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0多年前上海租界一家國企的改製

(2007-02-11 15:41:18) 下一個
70多年前的上海灘,有家“國企”實力強勁,盛極一時,但最終仍免不了改製的命運

  晚清國門打開之後,上海是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之一。也正是因為這種開放,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上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躍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其繁華和活力,一時無出其右者。不過,其中無可回避的一個事實是,上海的發展是以由外國人管理的租界為核心的。雖然租界的存在侵犯了中國政府的主權,但正是通過租界這個渠道,許多現代化的因素得以進入中國。

  1882年,英國人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電廠。這個中國最早的電廠的建設時間僅僅比世界上最早的巴黎北火車站電廠晚七年。

  後來,電廠發展成為新申電氣公司。1891年,上海的居民開始使用白熾燈在室內照明。隨著電氣產業的發展,線路的架設和當時租界的城市管理規定之間開始出現矛盾。租界的管理者是工部局(其實就是市政廳,中國人按照自己的傳統將之理解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的工部,故稱工部局),工部局對路旁架設線路限製極嚴,新申公司又沒有足夠的財力鋪設地下電纜。電氣產業一時難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租界的納稅人會議提出由工部局出麵收購新申公司。1893年,工部局出資6萬多兩白銀收購了新申公司,成立了電氣處。這個電氣處由政府直接投資和管理,是一個國有企業。

  收購的錢來自於工部局發行的債券。電氣處成立以後,工部局繼續投資,擴大了電廠的生產能力。1896年,新建的發電設備的煙囪高達36米多,成為當時上海最高的人工建築。以後,工部局多次擴大生產能力,到了1908年,發電容量達到了4400千瓦。這個數字的概念是,假如這家電廠建在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英國,那麽,將是英國第十三大的電廠。

  1911年,由於原有的場地不能滿足繼續發展所需要的空間,工部局開始在楊樹浦建設新電廠。1913年建成,耗資50萬兩白銀。到了1923年,楊樹浦電廠總設備容量達到了12.1萬千瓦,年發電量3.3億度,資產總額達到了白銀4299.7萬兩,成為遠東最大的發電廠。與英國的發電廠相比,規模也達到了英國第六的水平。

  可以說,工部局建設管理的這家國有企業取得了極為可觀的成就,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技術實力,都是當時國際上屈指可數的既大又強的企業之一。而電力產業的發達當然在上海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即使是這樣成功的國企,也不能壓倒經濟規律,這家國企最終的命運還是通過出售實現了私有化改製。

  所謂的經濟規律就是,國企存在著結構性的無法解決的產權弊端。假如管理者出色,也許矛盾的形式緩和一些;如果管理者低能,則問題暴露得更快。但無論怎樣,在開放的市場中,國企無法獨立生存,除非有額外的補貼,或者把市場封閉,禁止其他經營者進入。事實上,我們能看到的所謂成功國企都是以種種的市場封閉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的。這條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自從收購新申公司成立電氣處以來,對於工部局直接管理這個企業這種形式,在租界納稅人中就一直存在爭議。在工部局的管理下,電氣處雖然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始終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由於政府管理企業的固有規律,企業的管理缺乏自主權和靈活性。第二個問題則是由於工部局要對電廠進行投資,為此而發行的債券成為工部局沉重的財政負擔,曆年發行的電力債券占所有債券的大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債券的發行。

  1899年,工部局就開始考慮出售電氣處,即電氣處改製問題。但一方麵債務關係複雜,不容易徹底清理,另一方麵反對者的意見很強烈。反對者認為應該保持工部局對電氣事業的控製,以降低居民的經濟負擔。同時,由於投資涉及到公債,已購買公債和沒有購買公債的居民在使用電力上是否應有不同的待遇等等,都成為棘手的問題。

  但是,反對電氣處改製的人也主張通過某種辦法增加企業的自主權和靈活性。為此,曾經設立過專門的公司和委員會,試圖通過將電氣處作為一家大型生產企業加以對待來解決管理問題。

  像所有的國企改革一樣,除了改製以外的種種替代性辦法都不能夠最終解決問題。企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看起來好像僅僅是一個管理方法問題,但這實際上是和獨立產權、市場主體地位直接相聯係的。產權是市場交易的前提條件,不存在能夠發揮同樣作用的其他辦法。發展市場經濟,明晰產權是繞不過去的事情。雖然當時的經濟學還不能深入論證這個問題,但產權不明晰所帶來的所有問題卻揮之不去。

  經過多年討論,最終,1929年,工部局董事會不顧各方麵的反對意見,堅持出售了電氣處。電氣處在這一年的8月以8100萬兩白銀的價格出售給了美商上海電力公司。

  現在無從了解當時做出出售決定的工部局董事們的心理活動,但想必有人是大鬆了一口氣的。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在背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在納稅人會議的嚴格監督下,自己又不能得到所有收益,這時,經營管理一個企業看來不會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麽,當初那些反對改製的人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電氣事業這樣一個基礎性的、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實行私有化是不是會導致普通市民利益受損呢?

  1929年以後,上海依然保持了遠東最大、最具活力城市的地位,這一事實應該已經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當然,在20世紀後半期,上海經曆了經濟活力逐漸萎縮的過程。在上海重新獲得這種最寶貴的發展活力的今天,至今仍然是上海最重要發電廠的楊樹浦電廠的百年曆程也許包含著值得深究的曆史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