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拐杖

(2007-01-28 21:23:24) 下一個

20-1-2007 & 27-1-07

Texture of Music

拐杖

我有時候在學校的琴房練琴。三個琴房的牆都貼了一層深棕色的木板,襯上很沉的黑色木門, 一架破破爛爛的立式鋼琴,一麵鏡子,琴凳和桌子,很有氣氛,讓人錯覺“鋼琴陋也,唯琴藝馨。”

不過“藝馨”的不是我,反而是我旁邊兩個房間裏彈琴的高手。 聽著別人彈高難度的曲子,我覺得不好意思出手。總是拿準了別人的琴聲揚起的時候我才彈,企圖掩蓋我彈得錯漏百出的曲子。除了狠狠地教訓自己之外,就是甜甜地作個白日夢,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彈得這麽好。

有一個房間有天窗。陽光照射下的琴房就像 “世外桃源”,裏麵是一個幽穀,琴聲是百合。每次我在那個房間裏,我都覺得從木板滲過來的琴聲就像陽光一樣透過天窗照在我的心裏。

以上一段有79個字。這些文字是從接近三年在琴房斷斷續續練習的體會總結出來的,再加上一年以來看到的兩部電影,半年的思考[1],我對音樂的文字表達能力就到此為止了。一時間,我發覺文字這個具體實物竟然變得像風燭殘年的老人,無論人體結構如何完美,都需要拐杖支撐軟弱無力的身體。但這根拐杖不是音樂本身, 而是你的聽覺。在一幅漂亮的圖畫麵前,沒有人覺得自己是瞎子;隻要稍微形容一下,大家或許能感受到。但好聽的音樂令你無法言傳它的奇妙,你好像一個自我陶醉的啞巴,重複再重複地說,“那首歌真的好聽!”所有沒有聽過的人總是沒法想像到底有多好聽,仿佛是聾子。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兩部關於音樂的電影都不是歌舞劇[2]。“Joueur de violon, Le是一部1994年法國電影。在2006年,我坐晚上的飛機從廣州回悉尼工作[3]。飛機電影中最值得回味的是2005年看到的陳凱歌的《風月》和以上這一部法國片。《風月》我連看兩遍都不厭,張國榮的演技出神入化,能演繹非常複雜的內心戲。陳導演那時侯很有才華,現在已經成功從實力派轉型成偶像派了。唉,往事隻能回味!順便提一句,他導演的《和你在一起》就像一個關於音樂的小品,硬添了陳紅的身影,和他自己的戲份。這個片子不用回味了。

            回到正題,我覺得應該花一點筆墨談談我為什麽能看到Joueur de violon, Le 那架飛機上沒有那種掛在乘客麵前的小熒幕, 看的是遙遠的迷你型電視,高高地掛在緊急出口的地方。 這個片子大部分在幽暗的地鐵取景,好特別啊!看得我特別辛苦!畫像還能忍,最倒黴的是整個片子都是法文的,配音是中文的。 飛機引擎噪音在耳機內清楚無比,逼得我一定要看字幕。唉,從來沒見過這麽動感的驗光視力表。另外, 電影播映的時間是淩晨三點,而這部片子是一位空姐私人珍藏,並不在飛機電影播映時間表內。這意味著我是湊巧醒了才看到的。 由於沒有人知道片名,我又找不到那位空姐,還得我花了一段時間上網[4]找這個片名。你說從哪兒開始好呢?茫茫大海,我隻好搜索“小提琴家”(violinist), 立刻有幾百個回應,也太熱烈了吧。我再搜索“小提琴家”和“地下鐵”(underground),好一點了。然後我將每個片子的情節看一遍,加上我記得其中一個女主角的法文名就是近似英文發音的“Lydia”,終於給我找出來了。那一刻,我真的很開心;看來寫偵探小說有點潛質。

            Joueur de violon, Le故事我也隻能說個大概,我看的時候大概是中段了。故事講的是一個在地鐵賣藝的小提琴手的經曆。他和樂團裏的歌唱家相愛,排練時有爭執。我猜他可能不喜歡樂團的做法,才去地鐵賣藝。另外一個鏡頭講到他被一位監製請去頂替一位知名藝術家灌錄唱片。在地鐵裏,一位皮膚黝黑的地鐵售票員(Lydia)愛上了這位小提琴手。她經常給他免費車票,幫他度過經濟難關。當她幫他收拾小提琴時,鏡頭大特寫她的手觸碰了小提琴,好像想說,她觸碰了他的靈魂。最後兩人擁抱親吻。不久她離開了地鐵,去向不明[5],他到處找她,但沒有結果。 有一位地鐵乘客是小提琴老師。他十分欣賞小提琴手的投入,看到這位一流的音樂家沒有受環境影響,也不管聽眾多少。他很想再見到這位街頭賣藝人。但陰差陽錯,小提琴手離開了地鐵去了另外一條線路,想找他在藝術上的知音Lydia 在新的環境裏,有些街頭賣藝人影響了小提琴手的演出,他們敲鼓,拉手風琴,同時也影響了他的收入,更激起他對當下人們的音樂態度的不滿。最後不知道是警察還是流氓,一群人打斷了他的琴弓,他隻好空手拉琴,悲傷又憤慨,讓他更想躲進音樂的世界裏。這被一位女學生看見了。當她的老師要求她回家對鏡空手拉琴的時候,她說在地鐵裏看見的小提琴手也是空手拉琴的。老師立刻衝去見小提琴手,但很快走掉了。原來他去了買琴。這時小提琴手激昂地拉著曲子。畫麵裏全是驚訝又陶醉的聽眾。他們多是社會低層的人,比如說,街頭露宿的。那兒有各種年齡層次,各種原因沒法奔小康的人,但每一個人的眼睛都炯炯有神,充滿希望與歡笑。最後一組畫麵是一片充滿春意的樹林,背景的天空漸漸變亮。還有幾群人,幾組顏色,好像暗示“大眾文化”的充斥,但又像音樂的激情的象征。當小提琴手演奏完了,他定睛看著鏡頭幾秒鍾。我還以為他看到了Lydia。其實是劇終了。

            這部借助視覺描寫音樂和音樂家的電影還未能讓我提起筆寫下來給大家看[6]。我當時激動了一個上午,下了飛機後,匆匆趕去上班[7]。最近有一位朋友特別推薦《莫紮特傳》(Amadeus: Director’s Cut) 。這是在Joueur de violon, Le早十年的片子,榮獲1984年奧斯卡8項大獎。以前它經常在香港明珠台重播,但節目預告的版麵特別討厭。我以為講的又是陳詞濫調的豪華的宮廷生活和奢靡的私人作風,再來一個悲慘結局。編劇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從另一個人的角度描寫了莫紮特的生活和音樂。這個人叫Salieri,是德國的宮廷樂師。他本人熱愛音樂,但音樂創造能力有限。他對莫紮特很欣賞,但嫉妒超越了仰慕。一方麵,他利用權力打擊莫紮特,另一方麵,他對自己有深深的自責。最後,莫紮特死了,但他也變瘋了,老是叫喊著“我殺死了莫紮特!”

            最讓我佩服的是,這部電影用音樂講音樂,又不失故事性,這才是真本事。電影裏有許多對樂曲的解釋和歌劇的片斷,加深了聽眾了解為什麽Salieri喜歡莫紮特的音樂。我像一個掉在水裏掙紮的人死死抱住一塊木板,不肯放過字幕的每一個字。 雖然我不太迷莫紮特,但我很想知道莫紮特音樂的魅力。這時文字隻是一個輔助的工具,還不如聽覺直接帶來的愉悅。正是這種震撼才能延續了我半年前想寫的文章“Texture of Music”。

            這部電影的劇情有兩條線索。一條是Salieri自己向神甫述說自己怎樣陷害莫紮特,這是第一人稱口吻向觀眾交代他的心路曆程,其實也是故事裏每一個插曲的總結。另外一條線索就是Salieri與莫紮特之間發生的事,主角是後者。具體故事情節我就不提了,無非是莫紮特怎樣在宮廷出名,但他的驕傲讓人妒嫉。加上他揮霍無度,最後他父親的死加上財政的困難逼得他不停作曲賺錢,精力耗盡而死,並不是像Salieri所說的“我刺殺了莫紮特!”。從這一側麵也反映了Salieri是真心佩服莫紮特的才華。

最令觀眾意外的是,莫紮特的造型是一個花花公子,他的經典笑聲很像一隻神經質的母雞“咯咯咯咯”地叫。看到影片中段的時候,我才體會到導演的用心。莫紮特的笑聲不僅緩解了歌劇帶來的嚴肅和豪華的氣氛,還突現了他表麵風光,內裏對財政和政治無能為力的一麵。當他的爸爸來看他時,他也是“咯咯”地笑,告訴他的妻子要開盛大的舞會,他的笑聲聽起來特別心酸和無奈。

也許是幸運,在停筆一個星期後,今天我突然想起一個細節連貫了整部片子,那就是食物。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是寫Salieri的仆人隔著門勸他吃東西,那時他已經瘋掉了,還用刀子割喉嚨。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男護士打斷了Salieri與神甫的談話,原因是他的用餐時間到了。在Salieri第一次見莫紮特的時候,他躲進一個擺設各種事物的無人大廳裏,看見莫紮特和他未來的妻子在調情。Salieri驚訝地看見一個天才是如此放肆。在影片中段,他用精巧的點心款待前來求助於他的莫紮特的妻子。那時,莫紮特不屑於參與皇妹的樂師的選拔賽,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但他家的財政狀況不好,他的妻子帶著他的手稿去見宮廷樂師Salieri, 希望能趕得上比賽。Salieri一看見莫紮特的手稿,簡直不能相信莫紮特的作曲是一氣嗬成,絕對不是偶然的。但他利用機會侮辱了莫紮特的妻子。她以為Salieri要與她發生關係才肯遞上手稿,她就鼓起勇氣脫下衣服。當她的上衣脫盡時,Salieri立即搖鈴要仆人送她出門。老實說,在這裏討論食物的象征意義是沒什麽意思的,關鍵倒在於編劇和導演對這個細節的運用,真正做到了畫龍點睛,又不失自然。

有一條很明顯的線索貫穿全篇,作為整個片子的背景,那就是上帝的概念。Salieri從小祈禱成為一個音樂家,為神所用,被神的靈充滿力量。每次關鍵時刻他都祈禱怎樣勝過莫紮特,但每一次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有限和平庸。他開始怨恨,最後將十字架扔到火裏。他意識到莫紮特的父親的影響是最有可能打倒莫紮特的時候,莫紮特的父親就是莫紮特的上帝。他買下莫紮特父親在化裝舞會上曾經穿過的黑色鬥篷,扮演人間上帝,付錢給莫紮特,要他完成一首黑色彌撒。這讓悔恨和傷心交織的莫紮特更加惶恐,拚命完成一首他自己的死亡之曲。片尾Salieri對瘋人院的每一個人說,“我赦免你!”,更加突出了他心裏隻有自己的特性。這一個結尾,我認為是神來之筆。看來導演才是上帝,不愧為84年奧斯卡的得獎影片。

www.imdb.com中,有一篇由英國人寫的評論相當出色。他寫的術語可以看得出他是懂音樂,所以他才了解到導演安排某一個情節的用心。而我遠遠還未達到這個境界。我很認同那位評論人的觀點,它的音樂與台詞的配合相當出色。要知道懂音樂的觀眾為數甚少,但想懂音樂的人卻一大把。怎樣將解說深入淺出,又在時間的控製上能配合上音樂,就要看編劇的功力了,這可不是一時衝動就能創造出來的對白。

沉浸在音樂中,我們總覺得好像看到了什麽東西,這時聽覺變成了視覺,甚至超越了視覺。明明是虛無的東西,卻在心裏著根。明明隻是節奏和和弦的事情,卻聽得像昨日的回憶,今日的笑聲,明日的盼望。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1] 79個字的原稿是英文,寫於去年729日,但沒法延展開來。

[2] 本人不愛看歌舞劇,歌劇,和舞台劇。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就像我不明白為什麽別人吃肉不長肉。

[3] 我在這兒必須為南方航空公司賣一下廣告。我的確是幸運的一個乘客,他們提供的電影非常好看。

[4] www.imdb.com

[5] 你可以想像到Lydia的戲份不重。我很努力才回憶起她叫什麽名字。而她的名字出現在演員角色的名冊,這也是我找出片名的關鍵

[6] 了幾天,我趁有一點衝趕快將部片子和我的感受在日裏。好,當寫的是中文,要不我還懶得翻呢。

[7] 最高興的倒是,它讓我忘記了上學期差勁的成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