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海灘”9歲了!...

(2010-07-23 15:14:42) 下一個
“巴黎海灘”與都市文化創新
« Paris Plages » et invention de la culture urbaine

http://www.faguoquan-blog.fr/txt/BlogShow.jsp?ID=12798403338982763


與中國當政官員們的唯“雞的屁(GDP)”是尊的情況不同,法國執政官的“青史留名”絕對得靠文化行動上的創新和建樹。80年代初次執政的法國左派文化部長雅克朗(Jack Lang)一個“音樂節(Fête de la Musique)”的創意舉措使他贏得年輕人們幾十年熱情不減的青睞,幾乎成為法國“左右(政府)逢源”的“永恒的文化部長”。巴黎市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E)市長則憑一道“巴黎海灘(Paris Plages)”而一躍躋身於世界各國大都市最受人矚目的市長之列。

而在全世界許多人的心目中,巴黎也有“海灘”,也因此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一已有9年曆史,而且每年隻是在夏天“曇花一現”地存在一個月的“巴黎海灘”除反映了這座城市執政官的人文理念和政治勇氣之外,還可以說是法國人高度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某種見證。

設想一下:在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要把一條從盧浮宮至巴黎聖母院附近的長達3.8公裏、平日車流不絕的“蓬皮杜快車道”變成熱帶棕櫚樹影婆娑、海灘傘成行、帆布躺椅鱗次櫛比的“海浴療養地”,這在視汽車為“上帝”﹑並習慣於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人眼裏,豈不就是一種“發瘋”行為麽?

“巴黎海灘”的確是2001年首次當選的巴黎市德拉諾埃市長為首的左派市政府的一次“瘋狂”舉動。這項計劃的初衷僅僅是對都市機動車交通管理的一個挑戰,但由於其設計概念的非凡創意,卻又實在稱得上是一項具有社會人文意義的名副其實的“城市創新”藝術行為。

所謂“社會人文”意義,首先因為它是對當代西方“都市汽車文化”及其種種危害的一種大膽質疑。2001年—也即在“氣候變暖”﹑“全國環保協商會議(Grenelle de l’environnement)”﹑“可持續發展”及“綠色增長”等概念尚未象今天那樣流行的年代—新當選上台的巴黎左派市政府,上任伊始即把減少巴黎市內私家車交通,“把巴黎的馬路還給行人”作為其施政綱領之一,而其具體措施之一,就是於每年夏天禁止車輛在巴黎塞納河右岸濱江高速公路上通行,把這段兩岸名勝古跡薈萃、風光奇美的城市高速公路臨時變成能使巴黎人和遊客能作“閑庭信步”和休憩的場所。和其它世界大都市一樣,巴黎市也深受汽車交通擁擠之苦。然而巴黎的悖論在於,雖然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車輛出入城區,但真正擁有汽車的巴黎居民人數卻不到50%。所以,2001年7月塞納河沿江高速公路首次實施禁車時,就有66%的巴黎市民讚同市政府的政策。其次,市政府采納“海灘”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不能去海灘度假的市民(據統計法國有40%人無條件外出度假)也能借此圓一圓海灘度假夢;這裏自然也不難見出巴黎的“父母官”對貧困階層市民的某種關懷和照應。

然而,把古老的巴黎市中心“改造”成象法國南部尼斯和戛納那樣一派地中海風情的“海灘”,非要有很豐富的想象和創造力不可。當然,巴黎人是從不缺乏“瘋狂”勁兒和創造力的。而且,巴黎也已不是第一次經受這種令人驚喜的“整容”手術了:早在二十多年前的六月底的一天,路經凱旋門一帶的巴黎人和各國遊客,曾突然發現那條號稱世界上最漂亮的香榭麗舍大道整個兒被變成一片麥田!一行行穗粒飽滿的麥子連根帶土被移植到了本來天天車水馬龍的香榭麗舍大道上,硬是將巴黎這個現代化都市裝點成一派“田園”風光。這便是當年法國政府教育部、文化部、農業部和巴黎市政府為了讓“五穀不分”的巴黎市民了解天天吃的麵包究竟如何而來而專門組織的一次“巴黎麥收”示範行動。2010年5月23日至24日,一項名為“Nature Capitale(“自然首都”或“生命攸關的自然”)的城市藝術行動,在兩天之內,再一次把整條香榭麗舍大道變成名副其實的“田園(champs)”,引來兩百多萬(包括總統和第一夫人在內的)民眾和遊客的觀賞。埃菲爾鐵塔附近的兩個著名廣場-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和特洛卡岱羅廣場(Trocadero)-也曾先後被改變成牛羊遍地的農牧場和白雪皚皚的山地滑雪站。因此,巴黎已有這種“搖身一變,麵目全非”的習慣。

2002年7月月21日,市政工人們第一次用25噸卵石、180立方米沙子在沿塞納河高速公路側道上鋪出四個共約2000多平方米的“沙灘”,鋪設了6公裏電纜,安置了80棵從意大利購來的棕櫚樹、150頂沙灘傘、300把帆布躺椅、22個更衣小間和4個露天酒吧座……在一切就緒之後,巴黎人便浩浩蕩蕩地衝著他們的“海灘”來了!開放頭一天,就有60萬遊客把三公裏多的“海灘”大道堵得水泄不通。他們拖兒帶女,成群結隊,有的騎自行車,有的蹬“滑輪”鞋,有的拎著裝有浴巾、防曬霜等全副海灘“烤曬”行頭的“沙灘包”,而一個個都帶著那種隻有在南部地中海或西部大西洋海邊度假勝地漫步時才有的喜悅;那氣氛仿佛讓人覺得是到了尼斯或布列塔尼海岸。

和各地的度假海灘一樣,人人也都可以在“巴黎海灘”找到自己的樂趣:親近太陽的男男女女換上泳裝,抹上防曬油,找張躺椅或就地鋪上浴巾,旁若無人一絲不苟(還不至於“一絲不掛”)地“烤”曬起來。喜歡熱鬧的,則可玩滾球、沙灘球、微型高爾夫球、或者聽音樂會、看舞蹈或馬戲表演:巴黎市政府共為“海灘”配套準備了70多場各類文化體育表演活動;而且全部活動,包括借用自行車、滑輪鞋,一概分文不收。當然,唯一的遺憾是,為了避免男女市民個個渾身長皰有礙觀瞻,巴黎市政府明文禁止下塞納河遊泳。巴黎老市長、前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多年前所作的關於治理塞納河汙染,使巴黎人盡早能在那兒遊泳的諾言看來一時還難成現實......。

自從2002年7月首次開放獲得空前成功之後,“巴黎海灘”年複一年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度假旺季接納巴黎人和各國遊客,而且規模不斷擴大,前幾年延伸到了19區的維萊特水池(Bassin de la Villette),新辟了水上遊樂運動項目;每年向公眾推出的“沙灘”文化娛樂節目更是花樣翻新,從沙龍交誼舞﹑帆布劃子(Canoé-Kayak)﹑尤克裏裏(Ukulélé)﹑水果冰沙(smoothies)作坊﹑Indetendances流行音樂會至太極拳﹑蹦床(trampoline)﹑娃娃足球﹑滾球賽(pétanque)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不僅如此,“巴黎海灘”的聲譽也已遠遠超越巴黎界限,而演化為“城市海灘(plage urbaine)”這一都市文化創新的嶄新概念,並迅速被世界其它大都市所效仿。如今,比利時布魯塞爾﹑意大利羅馬﹑荷蘭阿姆斯特丹﹑匈牙利布達佩斯,甚至連日本東京都已有了自己的“城市海灘”!

這裏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法國人對這類介乎於節日、展覽或演出的公共活動的經久不衰的高昂興致。法國人好玩,喜歡看戲湊熱鬧是人所皆知的。他們甚至都曾有過(當然現在誰都不再引以為傲)連殺頭的熱鬧都爭著看的曆史:隨著吉約坦(Guiotin)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發明了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斷頭台”,法國的“殺頭藝術”也曾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據說,當年在協和廣場把犯人送上斷頭台時,那場麵之隆重、禮儀之周全,使人簡直忘記究竟在看戲還是在看行刑;廣場四周的房主也因此能靠高價出租涼台充當劇院包廂而大發橫財!當然,這種帶血腥的熱鬧場景早已成為曆史陳跡,不再重演;但是,法國人與生俱來的愛熱鬧天性卻絲毫未改。而作為法國人的精髓,巴黎人則更是“玩風”純正,熟諳“逢場作戲”之道;這其中最難能可貴是,他們懂得領會和欣賞概念及其所暗示的詩意和藝術境界。不然,如若人人都隻是實頭實腦地信奉“實際主義”,那又有誰會對這寬不足兩米的“砂礫地帶”產生興趣呢?

有一位美國遊客在目睹了“巴黎海灘”人頭濟濟的盛況之後,對媒體記者大發感慨道:“巴黎人真是比美國人可愛。你告訴他們這裏是海灘,他們就真的光著膀子來了;如果你明天告訴他們這裏是雪山,他們又一定會扛著雪橇來!”

這大概也是對巴黎市民選官員與市民之間在想象與創造力方麵的“互動”和“呼應”關係的最好寫照吧?!


相關信息:

2010年“巴黎海灘”開放 (圖片)
« Paris-Plages » 2010 (9ème édition ) en chiffres
http://www.france-en-chine.fr/news/show.jsp?id=12798401472738153

觀看2010年“巴黎海灘”視頻
Regarder la vidéo
http://www.france-en-chine.fr/news/show.jsp?id=1279744647057423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