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盧柯

(2007-02-03 11:29:49) 下一個
為了祖國的納米大業,嫖娼這樣的小節何足道哉,嗬嗬

南方人物周刊

  1988年,盧柯放棄去日本讀博士的機會,留在中科院當起了土博士。這期間,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十幾篇論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國科學家斯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並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的晶化機製,因此於1989年榮獲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這之後,一係列的榮譽不斷降臨到他的身上: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為金屬研究所所長;2003年11月,年僅38歲增選為中科院院士;2004年3月,當選2003年中國青年年度科學家;2005年4月,被有350餘年曆史的德國科學院增選為該院院士。

  中科院能放心地把金屬所的帥印交給36歲的盧柯,足可證明盧柯在我國材料界的領軍地位。

  的確,那時的盧柯不僅是我國材料界的先導人物,在國際上也風頭正勁。1998年,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ISMANAM)授予盧柯ISMANAM金質獎章, 以表彰他對這一新興領域的傑出貢獻;1999年,盧柯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成為該委員會中惟一的中國籍委員。

  納米材料——這個很時尚的字眼正是盧柯的研究課題。

  “納米”(nanometer),一種長度單位,1納米即1米的10億分之一。納米結構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納米以下的微小結構,納米技術即是一種在0.1至100納米尺度範圍內,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技術。

  納米材料科學成為當今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天生一個科學家

  1990年,剛剛博士畢業的盧柯在美國的《J.Appl.Phys》及《a Metall.Mater》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了製備納米晶體的一種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該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晶粒度易於控製、界麵清潔且不含微孔洞等優點。1994年,國際學術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請盧柯撰寫關於非晶完全晶化法的專題綜述,這意味著該製備方法在國際納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廣泛認可,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該製備方法的確定,使我國的納米晶體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盧柯曾經說過,“我非常有幸,從事了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研究領域。”從某種角度說,中國的材料界非常有幸,有瘋狂熱愛科研的盧柯在研究這個課題。

  盧柯似乎天生就是科學家的材料。上研究生的時候,他就具備了從事科研的良好素質:他有看待失敗的從容心態,有堅持到底的頑強毅力和強烈的自信心,沒有青年人的心浮氣躁。1984年底,當盧柯準備考研的時候,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傳》開始熱播,其他考研的同學都忍痛放棄了,隻有盧柯一集不落地堅持看完。這個性情內向的19歲的年輕人很有定力,目標明確,做事紮實而不刻板。那時,他開始有了嚴格的時間表和工作計劃。20年來,他一直恪守著這個時間表,現在,他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點。他16歲上大學,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擔綱“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令人驚悚的速度跑在納米領域的最前沿。

  盧柯認為,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思想觀念的發展,盡管在中國做尖端科研的條件與國外比有不小的差距,我們也許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最先進的設備,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決於人,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的)!

  Game is never over(遊戲永遠沒有結束)!

  這是盧柯經常勉勵學生的幾句話,也是盧柯之所以能成為今日盧柯的至尊法寶。上帝似乎給了盧柯一雙探索科學之門的眼睛,讓他能夠在最簡單的看似平常的東西裏,發現出被忽略的東西。盧柯的一係列重大發現都是在“破銅爛鐵”裏找到的。他在發現中品嚐到研究的樂趣,不斷地發現,不斷地受到鼓舞,眼界越來越開闊。他看到了那麽多可做的,多得做不完的事情。他常常跟學生說,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說,別人做過了,我沒戲了。科學研究永遠需要冒險的勇氣。要敢於想別人之不想,做別人之不做。前幾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在陶瓷裏找到了超導,在塑料裏找到了超導,這是人們想都不會去想的事情。

  受到納米“鼻祖”高度評價

  2000年,盧柯在極具影響力的《科學》(《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讓他贏得了這份國際權威刊物入場券的論文,曾經17次易稿。

  這篇論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評。納米材料“鼻祖”葛萊特教授認為,盧柯課題組的這項工作——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2003年1月,《科學》又發表了盧柯等人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其氮化溫度顯著降低,從而為氮化處理更多種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這是盧柯科研小組取得的又一個突破性進展,被評為 2003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盧柯課題組的最新成果:采用納米尺寸的生長孿晶強化金屬的新途徑獲得了同時具有超高強度和高導電性的銅。而按照以往的經驗,對銅進行強化以後,會使其導電率有所下降。這一成果的創新性在於,把難以統一在一起的性能統一在了一起。

  《科學》雜誌的評審人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強化技術無法達到的。它“再次用極為漂亮的實驗結果演示,通過在納米尺度上的結構設計可以從本質上優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

  《自然》雜誌的評價是一個疑問句——“在一個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裏怎麽還會做出東西來?”

  材料學麵臨的嚴峻現實

  身為中科院金屬所所長的盧柯把他的工作描述成:我是個班長,領著團隊在做事。金屬所的氛圍非常好,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裏,有10個人是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平和的心態、深入地思考、踏實地做事,盧柯身上的品質已經成為這個團隊的集體麵貌。

  盧柯認為,現在是中國各個領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給材料學的研究創造了最好的機會。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對材料學科提出了許多嚴峻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麵臨資源減少、原材料價格上漲、環境汙染等問題,如果不發展更先進的材料,中國工業化的成本將是驚人地巨大。能不能拿出更新的技術,少消耗資源,少消耗能源,少汙染環境?能不能做出環境友好的材料,研製出少產生或不產生二氧化碳的能源,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能不能研製出高質量、低成本的加工技術?能不能研製出更先進的材料製造我們自己的火星探測器,製造我們自己的航天飛機?盧柯和他的團隊任重道遠。

  盧柯說,“在國際上我們有幾個領域已經跑在最前麵,但整體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我們實驗室的使命就是要縮短這種差距。”

  目前,盧柯承擔了7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他所領導的科研小組被德國馬普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確立為馬普青年科學家夥伴小組,被世界同行專家譽為納米材料方麵的幾大研究小組之一;最近,又有兩個研究員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受到國際專家的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