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抗議初見效果 法國忙著修補對華裂痕 轉帖
(2008-04-23 22:49:14)
下一個
沉默多天的法國政府終於做出修好的姿態,開始對中國人民的抗議聲音做出回應。4月21日,法國總統薩科齊致信中國火炬手金晶,對她在巴黎遭受“藏獨”分子攻擊表達“最誠摯的問候”,並邀請金晶“再次前往法國做客”。同時,法國駐華大使刻意向中國媒體表示襲擊金晶的人已被捕以及三名法國特使本周訪華的消息,也給被嚴重挫傷的中法關係帶來些許暖意。對於法國政府的姿態,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向積極方向邁出的一步,但他們同時提出疑問:為什麽這樣的反思和軟化來得如此困難?有人認為,法國政府必須避免國內再出現傷害中國人民的極端事件,這樣兩國關係才能真正回暖。目前理性表達訴求正成為中國民眾抗議西方不公正態度的主流。據環球網截至21日的投票調查,95%以上的中國網民認為,在阻撓聖火事件中起了不好作用的巴黎市長,應該向國際奧委會道歉。
法國政府頻吹暖風
4月21日,法國駐華使館於第一時間在官方網頁上刊登了薩科齊總統致金晶的慰問信全文(中法兩種文字),被認為是薩科齊急於修補和中國的官方及民間關係。但《環球時報》精通法文的記者在核對了法文原文後,發現使館的中文譯文有不準確之處,現將全文翻譯如下:
親愛的金晶小姐,
請允許我以最真摯的感情,就您在4月7日,在巴黎參加奧林匹克聖火傳遞時遭遇的阻撓,表達我最大的感動,您已通過您的勇敢行為,為您和您的國家帶來了榮譽。
正如我有機會於火炬在法國傳遞次日所表態的那樣,我理解中國人因所發生的事件而遭受的情感傷害,尤其是您被攻擊一事,是不能容忍的,對此我願意再次鄭重重申。
既然4月7日所發生在巴黎的一切,令您的國家感到痛苦,我謹再次鄭重向您保證,在那個痛苦日子裏所發生的事故,並不代表本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感情。
為了盡可能使您抹去這一不堪回首的記憶,我謹以個人和法國人民的名義,邀請您再次前往法國做客。
在敬候您光臨巴黎之際,我謹向您,親愛的金晶小姐,致以最誠摯的問候,並請您向您的家人、朋友轉達我的問候。 ———尼古拉•薩科齊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中文翻譯和法文原件有個重要區別,即法國使館的譯本落款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而實際的法語原本則僅署名“尼古拉•薩科齊”,沒有法蘭西總統的頭銜。兩者為何有此差別,《環球時報》記者當天詢問了法國使館新聞官員,對方回應說,這件事有可能是“譯員失誤”造成的。對方還說,從信的內容看,薩科齊以他個人和法國人民的名義向金晶發出訪法邀請,因此可以理解成他是以總統和個人兩個名義來寫這封信的。
21日法國各大主流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法國政府派出三位特使訪華的消息。法國參議長蓬斯萊21日已抵達中國,並在上海慰問了金晶,轉交了薩科齊的慰問信。法國《費加羅報》在報道中說,薩科齊以“個人名義”向已成為中國媒體偶像的金晶發出訪問巴黎的邀請,是為了譴責法國人在聖火傳遞中的惡劣表現。該報指出,搶奪聖火的行為使中國人蒙羞,法國人為此付出了代價。
另一位前往中國修複中法關係的特使是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據說他將於本星期會見中國總理溫家寶,並遞交法國政府的信。拉法蘭還將轉交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的信件。第三位訪華的法國政府特使是總統高級外交顧問萊維特,他預計本周末抵達北京。
法國媒體開始反思
《環球時報》駐法國記者注意到,自從中國人以各種形式表達對法國縱容襲擊奧運聖火的憤怒以來,法國媒體明顯收斂了對中國的負麵報道。一些媒體也開始對前段時間在法國上演的激進反華行為進行反思。21日《費加羅報》發表了題為《抵製的陷阱》的社論。社論認為,前段出現的所謂“親西藏人的行動”,實際上伴隨了一種反華情緒,這種情緒與二三十年前出現的反日情緒如出一轍。在“捍衛人權”的旗幟下,掩蓋了對“中國製造”的懼怕,對中國經濟崛起是否會打破世界經濟秩序的擔憂。社論問道:“為什麽我們比達賴更西藏?”社論指出,“捍衛‘普遍價值觀’的神聖使命掩飾了一種種族主義的臭味”。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法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中國許多大城市和巴黎、倫敦、柏林、洛杉磯等爆發支持奧運、抗議西方媒體不實報道的集會和示威的消息。很多媒體在報道時流露出擔心的情緒。比如法國《世界報》19日在頭版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的憤怒讓在華法資企業擔憂”。而從21日法國媒體的反應看,對中法關係出現的緩和趨向,似乎人們有了一種終於能喘口氣的感覺。街頭小報也罷,主流媒體也罷,紛紛以本周一在中國沒出現針對法國的示威活動為題進行報道。媒體指出,巴黎不願看到中國反法示威活動進一步激化。
4月20日,法國《費加羅報》刊登了薩科齊的一名親信、執政黨議員弗雷德裏克•勒弗布韋爾給“無疆界記者”組織負責人的一封信,他敦促該組織“不要通過大肆渲染西藏問題來為自己的組織打廣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問題專家王朝暉說,通過這件事情,法國會在中國問題上有一些新的思考。一些過火的反華言論和觀點也在法國內部引起了警惕。希望法國方麵類似的理性思考會越來越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說,這個事件給西方一些反華極端人士留下的教訓是,惹怒了中國人民,對他們沒有什麽好處。
“法國還是希望維護中法關係,維護法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馬振崗說,因為中國人民這種強烈的情緒肯定會對中法關係有妨礙。這是使法國改變態度的重要原因。王朝暉認為,事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法國的意料,法國意識到,這個事件的惡化對法中關係深層次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顯露出來。首當其衝的就是法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如果法國不讓步,不采取軟化的態度,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這也是法中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
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聽到
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認為,法國向積極的方向上邁了一步,可以說聊勝於無。他認為,在這中間,中國的綜合實力發揮了很大影響力,法國政府的姿態表明,中國普通人的憤怒和意願被世界聽到了。西方媒體一直致力於屏蔽中國的聲音,這讓許多中國人尤其憤怒。海內外中國人在過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持續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不滿,現在世界終於發現,中國的聲音是無法屏蔽的。而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得到了新的驗證。無論是法國政府還是其經濟機構都已經認識到,不與中國打交道,對自己的未來沒任何好處。西方也會有一些人意識到,采取不公正的態度對待中國,無視中國人的反應,從各方麵———政治、外交、經濟以及文化溝通來講對西方都弊大於利。中國已經是全球化中不可能脫離的一個重要因素。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伍貽康則認為,中國民眾的抗議反映了我們真實的情感和力量,必然會對法國政界產生一定影響,但薩科齊寫慰問信以及法國高層的一些積極表態,不能簡單歸結為對抗議做出的回應,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法之間有著深厚的關係和曆史淵源,法國政府不願意、也不會因為某些事件的幹擾而影響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方麵的良好關係。中法在政治、經貿、戰略關係上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我們應當用對話和交流的方法增加政治互信,這對中法關係和世界和平發展都有利。
一名在法國長期工作的中國學者說,其實法中關係在法國政府對外關係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與英國不同,法國與美國的關係長期以來都不那麽順暢,由於法國對車臣問題的理解與莫斯科不同,普京訪問歐洲時也總是“錯過法國”,而現在薩科齊的民意支持率幾乎掉了一半,他輸不起法中關係這盤棋。可以說,法國不與中國搞好關係是不可能的。他說,這次法國政府做出這一姿態,不僅代表薩科齊本人的態度,而且代表了法國政府內一群主張與中國友好的人士的觀點,比如即將來中國的拉法蘭一直主張法中友好和共贏,他擔任總理時曾經在非典時期訪問中國。
反思和軟化來得如此困難
但是,有學者也指出,法國民眾長期受媒體誤導,對中國的一些偏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而法國政壇也會有人利用法中關係做文章,撈取政治籌碼,像巴黎市長德拉諾埃21日就將其“授予達賴喇嘛巴黎市榮譽市民稱號”的提議交巴黎議會討論,暗示法中關係的恢複還不會一帆風順。
為什麽這樣的反思和軟化來得如此困難?張頤武教授認為,雖然西方已經認識到中國“硬實力”的增長,但它骨子裏的傲慢並沒有改變。正因如此,有專家認為,中國要保持目前對法國的壓力,防止法國對奧運會的態度出現新的反彈。畢竟薩科齊以及法國的一些內閣成員此前說了一些對中國不友好甚至很不友好的話,而且至今他們也沒有公開表示收回那些話,我們也不應指望法國媒體和一些政客迅速改變他們對中國的態度。但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再對中國胡來,他們就應準備在對華關係上付出新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