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見到的支前民工

(2013-08-06 07:28:22) 下一個

我見到的支前民工   《劉振墉》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ugust 06, 2013 06:00 AM 

一九四六年的夏天,我還在讀小學五年級,記不得這時內戰有沒有正式開打,當時國軍的一個師從南通出發,向如皋、泰興一線推進。這個師的師長名字特別好記,叫做王鐵漢。

新四軍(當時還沒有解放軍這個名字)在粟裕的指揮下,連續打了七仗,這就是共產黨經常宣傳的所謂「七戰七捷」。其實隻是旅、團一級規模的戰鬥,因為新四軍原來隻是遊擊戰,認為現在打的就是大仗了。新四軍完全沒有機械化的運輸工具,稍大些的戰鬥要靠大量民工「支前」。

當時這次七場戰鬥跟我家的距離最近處約三、四十華裏,遠的約六、七十裏,我家又在大路邊。開始時見到有民工陸續往北走,十幾人一群,二、三十人一群,看上去組織很鬆散。多數帶了扁擔、麻繩,也有人帶擔架,其實隻是兩根長棍、兩根短棍及一紮麻繩,帶獨輪車的甚少。

出民工的絕大多數是中年人,想想也合乎情理,如果一家四十幾歲的父親有個二十歲左右的兒子,攤上一個民工任務,肯定是做父親的前去,不會讓兒子冒險吃苦的。

過了些時,戰鬥臨近結束,又有民工三三兩兩的向南走,往往在我們那兒歇腳喝水,也談談前方情況。通常都會將帶出去的扁擔、麻繩等全部帶回來,不到性命交關的時刻,農民是舍不得扔家當的。

據說出民工也有花錢頂替的,如果你有錢而不願出工,花兩石糧的代價,就能找到代勞者,反正十天半月就能回來,風險也不大,還是有人覺得劃算。

那時正是大熱天,戰地是雜糧地區,到處是青紗帳,又適逢霍亂流行,所以國共雙方都傷亡慘重。行軍隊伍中,如果有人要拉肚子,離開一、兩次後,再也跟不上隊伍,這個人也就永遠見不到了。

也有民工抬著傷兵,因為天熱難受,實在筋疲力竭,將傷兵放置在青紗帳裏,扛起空擔架逃命回家去也。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信息 - 我見到的支前民工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lit/23270716/article-%E6%88%91%E8%A6%8B%E5%88%B0%E7%9A%84%E6%94%AF%E5%89%8D%E6%B0%91%E5%B7%A5?instance=wjbk4

 

(說明:原稿在後麵還有一大段,涉及權威人士,故而被編者省略,現補充於下,供參考)

近日讀龍應台女士的力作《大江大海1949》,讓我幾次流下了老淚。因為從19481949的兩年裏,我不但親自目睹了這個社會大變動,而且我也身陷其中,小小年紀,不得不多次作出影響終生的艱難決擇,猶豫、彷徨、憂慮,實在是少年人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這本書中寫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共軍使用人海戰術,先讓成千上萬的民工在前麵打頭陣,積屍盈野後,解放軍才從後麵往上衝鋒。對此我甚難相信。

要想使民工往前衝,有三種可能:一是讓他們相信刀槍不入,如義和團;二是給他們吸毒品,使其高度興奮;三是有督戰隊在後麵,幾十挺機關槍在掃射。這三種情況似乎都不大可能,何況這些多是中年農民,要威迫或誘使他們並不容易。另外,文中也沒有告訴我們,民工衝鋒時,拿著什麽武器,如果說成千上萬的民工,都舉著扁擔,推著獨輪車往上衝,那可要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絕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