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麽,很想寫寫這個題目。關於廬山腳下,其實,我一點記憶也沒有,很慚愧。我在廬山腳下住了許多許多年,可是,我對這個城市,這個省份可以說的話,寫的字,少得可憐。
談到自己的家鄉,我一直喜歡用岑參的詩去形容:“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我固執的以父母的老家為自己的家鄉,這,有一部分是喜歡用江南這個美麗的詞去美化自己,但是從記事以外,我們家就固執的與這個省份和這個城市的人刻意的保持距離,這其中包括,我們不吃辣椒,我們拒絕學說當地話,我們經常性的食用梅幹菜,大頭菜,浙江米粉和從金華帶回來的火腿,從杭州帶回來的水筍,做糯米桂花糖藕,做菜肉泡飯或者炒飯,用青田石刻印,去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父母要驕傲的說:“門扇和窗戶都是請東陽的工匠來雕的。”每到春夏,父母會用高度劣酒泡梅子。小時候的我,拒絕食用任何辛辣的調料,但是如果在外麵偷偷吃了一點辣椒或者大蒜,心裏會有非常隱秘的快感。
我想這就是我的一種割裂。我討厭吃浙江米粉,這種隻需要煮一道的米粉其實很粗。小時候回老家,他們用這種米粉,打雞蛋和青菜做給我吃,我其實覺得我住的這個省份的米粉更加細膩可口。我們大院門房的窮孩子,夏天用了醃辣椒泡飯就是一餐晚飯,我看著他們碗裏通紅通紅的辣椒與密密麻麻的辣椒籽,其實口裏在偷偷的流涎。我不知道該如何表述這種割裂:我在這個城市長大,帶著這個城市的口音,可是,我,卻不認識這個城市,關於這個城市的曆史,我一無所知。
對於這個城市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從十八歲以後,我就再沒有在這個城市長久的住過。在大城市呆習慣了,回到老家,總是看不慣這裏的髒亂差。可是,這個城市有的時候非常的富有人情味。在公車上,人們會用當地口音熱切的盤問你的過往,非要問清楚你的底細,女人們那有著細膩光滑皮膚的臉龐上,有著一種探求的熱切。我也記得那一連下好幾個月的春雨,曾經讓我如此惱恨,現在卻讓我如此的懷念,那酥酥的春雨和著美麗而溫暖的空氣,或者在春分的時候,躺在自己的單人床上聽雷聲。這些是非常非常具體的一些回憶,無盡的春雨,不僅籠罩著江南,也籠罩著南方所有的省份與城市,熏熏的夜風,不僅吹拂著西子湖畔的碧荷,也曾經撩起過我的長發,而天下三分的明月夜,也無分彼此的,曾經照耀過我們。可是,關於這個城市,我一無所知。
這次回去,我帶著尊敬的心情重新審視這個城市,我想說,我愛這個城市,愛她的髒亂差,愛這個城市的人,每天晚上去看那噴泉,還要對外地朋友崇敬的說:這是亞洲第一高噴泉,我愛他們那腔調裏麵那股子勁兒,我重新去了三大名樓,去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們說,八大山人的落款,寫下來,如同“哭之笑之”,我愛他在寫這些題款的時候,骨子裏透出來的對生命看透的無盡辛酸與淡然,我愛那炎熱的夏季,父母之間小小的爭吵,我愛空氣裏透出的辣椒炒大蒜的味道,愛他們在每個句子的後麵加上“撒”,愛他們把孩子稱為“崽俚子”,我閉上眼睛,看到了我們這個城市那些特有的細膩肌膚的女孩子。潮濕給了他們如此光潔而微黃的肌膚,她們的眉眼細細的,有著小家碧玉的精致與美麗,不同於北方女孩爽朗的英氣。我愛她們在心中細細的算計,悄悄的細語,那些小心思一點也不討厭,顯得如此可愛,我愛他們在微黃而稀疏的發上插著的一彎鑲了水鑽的小梳子,或者將頭發梳得緊緊的,帶一個蝴蝶形發卡,眉眼被吊了起來,我對這個城市有著一種似乎生疏的愛,我盡力的搜尋我的記憶:還有什麽?還有什麽?
高三那年暑假,在去北京之前,我曾經一個人去廬山旅遊,住在父母的朋友家,那幾天廬山天天下雨,沒有辦法出去玩,我每天都要偷偷的哭泣,因為想念自己的父母。那家人有著好幾個兄弟姐妹,年紀從四十多歲到十幾歲不等。最大的大哥已經四十多歲了,有一天早上看見我實在無聊,把我拉到窗前,對我說:“小妹……”他一定指給我看了什麽風景,可是我已經不記得了,我隻記得他拉著我的胳膊,那年我十七歲,似乎第一次被一個異性觸碰,很不自然,又很激動。那是我關於廬山的唯一記憶——除了霧以外,除了小時候一張泛黃的,在仙人洞前的全家合影以外。因為住在這個地方,我曾經對這裏的一切都嗤之以鼻。很多很多年以後,我知道了人們總愛在廬山尋仙問道。有一個書生曾經上廬山來尋仙,遇見了一位穿藤衣,戴白葛帽的老者,老人以風浴手,我想象這些古人的風姿,這位老者的風貌,我明白了,我曾經是如此的淺薄。
“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這次回去,爸爸帶我去了一次景德鎮。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路過湖口,路過鄱陽,路過九江,路過一座一座送別和迎往的長亭。爸爸說,我們的警察不抓超速的,我們用測速器,我很為自己一看到警車就踩刹車而臉紅。我要在景德鎮買瓷器,老父在炎熱的夏天,陪著我一家一家的逛著,講價。我買的那套寒天瑞雪的雪白瓷碗,還有青花的茶壺,還有那套如此精致的百子圖的茶具,我為什麽當時嫌它貴了點,沒有買下來?老父帶我去吃飯,還是那些話:“菜裏不要放蔥放蒜放辣椒生薑,芹菜韭菜一概不要……”爸爸給我講述這片土地的曆史,很遺憾,她一直不是那麽的重要,出了一個采菊的陶淵明,出了一個哭笑由人的朱耷,安息在郊區那片黑瓦粉牆的故居裏,出了那些革命先烈,出了千年的瓷都,這個安靜的,自我存在的小城。我們去陶瓷博物館看,那些作秀的藝人穿著古老的青白褂子,那些未成形的泥碗,那些古窯,父親背著手,慢慢的走在我的身邊,用他的浙江口音慢慢說著:“格末今天晚上是要趕回去的喏……”我們趕了回去。不久,又是離別。
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我對你生疏的,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模糊的,無法定義的愛,在廬山的腳下。我多麽想如白居易一樣,當談到這片土地時,可以說“……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而這一切都已經不在身邊,正因為不在,所以更加美麗。午夜夢回,我聽著窗外的雨聲,它們不潤,不酥,不細,一滴一滴,很有硬度,打在橡樹上,正如我這顆因為不知道該如何結束這篇文章而破碎的心。
隔山打牛,和琉璃也握個手。
(而我父親,居然也是浙江的呢。)
握手握手!想念南昌,哈哈
謝謝:)
你不說茼蒿還好,一說茼蒿我都忍不住哈喇子了。不帶這樣的啊!
一也想寫些東西紀念自己的家鄉。真的真的,可是筆到手邊卻什麽都不能出來。
我是南昌人,老鄉見老鄉,握個手吧。
喜歡你的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