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也摻和一下關於餓死三千萬的爭論:三年災害餓死人是毛的成功而不是失誤造成的

(2015-03-27 08:30:41) 下一個
也摻和一下關於餓死三千萬的爭論:三年災害餓死人是毛的成功而不是失誤造成的

關於餓死三千萬說法的幾個觀點:

1, 雖然毛澤東在中國的成就和貢獻近乎神一般,但他仍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要求毛不犯錯誤正是把他當神的做法。

2,用穀歌看一下世界地貌圖就不難明白,中國的自然環境是極差的,可居住地和可耕地可灌溉地極少(比印度都少很多。而民主自由的印度至今沒解決餓死人問題,每年光5歲以下兒童就有近兩百萬餓死)。喜馬拉雅山導致中國的氣候惡劣,幹旱缺雨水,常常有自然災害。中國近幾百年來已經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農村都早已比歐洲城市人口密度大,中國的人口早已達到土地所能承受的極限。這使得曆史上中國一直在馬爾薩斯人口陷阱邊緣掙紮。近千年來,中國曆史就是一部餓死人的饑荒史,解放前城市或農村路邊看到路倒(餓死的人)是家常便飯的。

3,毛的前十年治國是極其成功的。有多成功?他讓中國人不那麽輕易餓死病死了。導致中國的死亡率,尤其是嬰兒死亡率短短幾年急速下降到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可以說是奇跡,沒有一個發展中大國做到)。這一大成功使得中國人口短短十年暴增了百分之二十多。但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經曆綠色革命,糧食產量早已到極限,根本養不起那麽多人(所以才過分征糧)。即使沒有大躍進,沒有大食堂大鍋飯,中國依然極可能餓死人。

4,大躍進期間共產黨政策是有誤,但這不是造成饑荒的原因。因為一個正常國家係統是容許犯這種錯誤而不至於導致饑荒的。那時候中國的人口係統就是在崩潰的邊緣,餓死人是早晚的事,是必然的。正是因為毛和共產黨治理能力強大,才使得餓死人的饑荒拖後了那麽多年。當饑荒發生時,全國各階層同甘共苦勒褲腰帶,很多大城市的高官高知都餓得浮腫避經,這隻有毛的政府才能做到,也使得餓死的人少了很多。

5,那三年確實有不少人餓死,但應該遠不到三千萬那麽多,因為5%人口餓死這一數字經不住我們絕大多數人家族中無人死亡這一事實的驗證。

6,中國當年沒有做過餓死人的統計調查。所以,不論黨史怎麽寫或某領導怎麽說餓死了多少人,隻要說出數字就是不懂科學的拍腦袋胡說。信和說的人與當年信和報畝產萬斤的人沒區別,隻能說過去了這麽多年沒長進。

7,至今為止,所有計算三千萬數字的數學方法在人口統計學上都是立不住的,尤其是把因饑餓而造成的大量沒出生的人給算進來了。

下麵是西方曆史學者關於中國人口的論述(很遺憾我們中國自己的學者無知無識,不得不用外國人對中國的研究論述):
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articles/chinese-social-darwinism-chinese-translation/

"對於華人,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央集權式的中國社會在長達數千年間保持基本穩定而有序,在世界各民族中堪稱獨特,給華人留下了特有的烙印。盡管中國也出現過政治分裂局麵,但為時短暫。實際上,這個東亞的羅馬帝國從未真正淪陷,東方也因此得以免遭羅馬滅亡後西方所遭受的長達千年的野蠻蒙昧、經濟崩潰、科技退步的命運。

而其不利一麵在於,最近數百年來,龐大的人口增長逐漸使中國極為高效的農耕體係疲於應對,使得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離馬爾薩斯描繪的饑荒僅一步之遙;這些壓力和困頓據信也反映在華人身上。比如,Stoddard寫道:

中國大地人口密集,在巨大經濟壓力的重重逼迫下,人人艱難求存,如大浪淘沙,舉世罕見。在國內,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幾近食不果腹。因此,離開故土來到其他較寬容的環境中後,中國人依然勤奮努力,常常令其競爭對手瞠目結舌。6

為支持他本人的這些生動用詞,Stoddard還大量引用了其他重要觀察家(有西方人,也有中國人)的詳細描寫。Ross的描寫要更加謹慎、更富經驗性,寫作風格沒那麽文學化,但其分析也頗為類似。在他關於中國人的專著中,有超過40頁用於描繪中國人日常掙紮求生的動人細節,這部分內容的標題頗為聳人聽聞:“中國人的掙紮求存”(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China)。"

。。。。
"幾百年來,中國農村日常生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人口密度極高。隨著中國人口在1850年之前的5個世紀裏從6500萬增長到4.3億17,幾乎所有土地最終都被開墾出來,用於高效耕種。盡管中國社會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社會,在1750年,山東省的人口密度即已達到荷蘭的兩倍以上,雖然荷蘭是當時歐洲城市化程度最高、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工業革命早期,英國的人口密度更是僅有江蘇省的五分之一。18

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向來極為高效,但到了19世紀,隨著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在當時科技水平與經濟製度的局限下,農業體係的絕對馬爾薩斯負荷容量終於被人口趕上並超越。19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受到死亡率(包括高嬰兒死亡率)、因營養不良所致的生育率下降、疾病、周期性的地區性饑荒等因素的極大製約,而地區性饑荒平均消滅占人口百分之五的生命。20甚至連中文都演變成以食物為中心,比如傳統上打招呼的用語是“吃了嗎?”,再比如人們常常用“去吃酒”來表示去參加婚禮、葬禮或其他重要社交場合。21"
。。。

"幾乎所有農業社會都強調孝順父母、娶妻成家、生兒育女的重要性,並將兒子置於女兒之上,但在傳統中國社會,這種趨勢顯得特別強烈,成為生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心主題。由於極端貧困,為人父母的常常要做出殘酷的選擇,將女嬰殺死(包括任其自生自滅)的事情並不罕見,成為窮人的主要生育控製手段。這導致婚齡婦女的數量往往比婚齡男性要少百分之10到15。因此,為求得這些女性青睞,育齡男性競爭激烈。這些女性往往二十不到便名花有主,幾乎無一漏網。隨之而來的必然結果便是人口總數自然而穩定地大增,直到各種因素導致死亡率上升,將增長的勢頭遏製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