除非,提醒自己時刻保持一顆悲憫之心。

NND,我怎麽就把PI當成一條魚了呢?不然,可以早幾年就讀到這本佳作的。

(January 27,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