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薩特:激情之年”歪評
(2007-02-02 16:14:00)
下一個
法國電視二台(France 2)關於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讓-保爾•薩特(Jean-Paul SARTRE)的電影今晚播完了。忍不住要歪評幾句。全屬胡謅之類的,大學問家們大可不必認真(當然也無必要跑到我家砸玻璃窗-就象個別好心網友所威脅的那樣)。
德尼•波達利岱斯(Denis Podalydès)演得真是神,幾乎比薩特還薩特。尤其是他那說話的聲音和節奏,那神情、舉止和動作,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薩特。
波伏瓦(薩特的“海狸”-Castor)的形象也很平實動人;麵對薩特的“濫情”,她所表現出的那種無奈-甚至痛苦(她和薩特訪問古巴期間在旅館房間裏的那場戲煞是讓人明白女性,或人性!)以及那種似乎不是刻意做作的母性,好象與通常人們所想象的弘揚《第二性》的女權主義旗手的形象不相吻合;而且也和“薩特-波夫瓦”現代男女關係的神話相去甚遠。其實,其原因,薩特在電影中早已一語道破:“海狸”比我聰明,她有男人的智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她也是猶太人!” 而波伏瓦也隻能告誡薩特的年輕意大利情婦卡爾拉(Carla):(被人們渲染得很神秘的薩特和波伏瓦之間的男女)“契約隻是一種有作品要完成的作家之間的道德”。
“薩特:激情之年( 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雖然講述了薩特從1958年反對戴高樂重返政壇直至1964年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時期的故事,期間描述了阿爾及利亞戰爭、訪問古巴和莫斯科等史實,但本質上來說,這還是一部反映薩特的“介入(engagement)”的影片-不僅作為社會良心介入時代演變,而且作為有情有肉的男人,“介入”(或曰“亂搞”或“搞亂”)男女關係。這也是薩特的全部魅力之所在。
就象上世紀五六十年廣為流傳的一句口號所揭示的那樣:“寧可跟著薩特犯錯,也不要追隨阿隆得理(Il vaut mieux avoir tort avec Sartre qu’avoir raison avec Aron)”,薩特之偉大或不朽,就在於他不完美,不是(或不自視為)上帝,同時他又憑良知(或良心)介入社會,介入時代(與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麻木”形成對照!),而且,他敢於(也善於)愛所有漂亮的女人(甚至意大利和俄羅斯女人!)……
結論:世上之事不一定需要結論……
-題外話:影片中的薩特情婦卡爾拉(Carla)有點象密特朗的私生女瑪薩麗娜(Mazarine);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看上去象前社會黨政府歐洲事務部長皮埃爾•莫斯戈維奇(Pierre Moscovici);而卡爾拉的男朋友-薩特的崇拜者-弗雷岱裏克(Frédéric)則象是還沒有發跡的薩爾柯齊(Sarko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