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論功行賞之時,親自判定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五人功居第一。五人之中,尉遲敬德之功最為明顯。倘若無尉遲敬德,便不再有李世民。既然不再有李世民,當然也就不會有此論功行賞之舉。
李世民既為太子,任命尉遲敬德為太子左衛率。所謂太子左衛率,也就是太子的衛隊長。李世民登基,拜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右武侯大將軍,是禁衛軍的最高首領之一。換言之,官位雖然升遷,尉遲敬德充當的角色,依舊是李世民的保鏢。
據史冊記載,尉遲敬德自負功高,目中無人,即使是對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亦經常麵折廷辱之。某日廷宴,尉遲敬德對坐次安排不滿,斥問坐在他上席者:你有何功?竟然居我之上!任城王李道宗恰巧坐在尉遲敬德之下,趁便出麵勸解。尉遲敬德勃然大怒,揮拳相向,幾乎將李道宗打瞎。李世民大怒,把尉遲敬德叫到一邊,訓斥道:朕早年讀《漢書》,見漢高祖殺韓信、彭越,頗不以為然。如今方知彭、韓其實咎由自取。什麽意思?意思就是你尉遲敬德再不放老實些,你就是彭、韓第二。此後,尉遲敬德被逐離京師,外放為襄州都督。貞觀八年,遷同州刺史。十一年,改封鄂國公,轉任宣州刺史。爾後曆任鄜、夏二州都督,都是邊塞之地。貞觀十七年,大約是在邊區呆煩了,尉遲敬德“抗表乞骸骨”。所謂“抗表乞骸骨”,就是“打書麵報告請求退休”的意思。李世民授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準其請。次年,從征高麗。回京後繼續隱居,不與外人往還長達一十七年之久。閉門在家何所事事?吞丹化方,修煉長生不老之術。結果如何?自然是仍舊不免一死。不過,總算是好死,沒有成為彭、韓第二。
尉遲敬德死後,子尉遲寶琳襲爵,官至衛尉卿。孫輩如何?史冊沒有記載,想必是沒落無聞了。不過,比起房、杜、長孫,尉遲氏亦如高氏,堪稱萬幸。
據史冊記載,李世民的算計李建成與李元吉,侯君集參與得最深。不過,並無細節,想必所參與者皆是絕密,不足為外人道,跟著李世民與侯君集一起下了棺材。
李世民即位之後,侯君集官拜左衛大將軍,爵封潞國公。貞觀四年,侯君集接替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參與朝政。九年,為李靖之副,出征吐穀渾。破滅吐穀渾之役,從運籌帷幄到前線實戰,皆為侯君集之功,李靖不過領銜而已。十一年,侯君集出任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十二年任吏部尚書,加光祿大夫到虛銜。次年,為交河行軍大總管,統軍遠征高昌。越明年,連下高昌二十二城,滅高昌國,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凱旋而歸。
立功如此,既還京師,加官進爵未?沒有,獻俘既畢就鋃鐺入獄。原因何在?因有人告發侯君集軍紀敗壞、私取寶物。聽起來頗有些耳熟,因與李靖破滅突厥回歸之後所遭遇者,如出一轍。屬於巧合?還是屬於必然?難說。幸得李世民寵信的中書侍郎岑文本出手相援,方才免於刑罰。
不過,出獄之後的侯君集,不再是出獄前的侯君集。他忽然回想起二十四年前李世民在晉陽對他說過的那席話:“小時候常覺得孟德為人太狠毒,如今自己辦事了,才明白孟德之所以說‘寧我負人,勿人負我’,自有其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好一個不得不如此!侯君集暗自忖度,今後咱也得如此!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擔憂被撤換,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問計於侯君集。侯君集以為是“寧我負人”的時機來了,欣然獻謀反之策,豈料又被人負。負侯君集的不是外人,正是在李承乾與侯君集之間牽線的賀蘭楚石。經李世民親自審訊之後,侯君集在四達之衢吃了一碗板刀麵。侯既處死,家口籍沒,饒其妻及一子,免死流放嶺南。所謂饒其一子,也就是說其餘男兒一概處斬,與李建成、李元吉的滿門抄斬,相去無多。
程知節,玄武門之變後升任太子右衛率,與尉遲敬德同為李世民的衛隊首領。李世民即位,遷右武衛大將軍,也與尉遲敬德遷升的官位相近。爾後曆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普州刺史,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遷左屯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
李治永徽六年,升任左衛大將軍。顯慶元年,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出征西突厥,與副大總管王文度狼狽為奸,妒忌前軍總管蘇定方之功,縱寇逃逸。又因貪財而殺降、屠恒篤城。回京受罰,減死免官。不久,複授岐州刺史。程知節請辭,獲準。麟德二年,死於京師,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
長子處默襲爵;次子處亮尚清河公主,官至左衛中郎將;少子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處弼之子伯獻,唐玄宗開元中官至左金吾大將軍。環顧李世民之腹心爪牙,程知節人品最為低劣,而其子孫之盛竟然莫之與比。傳家之道,豈易言之哉!
秦叔寶,玄武門之變後不聞升遷,想必是史冊有所遺漏。從何而知之?從李世民登基之後用之為左衛大將軍而知。左衛大將軍之職,略高於尉遲敬德的右武侯大將軍與程知節的右武衛大將軍。倘若秦叔寶於玄武門之變功勞無多,則必不能淩駕於尉遲敬德與程知節之上。倘若功勞不少,焉得無賞?
不過,自從李世民登基為帝,秦叔寶遂默默無聞。不是因為失寵於李世民,而是因為疾病纏身,不再能馳騁沙場、為主子效力。貞觀十二年,秦叔寶死,贈徐州都督。子孫不見著錄,想必無有飛黃騰踏者。
段誌玄,玄武門之變後升任太子左虞侯。李世民登基,遷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貞觀十一年,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國公。十二年,拜右衛大將軍。十四年,加鎮軍大將軍。十六年卒,贈揚州都督、輔國將軍。長子瓚襲爵,官至左屯衛大將軍;其子懷簡開元中官至太子詹事。段氏一門,也算是鼎盛不衰。
張公謹,李世民即位後遷升左武侯將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獻破突厥之策。進爵鄒國公,轉襄州都督。卒於官,享年三十九,贈左驍衛大將軍。貞觀十三年,追封郯國公、贈荊州都督。長子大象,官至戶部侍郎;次子大業、大安、大素並知名於時。大素官至東台舍人,兼修國史。大安上元中為執政,受累於章懷太子案,貶死於橫州司馬。大安之子涗,開元中為國子祭酒。張氏子孫,也堪稱鼎盛。
長孫順德,李淵之時業已授左驍衛大將軍之職、封薛國公之爵。其為人,貪財好色。李世民即位,投其所好,賜宮女陪宿。死於風流病,贈荊州都督。貞觀十三年,追封邳國公。後人如何?無可追尋。受累於長孫無忌,從而人間蒸發?
劉弘基,同長孫順德一樣,早在李淵之朝已經顯貴,官至右驍衛大將軍,並免一死。李世民即位,顧眷益隆,拜衛尉卿。貞觀九年,改封夔國公。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高麗,以劉弘基為前軍大總管。李治永徽元年卒,享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子仁實襲爵,官位不顯,至左典戎衛郎將而止。
至此,與玄武門之變有關的重要人物,除王晊之外,皆已有了交代。為何不交代王晊?因自玄武門之變以後,王晊便如石沉大海,音訊全無。被殺滅口?還是自有先見之明,從此遁跡江湖?不敢信口雌黃,姑且留作千古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