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塞納河上又多了一座橋

(2007-02-02 16:14:00) 下一個
本文摘自:實用法國網:www.franceutile.org


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橋:“第二性之橋”?
Passerelle Simone de Beauvoir : passerelle du « Deuxième sexe » ?


2006年7月13日,巴黎塞納河上又多了一座橋。

巴黎塞納河上的這第37座橋位於巴黎東部,把近年來已發展成“新拉丁區”的左岸13區法朗索瓦·密特朗國家圖書館與右岸12區被稱為“國中之國”的法國財政部大樓、貝爾希綜合體育館及其公園(Parc Bercy)連接在一起。這是巴黎塞納河上的第四座步行橋。它的建造計劃於1999年由前一屆巴黎市政府決定,於2006年6月底竣工。整橋長304米,跨越塞納河的橋主體長度200米,寬15至20米;鋼鐵結構總重量1600噸,有效載重量550噸,約為自重的三分之一;橋麵橡樹鋪麵麵積4 000平方米;上層最大坡度11%,下層最小坡度低於4%;工程造價2100萬歐元,全部由巴黎市政府出資。

1999年在設計競標中勝出的是定居巴黎的奧地利建築設計師迪埃特馬爾·費契汀格爾(Dietmar Feichtinger)。就象巴黎塞納河上的每一座橋都要反映某種工程學的雄心壯誌和設計建造時代的某種進步一樣,設計師費契汀格爾也把現代化和高度技術性作為這一新橋的設計主旨;其主要技術難度包括,既遵守塞納河其它橋的橋拱傳統,同時又不設橋墩,避免給河道增添障礙。橋體分上下兩層,分別與左右兩岸的圖書館和公園台地(terrasse)和沿江公路相銜接,使行人可以從兩端橋頭的上層或底層直接上橋。整座橋梁猶如兩條淩空纏繞的藤蔓,或兩條交錯的綬帶,互相重疊、交織,並在橋中央形成一個被稱作“鏡眼(lentille)”的橢圓,組成一個可供行人駐足停留、欣賞江景、野餐或舉行其它活動的“雙層懸空廣場(une place suspendue à deux étages)”,因為,在設計師的心目中,這座步行橋並非隻是一條方便人們匆匆穿越江麵的“通道”,而也是一個供巴黎人和遊客悠哉遊哉地倘佯,體驗無所事事(farniente)、聚會和交流等種種人生閑逸樂趣的“公共空間(espace public)”,一處“塞納河上的散步場所”。

當然,在諸多令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中,最引入矚目的,大概莫過於它的“性”特征:而在這兒說它是一座與“性”有關的橋也許並不算過分。

因為首先,這是法國第一座用女人名字命名的橋。而由於以女權主義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字為正式橋名,使得有人已開始戲謔地稱它為“第二性之橋(Passerelle du Deuxième sexe)”。據說,最先作這一命名動議的,是社會黨籍的巴黎市現任第一副市長安娜·伊達爾戈(Anne Hidalgo);提議得到了市長貝爾特朗·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E)的支持,於2005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前獲得巴黎市議會通過,並正式向外界宣布。這也反映了左派2001年主政巴黎市政府以來所作的政策努力,即:在城市公共空間命名方麵,也力圖推行“男女平等”,增加女性名人的地名數量。巴黎市長德拉諾埃在揭幕剪彩儀式上還當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養女西爾薇·勒蓬-德·波伏瓦(Sylvie Le Bon de Beauvoir)的麵聲稱:“我們都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孩子!”。德拉諾埃高度讚揚這位去世已有20年的著名女權主義者,“感謝”她使人們意識到,“一個否認自身一半的社會是野蠻和愚蠢的”。而新橋“右岸”所屬轄區的“父母官”-巴黎第12區區長則更是直言不諱地宣稱: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橋的開通,使“第二性進入了塞納河!”-當然,這話在這裏也可理解為“第二性走上了前台”,因為在法語中,“entrer en Seine”與固定熟語“entrer en scène”完全諧音-;但其話中含“性”,卻是無可爭議的。

另一個說明這橋與“性”有關並值得關注的細節是,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國際學會會長瑤朗達·巴岱爾鬆(Yolanda Patterson)以及德·波伏瓦生前的好友、曾任法國政府女權部部長的伊菲特·盧迪(Yvette Roudy)也曾在7月13日應邀出席了新橋的揭幕典禮。

其次,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橋的設計本身也表現出它是一座絕對很女性化的橋。它那宛若兩條擁抱、相交的圓形曲線的獨特造型,那種一氣橫貫塞納河兩岸的飄逸與輕盈,都會令人想起某種柔韌、豐腴、幽雅的女性之美。橋體雖然是用1600噸鋼鐵結構鑄成,但卻由於橡木鋪麵,不僅使它毫無那種“肌肉”爆綻的剛硬,反而有某種體膚“機理細膩”之感;整橋架構遠看雖象一處工業建築,但一踏上橋麵,即讓人感到一種彈性的溫柔……

此外,這座橋在法語語言上的“性別”也與眾不同:因為,它的法文名稱用的不是通常陽性的“橋”-“Pont”,而是陰性的“Passerelle(步行橋、天橋)”。而這在巴黎塞納河37座橋的指稱用詞中是很少見的-比如,即使是同屬不讓通車的步行橋的“藝術橋(Pont des Arts)”,法語名稱的用詞是“Pont”而不是“Passerelle”(盡管最早曾一度被稱為“Passerelle des Arts”)。看來,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橋似乎在語言上也注定是一座“女性橋”。

我是因為這是一座我的著名“鄰居”的著名女伴的橋(參閱:閑談我的“鄰居”薩特)而才在它通行的第二天(2006年7月14日)就冒著烈日興衝衝地跑去“先睹為快”的。那天,當我剛從14號無人駕駛地鐵的終點站密特朗圖書館車站的自動樓梯出來,就遇上兩位衣著體麵的迷路中年婦女,用一口帶濃重美國腔的法語問我“新開的橋”在哪兒。我在象“常青指路”那樣熱情而準確地為她們指明塞納河方向的同時,心裏忽然產生一個疑惑:這兩位婦人莫不就是美國女權主義朝聖團的前站?若是全世界崇拜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女權主義者們真的都衝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聲浩浩蕩蕩地湧來,把這座新橋當作女權主義的朝聖地朝拜的話,那將該是一種何等壯觀的景象!

而那天在橋上,我真的發現女行人多於男人!看來,“她們”已經接受了這座“她們的(或至少是題獻給“她們”事業的代言人的)橋”……

是呀,西蒙娜·德·波伏瓦曾經是連係男人與女人的“橋”;也是使全世界女人彼此溝通的“紐帶”;如今,由她在巴黎東部的塞納河上,維係左岸書籍和右岸自然的溝通,充任“第二性之橋”,倒也不失為一個頗有魅力的創意……。

(2006年7月16日)


相關照片:巴黎塞納河上的第37座橋: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橋

(實用法國網:www.franceutile.or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