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陳登科提案恢複國歌歌詞

(2007-03-30 21:46:27) 下一個
[轉貼]陳登科提案恢複國歌歌詞

■ 陸誌成

《炎黃春秋》2005年第03期  


  近年來,不斷看到和讀到一些關於國歌往事的訪談與文章。但其中述及在“十年浩劫”中從禁唱國歌歌詞,到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決定恢複原國歌歌詞這一段曆史曲折,大都語焉不詳。而我倒認為這段史實不可或缺。今將我之所見所聞寫出來,作為補遺,並借以寄托對陳登科先生逝世六周年的懷念。
  國歌歌詞《義勇軍進行曲》,本是田漢先生1935年2月創作電影劇本《風雲兒女》的主題詞,由聶耳配曲後廣為流傳,其金石般的文字,號角式的旋律,激勵著中華兒女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前仆後繼,奮勇前進。到了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由周恩來、徐悲鴻等人最早提議,並經由毛澤東參與討論和研究定為國歌。雖然當時有人認為歌詞中的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合時宜”了,提出要修改的意見,但絕大多數人不同意。與會的毛澤東也認為:我國人民經過艱苦的鬥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全中國也快解放了,但還受帝國主義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的壓迫,要爭取完全的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所以,還是保留原歌詞好。故,他後來在一份有關國歌的文件上批示:擬用,居安思危。
  但自“文革”始,由於“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所致,又加上田漢被打成“叛徒”,原詞不被使用,國歌就成了有曲而無詞、隻能奏而不能唱的奇怪之歌。至今,我還能清楚地回憶起當年搞過的一次新歌詞征集活動的情形,我還親眼見過一本1978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征歌詞選編》。裏麵選入歌詞59首。由於選入了我們阜陽一位同誌的一首,在當地產生過一些影響,故而對此事印象很深。
  後來,1982年底原歌詞被恢複,會場上又響起“起來……”的雄壯歌聲。接著又聽說在全國人大提出這個方案的第一人,是著名作家陳登科。恰巧那時我正在從事“陳登科生平與創作年譜”的編著工作,住在合肥,同陳老接觸的時間頗多,便就這件事專題請教了他。下麵便是我當時記錄的陳老談話的主要內容:
  早在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新歌詞時,我就持有異議。首先是一個對國歌原歌詞的情感問題。我們這一代人,在那個年代,就是唱著這支歌走進槍林彈雨,走上抗日救國戰場的。那時,一唱起這支歌,就想起中華民族的危亡,想起祖國山河被踐踏、人民被蹂躪的現實,就抑製不住那種誓為祖國人民獻出熱血、獻出生命的激情。因此,我們對田漢同誌的這首歌詞懷有深厚的情感。至於對新歌詞,我們在感情上就接受不了。那些內容也是硬湊的,空空洞洞,索然無味。但由於當時田漢同誌的問題尚未澄清,所以也隻能議論議論,沒有寫出意見來。
  到了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時,田漢的曆史冤案已經得到平反。這時,我再也忍不住了,作為與會的文藝界代表,向大會提出了這個議案———要求大會討論通過恢複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
  就此事我曾同肖馬、韓瀚二位作過深入的討論,得到他們的支持,為議案擬出三條理由:一,原國歌的詞和曲,都是毛主席親自參加選定的,經曆屆人大通過決定的。二,現行的新歌詞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很粗糙,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人民群眾對這個詞反映冷漠,缺乏激情,且不易上口。我曾親自一個人一個人地問過上百位代表,他們絕大多數不會唱。你看,全國人大代表不會唱自己舉手通過的國歌,豈不是個大笑話?三,原詞作者田漢同誌已經平反,並有了明確結論。人平反,作品也應平反並受到充分的尊重。現在抽掉原詞,以集體填詞充數,這對國家的尊嚴、藝術的完整都是不嚴肅的,甚至使人感到有些不倫不類。
  當然,也有阻力或非議。其中最突出的,莫甚於“過時論”。為此,我舉出法國國歌《馬賽曲》為例:自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馬賽工人唱著它開進巴黎,一直唱到今天也沒改。而我們的國歌,在曆史上起到過巨大的作用,有著偉大的曆史功績。今天,它仍在教育、激發年輕一代人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它永遠不會過時(果不其然,後來在恢複國歌原歌詞的決議中,也明確指出:國歌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筆者注)。
  不過,議案的辦理也經過了曲折的過程。當年大會秘書處隻講交付常委會研究,便沒了下文。後來在五屆三次、四次會議上,我也一次再次堅持地提,直到五屆五次會議才得到通過。終於使這首失落17年之久的歌詞,重新回到人民心中。
  (責任編輯李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