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50)

(2011-08-20 12:46:47) 下一個

4 經學簡史

 

4.1 西漢·新

 

4.1.2

 

經學之所以在漢武之時複興,固因上有所好、下有所阿,亦因五經典籍在當時已經大致齊備。西漢五經典籍自何而來?大致言之,來由不外乎三。其一,經由故老傳授。其二,出自孔子故宅及魯淹中。其三,自民間收購。

伏生之傳授《尚書》,張蒼之傳授《左氏春秋》,浮丘伯之傳授《詩》,經由故老傳授之例。不過,《左氏春秋》在當時未曾立於學官,後來居上的《左氏春秋》學派未必同張蒼有多少瓜葛,故張蒼於經學的影響遠在伏生之下。如前所述,伏生手上的《尚書》殘卷,是當時唯一的今文《尚書》版本;伏生本人又是當時唯一能夠通曉《尚書》的學者。無伏生,則無今文《尚書》;無伏生,則無今文《尚書》學。不僅如此,古文《尚書》既出之後,孔安國憑借經伏生傳授的今文《尚書》才能讀懂古文《尚書》中與今文《尚書》一一對應的篇章,但凡沒有今文《尚書》與之對照的古文《尚書》,孔安國無能力予以整理,隻能原封不動作為逸書保留。由此可見,倘若無伏生,不僅不可能有今文《尚書》學派,而且也不可能有古文《尚書》學派。浮丘伯所傳授者為《魯詩》,而《詩》學除去《魯詩》之外,尚有《齊詩》、《韓詩》與《毛詩》,故浮丘伯於經學之功,亦不能與伏生相提並論。

《漢書·藝文誌》及《漢書·景十三王傳》,漢武帝之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故宅以擴建其宮室之時,於夾壁之中獲《尚書》、《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文寫就。《漢書·藝文誌》又稱:“《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這兩段記載,即經典有“出自孔子故宅及魯淹中”者之證。

  《漢書·景十三王傳》又稱:“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裏,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這段文字不僅是河間獻王曾從民間收購古籍文獻之證,也是漢朝廷從民間收購古籍文獻之證,否則,“故得書多,與漢朝等”雲雲便無從說起。

 

三種出處得來的經學典籍,因文字的不同而分為古文與今文兩種不同的版本。如前所述,所謂今文古文,皆指文字的字體而言;所謂今文,指秦末出現的隸書,所謂古文,指先秦之篆文。秦代的正式文字也是篆文,史稱秦篆小篆。隸書在秦本為便於隸史書寫公文而設,故亦稱史書。史與隸,皆古代下層官吏的通稱,尤指相當於今日秘書一類的職務。隸書至漢而大為流行,最終取代秦篆而為正式的官方文字。《漢書·貢禹傳》: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隸書在漢代之盛,於此可見一斑。隸書何以在漢代如此風行?或因劉邦以及輔佐劉邦興漢的開國元勳、先後為漢之丞相者如蕭何、曹參、王陵、周勃、陳平等等,本來皆為秦之隸史或等而下之的販夫、走卒,即使並非僅識隸書而不諳秦篆,至少是視以隸書為便、以篆書為難者。

或者正因為此,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之時,雖有古文典籍在,得以立於學官者皆為今文而非古文。除可能為古文之《毛詩》因河間獻王之好得以立之於河間國之學官外,古文《尚書》、古文《易》、古文《禮》、古文《左傳》等,問津者皆寡,不成氣候。遲至漢哀帝之時,古今文學派之爭方才因劉歆請立古文《尚書》、《左傳》、《逸禮》、《毛詩》於學官而引發。其時去漢武帝之設立五經博士,已經一百三十年有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