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者歸來執教鞭 兩大難題該如何解 zt
(2007-10-28 08:16:21)
下一個
2007年10月28日10:43 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論0條
海歸學者由於擁有國際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最新的管理理念,往往成為高校的學科帶頭人。現在國內的大學校長有80%是海歸。然而,在高校爭相引進海歸的熱潮背後,接踵而至的是許多未曾熟慮又難以回避的問題:最突出的包括與國內高校磨合時的期望值不一致,對國內職稱評定製度難以適應等,這些難題該如何解決?我們走訪了幾位有海外留學經曆的高校教師,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編者
近年來,海外留學人員中的相當一部分在回國後選擇進入高校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徐一平教授是從日本神戶大學留學回來的,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從事日本語言學教學,他說:“回到祖國後,在心理上有了更多的歸屬感,並承擔了國內學界的很多科研任務,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有很大的成就感。”
然而,在海歸與國內高校的融合過程中也並不是順風順水,以下兩個方麵的問題或許具有普遍意義:
問題1:學校方麵與海歸教師彼此期望值過高。
建議 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加強磨合
在高校引進海外留學人員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雙方期望值都偏高,導致互不理解。徐一平教授說:“一方麵,高校方麵高估了海歸的價值,認為引進了海歸教師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另一方麵,海歸教師卻認為校方在吸引他們回來時答應的各種承諾無法一一兌現。”
對此,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海歸教師與校方決策層都要立足於客觀事實,在前期進行充分溝通,在合作後進行高效磨合。”他又接著談道:“如果一個學校想要發展,引進海外留學人員是必要的,但是需要形成人才係統,比如雙方要同時明白對方的真實意圖,而且相應的配套問題要很好地解決,這就需要深層麵的交流與磨合。”
北京化工大學的童夢秋老師曾有留學俄羅斯的經曆,她根據自己回國後的工作經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說:“我建議海外留學人員回來時要進行多重選擇,首先不妨以客座教授的形式與自己回國後想工作的學校進行接觸。通過這種形式來參與實際工作可以對國內的高校有一個先期的了解。”
問題2:有些對論文的要求擋住海歸步伐。
建議 海歸可依靠專業組織進行管理
“我國對教授論文量的要求,比如按照理工科的標準來管理文科,規定在一定級別的刊物上發表多少篇論文,這些都是有待斟酌的。因為搞文科創作或搞科研都是需要時間的,短期是做不出深奧、有建設性的成果的。”徐一平教授說。
海外留學人員往往在國外企業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可以說實戰經驗非常豐富。對於高校來說,引進這些人才可以為高校的理論學習增加更多鮮活的東西。但童夢秋老師提醒道:“由於學校麵臨評估、檢查等各項考核,同時教育部現在推行教授聘任製,高校教授們要取得下一輪上崗的資格,就要看他發了多少篇高水平的文章、有多少科研成果。因此,海外人員即便破格回國後,為了職稱的評定,仍要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提高論文數量而不得不放緩自己原先的科研進程,這在無形中就對其回國後的科研發展設置了障礙。”
對教育者的管理,徐一平教授建議:“教育部對高校應進行更多宏觀性質的管理,在大方向上多多指導,而具體要衡量學術水平的標準就是論文或出版著作的數量。要求的製定和相關工作的落實則可以大膽放手交給高校或者相應專業組織,因為他們對本專業更熟悉、更了解,就不會拘泥於條條框框,對學科的建設和完善更加有益。” (田媛媛 王 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