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我的教育理念以及子女教育論壇對我的影響

(2007-01-29 22:30:26) 下一個
談談我的教育理念以及子女教育論壇對我的影響

在子女教育論壇潛水已經有幾個月了,當初到這裏來是因為對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疑問希望能找到解答,結果一呆就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有些上癮,甚至象現在這樣克服這裏上貼困難,注冊了筆名想參與發言了。

坦白的說,自從有了自己的孩子,對該如何教育子女,看法和從前有了180度的轉變。沒孩子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聰明成績好上名校拿NB獎,但是自從我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這一切都拋到九霄雲外再也沒有看重過了。幾年下來,有不少體會和收獲,自己也確實在和孩子一起長大,但更多的是疑惑,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膽戰心驚。總得來說,來這裏之前自己的一些看法、認識和信念,大多數是更證實、更明確更堅定了,但也有一些更疑惑更動搖了。

對我們新移民來說,我們身上傳統文化的烙印很深。我們多數人對“成功”的觀念還是源於古時的科舉製度,隻要中了舉,就能有一切,就是“成功”了,不但是本人的成功,更是父母的成功。由此而來的是現代的我們,很多把考上大學考進名校當作“成功”,當作培養子女的目標。具體的手段就是應試教育,名校要什麽,我們就抓什麽,不管孩子是什麽人、要什麽。如果從中國看,至10年前的中國,這麽做其實也沒太大錯,古時的中舉和今日的大學都是門坎,進和不進有天壤之別,對人一生的幸福關係極大,而應試教育也是唯一的有效方法。但是,我們現在是到了另一個有完全不同文化的多元的、現代的美國,在這裏“成功”是什麽?想要子女“成功”的我們該怎樣培養他們?

來美國多年後我悟出來的“成功”是:做你想要成為的人,做成你想要做成的事。這也可以換成瑞瑞媽昨天說的:做有興趣的事,和愛的人一起生活。年輕時曾看一些翻譯過來的文章,提到什麽“找到你在生活中的位置”,還有更多的提到“自我”,當時對這些文字的意義都似懂非懂。經曆了幾年養育孩子的思考和體會後,我才真正理解,那“自我”其實就是洋人常說的“who you realy are”,“在生活中的位置”其實就是一種能讓你be yourself的生活,同時又能be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be, do what you love to do. 要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必須先知道自己真正是什麽人,這也是為什麽洋人常說“find out who you really are","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人也隻有在真正知道了自己是誰,想要什麽,才會有真正的目標,才能不為表麵的金錢功利所迷惑,才能不乎他人的看法和輿論,才能堅定的、百折不撓的、勝不驕敗不餒甚至不計代價的去追求自己所要的生活或事業,才能有真正的自信,也因此才能真正幸福和滿足,才能成功,或即使失敗也能享受追求的過程而無怨無悔。

我們作為父母,真要想要子女將來成功,就要培養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素質、灌輸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價值觀念,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們早日找到“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觀察了解nature把他們做成了什麽樣子(這包括了智力和性格),接受他們,愛他們;同時通過nurture,發揮他們的長處,彌補短處。而不應該人為的壓製他們的天性,或給他們極小的生長空間,因為nature的力量是巨大的,被壓製的能量有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以破壞性的形式爆發出來,更有可能會以扭曲的形式在其它方麵一點點的釋放出來。

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在我孩子現在還小的時候,我是比較放縱他們玩而不去逼他們學什麽東西,"play is learning"。前幾個星期還有一個洋人老師對我說玩對小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they put everything together and figure things out by themself"。比較身邊一些天天彈琴遊泳學中文做算術的孩子,我的兩個自由自在的孩子,似乎更happy,更陽光,特長也更明顯更有passion。

但我這種放手讓小孩子玩的信念一直是不很堅定的,在昨天受到了重大打擊。原因是在繁星看到兩個山東大嫂的帖子,其中大意是隻有孩子小時(我的理解是指小學以下)父母才能管,大了就管不了了,一些上了高中的孩子不再出色主要是因為不夠勤奮努力,大嫂說得有理啊!大嫂還說,孩子懶惰要怪父母,是父母在小時候沒管好,這讓我看了冒冷汗啊!可懶惰到底是基因的原因還是小時候玩太多的原因?這勤奮上進的品格應該怎樣從小培養?我暈哪!

在培養孩子方麵,有硬指標的方麵,比如讀書、拉琴、運動等等,相對來說是最容易的部分,真正難的是性格、品格和健康的心靈的培養,這些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真正的效果是要二三十年後由孩子們來評說的。我不希望由於自己的懶惰和無知使孩子的潛力不能得到培養和發揮,可也不願意以愛的名譽去逼他們做那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他們以後可能會理解我們是因為愛他們才這樣或那樣,可是這種愛如果造成了心靈的傷害,人格的扭曲,這代價還是要他們自己付的,有時候可能會是一生的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開心碼 回複 悄悄話 剛發現了你的博客,就被吸引住了。一篇接一篇連著讀下來,欲罷不能。非常讚同你的培養孩子的觀點。我的兩個孩子是公認的出色學生。我一直是把培養他們的角色交給學校,課外從沒有額外給他們增加副課,除了他們自己要求的。和那些負責、嚴格的老中家長們比起來,我對自己如此放手,曾經心有不安,懷疑是否自己沒有對孩子盡到責任。尤其當我兒子小學和初中時做作業很不自覺,讓我反思沒有從小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自七年級開始,他從一次參賽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潛力以後,開始變得自覺了,很快上了軌道。在高中的幾年下來,他成了老師、同學以及操心家長們
眼中的全麵發展的棒學生。他常對朋友們說,他很喜歡我們家,因為沒有人管他,所以他很自由也很自主。他姐姐也基本上是由學校係統教育培養出來的,家長沒有推過,她的成績一直位於前茅。當初報考大學時,她一心想去小的文理學院,我和她爸爸雖然不情願,但也隨了她的興趣,並沒有強求她服從我們的意願。我覺得,孩子有他們的理想,他們的路要自己走,雖不一定是家長想的路,但那是他們的選擇,家長可以於他們交流看法,但不是強求服從。
tidmy 回複 悄悄話 父母教育子女的智慧選擇是什麼呢﹖ 請看“福音在線”網站裡的一篇文章﹕http://goodnews-online.net/index.php?cPath=1_27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