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亞裔人士文化心理危機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ZT
(2007-04-19 01:46:59)
下一個
亞裔人士的文化心理危機
獨來獨往的嫌犯
趙承熙在開槍殺人之後,從其老師和同學那裏,媒體獲得這樣一些信息:他很少與舍友聊天;在開槍前,他留下一張字條,責怪同學們的道德敗壞,語氣中充滿仇恨。
因為其文學作業中思維混亂,文字駭人,Lucinda Roy老師曾建議趙去看心理醫生。Roy形容趙寫下的詩句裏“暗含著威脅”。單獨輔導趙後,Roy的印象是:“看起來,戴著墨鏡的他在哭。”
Roy說,她很害怕和趙單獨相處,因此,她同助理約定,當她提到一位死去教授的名字時候,她的助理就去報警。
據了解,趙承熙迷戀18歲的女同學Emily Hilscher,目前警方正在調查趙承熙與Emily 的關係,以及Emily與另一名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否成為血案的導火索。
趙承熙的家人住在華盛頓郊區Centreville地區的一棟兩層樓白色連排別墅中。在趙承熙的鄰居Abdul Shash印象中,“他非常安靜,總是自己一個人。”Abdul Shash指出,在趙承熙的閑暇時刻,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籃球,當有人跟他打招呼時,趙承熙不會回應,這位鄰居也說,他們一家人都很安靜。
《芝加哥論壇報》的報道說,趙承熙最近表現出一些可疑的行為,包括在學生宿舍縱火,跟蹤一些女同學。警方調查人員發現趙承熙最近在服用抗抑鬱藥。
很多信息都在指向趙的心理問題。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槍殺案發生之後,許多華裔、韓裔家長對趙承熙嚴重的心理問題感到震驚,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感到擔憂。他們認為,趙承熙是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孩子,他的暴行應該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也有人在網絡上發表意見說,校園槍擊案給華裔們敲響了警鍾。
華裔張太太的兒子在美國大學讀書,她表示,許多亞裔移民到美國之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在美國的打拚上,根本就沒有時間顧及子女教育。而這些亞裔孩子身為少數族裔,一旦在學校經常受到比他們有錢、比他們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的欺負,不懂得如何自保。張太太覺得,美國學校的老師跟中國老師不一樣,不會去管孩子上課以外的行為,加上家長的忽略,有的孩子就變得自閉,整天在家裏玩電子遊戲,看暴力影片和卡通片。長此以往,暴力、偏執、對抗性的性格和行為也就容易慢慢滋生。有些家長不知孩子心理有問題,也不懂如何處理,對孩子除了縱容,就是暴打一頓,往往把孩子越逼越遠。
而華裔少年的父母們,在留學美國2年半的李小姐看來,也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麵”。她用自己編的順口溜形容很多華人家庭的典型狀態:“男的做IT,女的做會計;下班toyata(豐田汽車),晚上中文電視連續劇;周末去買菜,回家就打牌。”
而成年後來到美國的留學生中,也不乏缺乏社交的學生。據在美國留學的杜小姐介紹,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埋頭於實驗、課程、論文、電腦,很少與外界打交道。
“美國文化病”
美國心理學家們也借機紛紛批評美國傳媒充斥暴力傾向,認為媒體暴力是造成槍殺案層出不窮的根本的原因,對青少年的危害尤甚。
在美國,青少年從孩提時代就對暴力犯罪司空見慣,隨著電視、電腦及影視錄像帶的普及,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凶殺打鬥畫麵。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暴力鏡頭,使青少年從小崇尚暴力,相信槍能“解決”一切問題。因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觀尚未形成,所以極易不顧後果地簡單模仿。
一名孩子在網絡上這麽寫道:“我這麽說可能有些瘋狂,但是我確實崇拜那些校園殺手,他們幹的一切太令人興奮了,簡直無與倫比!”網絡上一直有許多類似的留言。
美國阿肯色州州長赫卡比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采訪時說,暴力文化使青少年錯誤地認為,發泄憤怒的方法便是舉槍射殺。影視片上的謀殺情節比比皆是,兒童們耳濡目染,凶殺事件就會源源不斷。這不是個別學生、個別學校和個別州的問題,而是一種“美國文化病”。
(來源:南方周末 特約撰稿 李大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