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2011的美國:失業篇

(2011-12-11 11:54:35) 下一個

 

122日,美國官方公布了一個不怎麽令人振奮的好消息:11月的失業率為8.6%,與同年10月相比,下降0.4%。時下失業問題嚴重,失業率下降自然不失為好消息。不過,僅僅下降0.4%,猶如杯水車薪,不足以緩解經濟的不景,故不足以振奮人心。

8.6%的失業率從何處得來?來自聯邦政府每月例行的失業抽樣調查。抽樣調查的程序相當繁瑣,恕不在此詳談。如此得出的失業率,慣稱U-3失業率。U-3失業率的準確性如何?難說。據shadowstats.com 的分析,目前真實的失業率其實是22.6%,接近U-3的三倍。shadowstats.com 的數據,全稱Shadow Government Statistics,簡稱SGSSGS是否就可靠?也難說。

除去U-3SGS之外,另有一種稱之為U-6 的統計數字。根據U-6的推算法,目前的失業率既不是8.6%,也不是22.6%,而是15.6%U-6 U-3的推算方法之不同表現在兩點。 其一,前者計入在過去一年中有意謀求而未能獲得工作者,而後者隻計入在過去4個星期之內有意謀求而未能獲得工作者。其二,前者視希望全日工作但隻能獲得非全日工作者為失業人口,而後者視之為就業人口。

不難看出,經濟繁榮之時,U-3失業率與U-6失業率應當十分接近;一旦經濟蕭條、不景,二者出現大幅度差異亦當在意料之中;經濟蕭條、不景的時間越長,二者的差距就可能越大。

另有人以為:與其依據不怎麽可靠的失業率,不如依據比較可靠的就業率。所謂就業率,指就業人口與總人口之比。據J.H.Cohn Consultants 的統計,201111月的就業率為58.5%,而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年的月平均就業率為63%。倘若以此為據,那麽,想要回歸金融危機前的好日子,就業率還得回升4.5個百分點。

 

無論確切的失業率究竟為何,自2008金融危機以至於今,失業問題嚴重,乃是不爭的事實。何以知其然?從國會兩次通過決議以延長失業福利期限可以窺見一斑。如今美國財政捉襟見肘,如果失業問題不嚴重,國會絕不會如此慷慨。

何為失業福利期?簡言之,指失業者能夠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失業保險金由各州政府依據聯邦法律建立的失業保險提供。什麽樣的失業者具備領取失業福利金的資格?聯邦政府沒有統一安排,由各州的法律自行規定。各州的相關法律大同小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九點:

 

其一,有一年以上的工作史。

其二,就業之時的薪水到達一定的標準。

其三,不因過失而被解雇。

其四,不因勞資糾紛而被解雇。

其五,不因主動辭職而失去工作。

其六,不是個體戶。

其七,具備就業條件。

其八,具備就業願望。

其九,尚在失業保險期限之內。

 

“薪水達到一定的標準”的“標準”究竟是什麽數字?也是任由各州自行規定,並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標準。

因過失而解雇,一般稱之為fire;因非過失而解雇,一般稱之為lay off。何謂“過失”?並非總能如小蔥拌豆腐那麽一清二白,通常會存在爭議的餘地。有爭議的餘地,就會有官司,這是美式法治社會的特點。有鑒於此,除非握有堅實的把柄,公司隻會lay off而不會fire。至於什麽是堅實的把柄,則並無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在工作環境中酗酒、鬥毆、性騷擾、或者觸犯政治忌諱,都是堅實的把柄。

美國也有政治忌諱?不錯。比如,管黑人叫negro,質疑Holocaust的存在,公然表示欣賞希特勒等等,都是觸犯政治忌諱的行為。千萬別以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既然為保障言論自而設,你就可以肆無忌憚、信口開河而萬事大吉。事實是:你有你的言論自由,他有他的因你的言論觸犯政治忌諱而將你解雇的自由。

所謂具備就業條件,意思是一旦出現就業機會,你能夠立即上班。換言之,在待業期間因故(比如,生病或者外出)而不能立即上班者,即視同主動退出求職的行列,從而喪失領取失業福利金的資格。

所謂具備就業願望,有兩層意思。其一,得不間斷地尋求就業機會。其二,一旦有機會就業,不得拒絕接受。如何證明如此?每兩星期得向州勞動部上報申請就業的證據以及不曾拒絕就業的聲明。

失業保險期限原本是26個星期,經兩次延期之後,如今的期限是6099星期不等,視各州的失業率高低而定。

 

無可否認,金融危機是導致失業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機為何會導致失業?因為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萎縮。什麽是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買賣活動。如果買賣雙方皆墨守本分、以己之有易己之無,世上就不會有金融這一行業。沒有金融這行業,當然也就不會有金融危機。

無奈,貪為人之本性。小貪,既得隴便望蜀;大貪,尚未得隴已然望蜀。於是,手上不足的,就去借貸;手上有餘的,就去放債。這麽一來一往,就形成了金融這一行。就世界範圍而言,金融這行當起於何時?恕柞裏子孤陋寡聞,不能確知。倘若僅就中國而言,則可以套用一句國人好用的說話方式,稱之曰:自古已然有之。古到什麽時候?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一個無鹽氏憑借發放高風險貸款而富甲關中的史實:“吳楚七國兵起時,長安中列侯封君行從軍旅,齎貸子錢,子錢家以為侯邑國在關東,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唯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三月,吳楚平,一歲之中,則無鹽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關中。”

譯成今日之白話,所謂“齎貸子錢”,就是“借有息貸款”;所謂“子錢家”,就是“銀行家”。“吳楚七國”,指西漢初的七國,不是戰國的七國。“吳楚七國兵起時”,在漢景帝二年。漢景帝二年,相當於公元前154年。由此可見,金融這一行買賣,就中國而言,至少可以上溯至兩千一百六十五年以前。

不過,曆史雖然悠久,後人卻不怎麽爭氣。不僅沒把金融行業搞成國人的專利,反而以為得向洋鬼子學習才能知道怎麽靠借錢過日子。何以知其然?有案可稽。國內曾經頗為流行一個兩個老太太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個老太太年輕時省吃儉用,幾十年如一日,待到積累足夠資金買房、買車之時,不幸去天漸遠,該享受的人生,不曾享受半點。另一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買房、買車,待到去天漸遠之時,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死而無憾。前者隱射傳統中式生活方式,後者隱喻美式生活方式。這不就是有案可稽之“案”麽?

如果世事的確如這案,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國人老土,愚不可及;美人瀟灑,智不可及。然而不巧,世事並非皆能如這案。生意並非永運隻賺不賠,抵押貸款的抵押物的價值並非永運隻升不降。一旦有眾多借債的還不了債款與利息,有眾多放債的收不回債款與利息,金融危機便不免爆發。金融危機一旦爆發,依靠借貸以維持的經濟於是而不得不萎縮。

經濟既萎縮,買賣雙方的從業人員就會過剩。如何解決人員過剩?可以采取兩種性質不同的手段。一種是經濟性的手段,另一種是社會性的手段。

經濟性手段隻有一種,舍裁員之外別無他法。裁員,就會導致失業。

社會性的手段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減少工時,另一種是降低工資。

如果嫌這種說法過於抽象,不妨打個比方。原本有五個饅頭,五人各吃一個。如今隻有四個饅頭了,怎麽辦?前者是把一個人轟出去,剩下四人依舊各吃饅頭一個;後者是把每個饅頭切成大小相等的五份,五人各取食4x1/5

     何以稱前者為經濟性的手段,後者為社會性的手段?因為前者以維持經濟效率為目的,以引發社會問題為代價;後者以維持社會穩定為目的,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

     美國人采取什麽手段?不言而喻,大抵是采取了經濟性的手段。否則,也就不會出現高失業率的社會問題了。之所以說“大抵”,因為也還是有個別企業或事業單位采取了社會性的手段,比如,施行強迫無薪休假,停止分紅,縮短工時等等。無奈這些單位為數極少,如滄海之一粟,不成氣候。

     為何美國人大抵不願采取社會性手段?因為美國有十分強大的反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倘若進而追問:為何美國有強大的反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那就不好說了。說多了,說深了,都可能觸犯一些人的神經。簡而言之,大抵因美國人的移民素質還沒有褪盡。何謂移民素質?竊以為其核心包括“各奔前程”的成份,而社會主義恰好意味著個人沒啥奔頭。

 

     既曰2008爆發的金融危機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言外之意,就是說金融危機並非唯一的原因。其他原因何在?曰:在技術的進步與工資普遍過高。

     對於就業而言,技術的進步具備雙重殺傷力。第一重,技術的進步意味著對人力需求的降低。第二重,技術的進步促成勞工市場的全球化。所謂全球化,意思就是從業人員不必就近,可以越洋跨海、遠在異國他鄉。為何要舍近求遠?這就涉及到“工資普遍過高”了。

     看到就業機會外流,老美們通常忿忿然咆哮,譴責“美國公司”道德敗壞、唯利是圖、剝削中國的奴工雲雲。這種譴責其實包含四點誤解。第一,“美國公司”這說法很成問題。但凡在華爾街上市的公司,無論是否在美國注冊,無論主管是否是美國人,無論總部是否設在美國,既然從全球吸取資本,就不再能算是美國公司,而應該視之為跨國公司。第二,企業不是政府,也不是慈善機構,唯利是圖是企業的正當追求目標。不如此,難免於關門大吉。第三,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付出的工薪大都高於中國本土的企業,提供的工作環境也大都優於中國本土的企業。稱在這些跨國公司就業的人員為打工貴族還差不多,何奴工之有?第四,合理的工資應由市場決定,而不應由工會等組織挾持或經由任何其他手段幹預或規定。既然勞工市場已經全球化,既然全球化的勞工市場之內有別人願意接受更低的工資,這就說明美國的工資過高,而不是說明他人的工資過低。

     2008的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損害,猶如一個人一腳踩空,跌下九級台階。能否原地站起來?應該沒問題。能否重新登上第九級?這就得看老美們能否認識到或者說願意承認自己的工資過高了。如果不能認識這一點,或者不肯承認這一點,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