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祖墳的命運

(2025-08-14 05:23:48) 下一個

祖墳的命運       劉振墉

       我們劉家的家族公共墳地,可算得上「豪宅」。占地六畝,因為是從曾祖父起始,隻埋葬了三代人,墳墓較少,空地全部栽滿了柏樹。柏樹生長很慢,但到我記事時,已經成林成材,鬱鬱蔥蔥,四季常青。隻有在東北角落上砌有兩間小瓦房,那是給守墓人住的。最後的守墓人姓蔡,留下這印象的,不是來自掃墓,而是在逃日本兵到達這裏時留下的記憶。那時我才剛剛懂事。以後來掃墓時,柏樹一棵也沒有了,變成了農田。這是由於子孫們迫於動亂和戰爭,經常失業,生活無以為繼,將墓園中的柏樹全部出賣,園地一分為四,各房子孫種糧度命,時間大約是在一九三九年前後。

       這片墓地就在我們家往北約三裏多些,屬於江蘇如皋縣境內。南邊是葛家圩,北邊是四溝圩,各相距約一裏多,東西距居民區更遠,在人煙稠密的沿江地區,這裏算得上是空曠地帶了。它三麵臨水,正南方橫著一條兩三丈寬的大河,東南角是一個水潭,名字叫做“龍潭”,麵積約三四畝。龍潭與大河間隔著一道又窄又高的堤岸,每次我走過這幾十米長的堤岸時,看著兩側水深坡陡,總是感到緊張。在風水先生眼裏,這塊墓園應該算得上是塊風水寶地吧!當然不是龍脈,出不了皇帝總統,想出個將軍、省長也不容易,頂頂不濟,保佑後人衣食無憂總可以吧?可是,後人們卻長期處於半饑半飽的狀態。所以我現在完全不信風水。

       土改時,各村有將耕地進行交換,我們家的一畝半地給了四溝圩,另外分得了兩畝附近地農地。至於祖墳地轉手到什麽人家就不知道了,雖然遺憾,但大勢所趨,是個人無法控製的事情。

        即使經過土改,原來土地上的墳墓,早期的新主人是不敢隨便破壞的。不過到了人民公社時代,要平整土地,通常是深埋去掉墳頭。直到八十年代,才聽說祖父的墳在文革的「破四舊」運動中被紅衛兵挖開,造反派以為做過官(知縣)的墓中一定有貴重物品,豈知一無所獲,隻是將祖父的骸骨扔在河坎上不知所終。

        我的曾祖父劉西銘原籍江南的高淳,移居到江北做生意,在鄉村集鎮上開著一家雜貨店,靠蠅頭小利日聚月積,才掙下兩處店麵房和這片墳地。可以設想,他老人家為了這片墳地,要付出多少心血,又寄予後代多麽大的希望!隻經過三代人五六十年,就消亡得沒留下絲毫痕跡了。

       我的瑣碎記錄,也許僅僅是我們這輩人所經曆的大時代的一個側麵,一個縮影。

       

                                    2025 /08 /14。發表於世界日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