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讀罷他的信,當時說了8個字;“不報此仇,誓不為人。”zt

(2006-11-11 18:17:01) 下一個
毛澤東讀罷他的信,當時說了8個字;“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曆史總是被我們的教育掩蓋很多真相,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的解放軍是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的,而事實告訴我們那隻是個好聽的讚譽。多了解一些曆史真相,我們不能做無知的糞青。

以下就是著名的集寧戰役,是役傅作義妙計連連,把握時機,擊敗人數占優勢且擁有數員大將的華北解放軍,更兼致信毛澤東:“你的錯誤指導之下逞兵猖亂禍國害民。。。”


1946年7月31日,解放軍晉察冀、晉綏軍區發起進攻大同的戰役。
  大同不僅是著名煤都,而且是平綏、同蒲鐵路的連接點,是連結晉冀的交通要衝,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同被閻錫山控製,就成了楔入晉綏和晉察冀兩根據地中間的楔子,而拿下大同,就可以使兩根據地連為一體。
  毛澤東批準了大同戰役的作戰方案,以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為總指揮,以晉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任政委,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集中兩戰區全部主力,共50個團十幾萬人。一時間,大同前線猛將如雲。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主持全麵工作,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兼晉綏第一縱隊司令員張宗遜、副司令員兼晉察冀第三縱隊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羅瑞卿,晉察冀另外三個縱隊的司令員楊得誌、郭天民、陳正湘,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哲等紛紛登場亮相。
  大同雖城垣堅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國民黨守軍隻有1.9萬餘人,且建製混亂,成分複雜,分屬7、8個單位。雖說由比較善戰的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楚溪春指揮,解放軍絕對優勢的兵力是有把握攻下大同的。
  戰役開始倒還順利。經過30多天激烈的外圍爭奪戰,消滅國民黨軍2000餘人,逼近大同城下。守將楚溪春連連向閻錫山告急,請求增援。蔣介石此時唯一能機動兵力就是在歸綏的傅作義部。
  但大同並不在傅作義管轄範圍之內。蔣介石為了使傅作義出兵增援大同,把大同劃歸傅作義管轄。這對於傅作義說來,有相當大的誘惑力。
  於是,傅作義召集團以上的全部軍官到歸綏(呼和浩特),閉門開了7天軍事會議,嚴密部署策劃。為了作戰計劃外泄,所有與會的軍官不準出營半步,而且規定部隊聯絡不使用國民黨軍共用密碼,以防被解放軍截獲破譯。
  傅作義的作戰計劃,簡單地說,不是去救大同,而是轉攻集寧。因為他判斷,解放軍一定在通往大同的路上伏有重兵,自己的兵力弱於解放軍,如直接去救大同無異於羊入虎口。而攻下集寧,向東南可出兵豐鎮、隆盛莊,從後方迂回包抄進攻大同的解放軍;向東可出兵尚義、張北,直接威脅晉察冀軍區機關所在地張家口。
  所以,攻擊集寧為攻解放軍所必救,收到圍魏救趙的效果。
  這一點與毛澤東對集寧重要性的看法不謀而和。9月5日,賀龍、聶榮臻製定堅決守衛集寧的計劃,報軍委毛澤東,毛澤東當即回電:“部署很好,望按實情處理。命令集寧守軍死守,任何情況下不得放棄,否則執行戰場紀律!”
  傅作義欲攻集寧,必先出卓資。解放軍原已料到,張宗遜派獨立第一旅旅長王尚榮堅守卓資,抗擊傅作義部3.2萬人的攻擊,時限為3天。王尚榮深感責任重大,戰前做了戰鬥動員,落實了防禦部署。
  9月5日拂曉前,傅作義集中了3個師的兵力,在一個炮團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向卓資山陣地猛攻。戰到中午12時許,獨立第一旅西山頂陣地失守,王尚榮不得不在傅作義合圍之前主動向東南方向撤走,以免被包圍消滅,據1955年授中將銜,後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王尚榮後來回憶說:這是自己一生中打的最不順手的一仗,原定守3天,實際隻守了8個小時,遠遠未能完成預定防守計劃,自己又傷亡500餘人。
  傅作義拿下了卓資,全軍從隘口一湧而出,而張宗遜派去增援的兩個旅還在路上,卓資已失守。
  9月7日,傅作義的主力部隊經平綏鐵路以北的火石壩秘密東進,於次日到達集寧西北地區隱蔽集結。華北解放軍由於偵察不力,到8日晚才得知傅作義東進的消息,判明傅軍要打集寧的的作戰意圖。
  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緊急調集主力部隊回援集寧,兩天之內,共集中8個多旅,4萬多人,對集寧城下的傅作義部形成絕對優勢。加上姚哲、烏蘭夫指揮的解放軍集寧守軍共3個團加一個營兵力配合,準備內外夾擊,全殲傅部先頭部隊董其武中路1.3萬餘人。
  集寧城壕既深且寬,城牆上配置交叉火力網點。城外的製高點老虎山、臥龍山也為解放軍控製,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9月10日早晨,董其武在空軍配合下,向集寧解放軍發動進攻,逼近城垣。守軍拚死抵抗。因為陣地缺乏縱深,戰至下午,所有集寧外圍陣地全部失守。當日夜,解放軍餘部全部退進集寧城內死守。
  為解集寧之圍,城外解放軍主力從11日起,從三麵對城下的董其武部形成反包圍,猛烈發起進攻。董其武的3個主力師前有堅城,攻之不動,後有解放軍包圍,逃之不掉,陷入絕境。董其武被迫固守集寧西北的狹小地區。戰至11日晚六時,集寧外圍解放軍全部主力向董其武發起總攻,至12日晨已殲敵共5千餘人,董其武部岌岌可危。
  傅作義見情況危急,一麵令董其武務必盡快拿下集寧,以便有落腳點;一麵電令劉春方騎4師,火速從西南方向包抄集寧,同左翼101師呼應;電令孫蘭峰騎兵師向集寧東迂回攻擊,策應董其武攻打集寧;電令郭景雲101師向解放軍包圍部隊發起猛攻,以解董其武之圍。
  就這樣,在戰場上形成了傅作義3個主力師進攻解放軍守集寧的3個團,解放軍主力8個旅包圍傅作義的3個主力師,傅作義的101師和騎四師又從後進攻解放軍包圍部隊的奇特景觀。
  太陽又一次從東方升起。12日這一天,集寧外圍的戰場出現了相對的平靜。前一天雙方傷亡都比較大,解放軍前線指揮部下達停止攻擊的命令。事後證明,這個決定貽誤了重大的戰機,這是解放軍在集寧戰役中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而傅作義則充分利用了解放軍的錯誤。董其武利用12日這寶貴的一天,重新組織、集結殘餘兵力,再度進攻集寧。攻城前,傅作義部下暫11師師長楊維垣當著全體軍兵,用刺刀剁下自己的手指,發誓道:“有敢畏縮不前者,有如此指。”手下莫不肅然。以至於事後留下了“楊維垣斷指攻城”的典故。
  9月12日拂曉開始,傅作義的3個師在空軍的掩護下,發動第二次攻城。雙方的官兵都知道,這一次到了生死存亡關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無不拚死相搏。12日中午,傅作義部已突入集寧城內,與解放軍展開巷戰。姚哲、烏蘭夫組織了幾次反擊,都未奏效
  張宗遜急調解放軍一個團入城增援,此時烏蘭夫已帶幾十個人撤出城外,姚哲被困城內,雙方在城內展開了拉鋸戰。
  9月13日,張宗遜因為傅作義援軍101師來勢凶猛,決定隻留4縱11旅和城內守軍與董其武部進行巷戰,抽調大部主力,首先殲滅101師。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又是一個錯誤,而且比第一個錯誤更加致命!
  解放軍在守城和打援兩個方向上,都沒有形成優勢兵力,既未能戰勝101師,又未能將董其武逐出集寧城外。戰至13日晚8時,集寧解放軍守軍傷亡慘重,城內大部分陣地失守。兩小時之後,鑒於集寧城無法再守,綏蒙軍區命令撤出戰鬥,餘部轉入城外山區。



那邊打援的解放軍部隊境遇也極為不利。傅作義前來增援的101師炮兵,在轟擊扼守山頂執行打援任務的解放軍時,由於計算有誤,百餘發炮彈竟越過山頂,落到山後。誰想這些陰錯陽差的炮彈幫了傅作義的大忙,偏又落在解放軍集結的大部隊中。
  解放軍前線指揮部判斷再次失誤,以為傅作義大部隊已經到達,有腹背受敵危險,於是命令部隊撤退。解放軍撤退的時候,傅作義的兩個師恰好感到,正好趕上追擊,撤退的解放軍又一次遭受損失。
  傅作義操得勝之師,立即揮戈大同。大同亦無法再攻,解放軍楊成武縱隊不得不於9月16日撤圍大同。傅作義以弱勢兵力攻集寧,遂解大同之圍。
  大同、集寧戰役以解放軍最終失利告終,使解放軍重鎮張家口處於傅作義軍兩麵夾擊的不利形勢,也導致了晉察冀軍區麵臨的形勢急劇惡化,西北野戰軍在戰略上也極為被動,胡宗南進攻延安再無後顧之憂,後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大同、集寧戰役曆時一個半月,解放軍連續作戰,殲滅國民黨軍1.2萬人,不可謂不英勇。延安的電台已於9月12日向全國發布了消滅國民黨傅作義部於集寧城下的消息。但由於指揮失誤,戰役失敗,大同未攻下,集寧又失守,延安的這則消息幾乎成了傅作義的笑柄。
  關於大同、集寧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數字,國內已經公開的戰史資料均鮮有提及。
  傅作義取勝之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奮鬥日報》發表了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得意之情溢於言表。此信9月21日被國民黨《中央日報》轉載,其略雲:
  “延安毛澤東先生:……最近由於你們背棄諾言,圍攻大同,政府以和平解決的努力、均告絕望之後,本戰區國軍才迫不得已采取行動,救援大同,解救大同二萬軍民。然你們相信武力萬能,調集了十七個旅,五十一個團之眾,企圖在集寧殲滅國軍,城郊野戰和慘烈巷戰,繼續達四晝夜,最後你們終於潰敗了。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哲等的全部主力。”
  “誠如你們所說,本戰區國軍武器最劣,人數最少,戰力最弱,但我們沒有失敗,失敗的卻是你們。在這次戰役中,你們擺在戰場的屍體,至少在二萬人以上,我們流著眼淚,已經將他們掩埋了。你們在潰退途中,因恐怖國軍追擊,竟至拚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旁者比比皆是,這是一幅如何悲慘的畫麵。”
  “我不禁要問是誰殺死了他們。……如果他們是在你的錯誤指導之下逞兵猖亂禍國害民,那就是你殺死了他們,在夜闌人靜時,你應受到責備,受到全國人民的懲罰。”
  據說,毛澤東讀罷此信,當時說了8個字;“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集寧失守,傅作義的部隊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對打援的解放軍兩麵夾擊的態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