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英格蘭的大地上(00)——踏上旅途
(假仙真人,2013年11月2日)
題簽:走在曆史的小道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血印
校園裏,常有遊客駐足觀光。在遊客們讚歎仰視的眼神中,平日見慣不怪的走廊、石柱仿佛也生出故事來。
有時也會看到,遊客從旅遊大巴上下來,沒走幾步,就抬手拍照不停。導遊簡單介紹過後,遊客們又匆匆上車,大巴頭也不回地開走了。
這種到此一遊式的旅遊,自己也曾有過。那是年輕時候的歐洲一遊。現在回想起來,或者跟朋友們談論起來,不是那些著名的景點,不是那些知名的建築,而是在維也納郊區小飯館裏與當地人同桌共飲聊大天,是在羅馬火車站廣場上鑽進睡袋裏過夜而小偷環伺,是在都靈中餐館裏聽飯店老板細說他當年偷渡出國的經曆。
怎麽會這樣?想想原因,有意料之外的獨特經曆更容易留下印象這個因素,但主要還是行前對歐洲了解不多,對那些著名景點的厚重曆史理解膚淺,結果隻能是浮光掠影,到此一遊。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次準備行走在新英格蘭大地上,那動身之前,先讀讀書、查查資料,總是不會錯的。
新英格蘭地區,在美國的東北部,背靠大西洋,以港口城市波士頓為中心,輻射開來,含蓋六個州的區域。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這裏是印地安人的家鄉。他們夏天傍水而棲,打魚種地;冬天依山而居,打獵避風。生活在波士頓一帶印第安人部落,自稱是馬薩諸塞人,意思是“大山邊上的人”。這大山,指的是波士頓西南方的青山山脈,主峰在大青山。大青山其實並不高,隻有200米的樣子,但這已經是從此處向南整個大西洋沿岸的最高峰了。這些青山諸嶺,從大西洋開來的船上望過去,給人以群山如黛的感覺,因此得名。
波士頓以前是個離岸小島,與大陸隻有一條尾巴相連。這尾巴最窄的地方,剛剛容得下一輛馬車駛過。現在則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波士頓與大陸聯為一體,這是十八十九世紀不斷移山填海造地的結果。波士頓曾一度叫“三山”,是因為島上有三座山峰。現在,山峰已無蹤影,但對當年移山填海造地的記憶,還能從地名裏找到。比如原來是大海的南灣,現在就有唐人街在那裏。那裏華人醫務中心的英文名稱裏,還保留著南灣的字樣。
波士頓位於兩條河流的入海口處,一條是查爾斯河,一條是神秘河。查爾斯河,深可行船,寬可賽艇,把波士頓和劍橋分隔兩岸。神秘河發源於神秘湖,印第安人稱之為Missi-Tuk,意為“大波浪”。這也挺有意思,印第安人的“大波浪河”,通過英語發音的搭橋過渡,變成了中文的“神秘河”。有個電影叫《神秘河》,說的就是這條河邊發生的故事。
自從哥倫布來到這裏,事情就逐漸起了變化。開始時,印第安人還是這裏的主人,白人來的是冒險家,來這裏經商搞貿易發財。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五月花號”的出現。
1620年,“五月花號”在普利茅斯登陸後,覺得那裏挺好,住下來不走了。船上的人屬於新教徒,他們稱自己為“朝聖者”。這次到新大陸來,目的明確,一要建立殖民地,二要傳播宗教。抵達新大陸前,他們曾在船上訂立公約,這公約成了新大陸後來政治製度的奠定性文件。當地的印第安人幫助他們度過第一個寒冬,教會他們種玉米、大豆和番瓜。據說,轉年秋天豐收後,這些白人特意把印第安人請來聚餐,以示感謝。這可能就是感恩節的起源。
又過十年,清教徒在英國受到迫害,也趕奔新大陸而來。他們懷裏同樣揣著建立殖民地的授權。1630年,清教徒在薩蘭登陸,隨即遷到南麵三十公裏遠的波士頓,建起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要再往南六十公裏。後來在1691年,兩個殖民地合二為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總督布萊德福德,對這個歐洲在新大陸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就像一隻小小的蠟燭能夠點燃一千隻一樣,這裏的光亮照耀著很多很多,可以說是照耀著我們整個民族。”
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總督溫特洛普,牧師出身,實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方式,規定官員隻能由清教徒出任,選舉權隻限清教徒享有。這樣的規定,保證了權力全部掌握在清教徒手中。
這種極度的專權,惹惱了一批人。一個叫胡克爾的牧師帶人出走,建立了康涅狄卡殖民地。針對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種種弊端,康涅狄卡殖民地明文規定實行政教分離,擁有土地的人都有選舉權,不再限於清教徒。從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出走的清教徒,又相繼建立了新罕布什爾殖民地和羅德島殖民地。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新英格蘭地區,由此逐漸成形。
越來越多的殖民者湧入這一地區,就有了擴大地盤的內在需要。白人殖民者很有契約精神,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印第安人土著那裏贖買土地。波士頓北邊不遠的康科德的地盤,就是1635年維拉德少校帶人從印第安人手裏買下來的,大家好說好商量。為了紀念這次土地贖買成功,殖民者特意把這裏起名叫康科德,意思是“協和”。
康科德是好說好商量得到的,康科德以東的大片土地,從波士頓直至薩蘭,也都是這樣好說好商量得到的。當時統治這片土地的是印第安酋長夫人,大家叫她女王。那個時候,白人殖民者帶來的疾病,已經導致印第安人數量大幅減少,女王有兩個兒子先後感染天花去世。麵對殖民者的土地索求,她或賣或送,土地最終都歸了白人殖民者。她與殖民者簽訂的買賣協議中規定,她保留神秘湖旁邊的一塊地自用,直至終老。等她終老之後,印第安人要全部離開,那塊自留地作為小小的禮物送給白人,以示對他們諸多善舉的謝意。作為買賣交易的一部分,女王得到多種實物回報,計有36先令的錢、21件外衣、19尋貝殼珠子、3蒲式耳玉米,外加每年一件羊毛外套。
可能有人會說,那麽大片的土地,就換來這麽點東西?這哪裏是公平交易!可我認為,這交易是公平的,因為在這交易的天平上,還有這些印第安人的生命權壓在上麵。這是容易忽略的籌碼,很是沉重。
女王於1650年離開人世,追隨她的印第安人也離開了神秘湖。不過此後幾年,年年都可以看到有零星的印第安人回到這裏,在他們以前的住處徘徊,徘徊幾天再離去。白人殖民者也寬宏大量,容許他們回來,還容許他們平安離去。
至此,波士頓以北的土地統歸白人殖民者所有。可放眼南望,還有不少印第安人部落。南部的印第安人,對五月花號的殖民者有過救命大恩,雙方維持著和平共處的友好局麵。隨著殖民者掌握了生存本領,站穩腳跟,印第安人的作用逐步降低,而殖民者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雙方的矛盾開始顯現,關係惡化,衝突增多。衝突的結果可想而知,印第安人使用簡單的冷兵器對抗火器,一敗再敗,敗了就失地。為抵製歐洲白人對他們土地的蠶食,1675年,繼承了酋長位子的飛利普王,聯合附近幾個部落,做了最後的抗爭。這一次,徹底解決了這裏的土地歸屬問題。印第安人死的死傷的傷,幸存下來的也多逃離了這塊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有人說飛利普王戰死了,也有人說飛利普王被活捉了,跟其他俘虜一起賣作了奴隸。不管具體結局如何,飛利普王都已成了傳說。
今日仍然見到有印第安人在呼喚自己的同胞,可應者寥寥,這呼喚聲,幾成絕響。
從此而後的曆史,全部都是殖民者的曆史。
無論是朝聖者還是清教徒,他們都是新教徒,主張宗教改革。隻是朝聖者更為激進,他們認為內部改革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分離出來,主動遠走他鄉,以求建立自己的教會。清教徒則留在英國教會裏麵進行改革,結果遭到清洗,被迫遠走他鄉。所以他們到了新大陸之後,極為重視宗教。當時規定,教徒每天都要讀經,要集中在村莊居住,以方便讀經布道。
在波士頓對岸的劍橋,就建有教區,在蒙納托米還建有劍橋第二教區,共同管理著多個村莊,包括劍橋村、劍橋農場、劍橋西(即蒙納托米)和小劍橋等。後來,這些村莊逐步分離出去,獨立建鎮。其中,劍橋村在1688年建成牛頓鎮,劍橋農場在1712年建為列克星敦鎮,劍橋西在1807年建成劍橋西鎮以及小劍橋建成布萊頓鎮。再後來,劍橋西鎮的一部分加入了貝爾蒙鎮,餘下的部分更名為阿靈頓鎮,以紀念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死難者們。
這些清教徒殖民者,不但重視宗教信仰,還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早在1635年,在查爾斯河南岸的波士頓,就建起了新大陸的第一所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一年之後,在查爾斯河北岸的劍橋,建起了新大陸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為此,還特意把地名從新鎮變更為劍橋,以與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同名。後來,另一所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也從波士頓遷到這裏,與哈佛大學連枝並蒂。
不管波士頓拉丁學校還是哈佛大學,都是當時精英的子弟學校。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子弟,後來也不知怎麽就發了大財,以至於在波士頓形成了一個名門望族圈子。他們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波士頓婆羅門,借用的是印度最高等種姓的稱呼。波士頓婆羅門有錢也有藝術品位,熱心讚助藝術文化事業。波士頓美術館、碧波地博物館、嘉納藝術博物館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都是波士頓婆羅門創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移民的後裔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對宗主國的感情日見生疏。這時英法在北美持續七年的戰爭已經結束,接踵而來的是經濟衰退,殖民者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逐步爆發了出來。
英國連年打仗,國庫空虛,北美殖民地上萬駐軍的開銷,已成沉重負擔。為此,英國議院通過了印花稅法,開始向殖民地征稅。沒有人是願意交稅的,這自然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不滿,也造成了殖民地政治上的分裂。殖民者形成了托利和輝格兩派,態度上截然相反。托利派忠於英王,覺得留在大英帝國裏麵比較好,認為英國有權征稅。輝格派,以愛國者自稱,主張殖民地的事務不需要英王幹涉,也不需要英國軍隊兵艦的保護,自然反對征稅。
輝格派有主張,更有行動。他們建立起秘密組織“長屋俱樂部”,暗地裏指導“自由之子”俱樂部組織抗議活動,騷擾英國士兵和稅務官員。殖民地居民與英國駐軍相互敵視,積怨日深,終於釀成血案。
那是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頓的國王街,有頑童扔雪球騷擾英國兵,引發衝突,結果英國兵沒摟住火,當場擊斃市民4人。事後,英國為平息民怨,判處兩名士兵有罪入獄,同時取消向殖民地征稅,隻象征性地保留茶稅。
正是茶這個尾巴,三年後再次成了事件的主角。當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虧損嚴重,英國議院決定把該公司的陳年舊茶運到北美殖民地去傾銷。自由之子俱樂部風聞此事,做出決定:不容許他們卸船。在雙方對峙期間,自由之子組織人裝扮成印第安土著,乘著月色,登船砸箱,把茶全部倒進海裏。
英國人的報複,隨後就到。
1774年5月,大批英國兵乘船抵達後,頒令關閉港口。波士頓立馬陷入癱瘓,幸好有其它殖民地通過陸路支援物資糧食,才挺了過來。自稱為愛國者的輝格派逃往城外,以避不測;托利派則搬進城裏,以求保護。個別留在城裏的“愛國者” ,被鄰居熟人視為叛國者,飽受白眼。
這期間,英國正規軍在城裏操練,殖民地的非正規民兵也在鄉下偷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而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英國人打探到民兵有武器藏匿在康科德,派兵乘夜前去收繳。提前得到消息的民兵半路阻擊,雙方在列克星敦交上了火。結果可想而知,一陣槍聲過後,民兵留下8具屍體,一哄而散,英國兵則直撲康科德而去。這一天是1775年4月19日。
盡管如此,美國民兵畢竟開了槍,子彈還擦傷了英國兵。這一槍,據說全世界都聽到了,被譽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聲槍響。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國文人約翰遜博士冷不丁冒出了一句:“愛國主義是流氓的最後避難所。”誰也不知他到底在說什麽。但誰都知道,一場對決已經拉開了序幕。
讓我們在這一聲槍響回蕩的天空下,踏上新英格蘭的大地,尋訪漫遊。
補注:
1. 青山諸嶺,Blue Hills;大青山,Great Blue Hill,印第安人稱其為 Massachusett
2. 馬薩諸塞人,Massachusetts,當地印第安人。後來成為麻州的州名。
3. 波士頓,開始叫Tri-mountain,後更名為Boston。Tri-mountain後被簡寫為Tremont,至今波士頓仍有同名街道 Tremont Street
4. 波士頓華人醫務中心,South Cov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5. 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南岸是波士頓,北岸是劍橋
6. 神秘河,Missi-Tuk(大波浪),Mystic River,發源於Mystic Lakes
7. 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
8. 朝聖者,Pilgrims,乘坐五月花號到新大陸的新教徒自稱
9. 清教徒,Puritans,也是新教徒
10. 普利茅斯,Plymouth,波士頓南六十公裏。五月花號在此靠岸,建有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Plantation
11. 薩蘭,Salem,波士頓北三十公裏
12. 布萊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90 – 1657),五月花號公約的簽署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總督。他在回憶錄Of Plymouth Plantation中寫道:As one small candle may light a thousand, so the light here kindled hath shone unto many, yea in some sort to our whole nation
13.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
14. 溫特洛普,John Winthrop (1587 – 1649),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
15. 胡克爾,Thomas Hooker (1586 – 1647),康特涅卡殖民地創始人
16. 女王,The Squaw Sachem (? – 1650),馬薩諸塞人大酋長Nanepashemet(意為“新月”)的遺孀
17. 飛利普王,King Philip, (ca. 1639 – 1676),印第安人酋長,真名叫Metacomet
18. 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建立於1635年4月23日,為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今天仍然是美國的著名中學,麵向整個波士頓招生
19.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建立於1636年,為美國第一所高等教育大學。當時劍橋叫the Newe Towne,因而校名是Newe College,三年後更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現在,哈佛學院仍作為哈佛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著,負責本科教育
20. 波士頓婆羅門,Boston Brahmin。在印度社會裏,婆羅門居於最高等級,享有各種特權
21.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22. 碧波地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
23. 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24. 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5. 英法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6-1763
26. 印花稅法,Stamp Act 1765,即Duties in American Colonies Act 1765
27. 長屋俱樂部,the Long Room Club
28. 自由之子俱樂部,the Sons of Liberty
29. 波士頓血案,the Boston Massacre,發生於1770年3月5日,英國士兵槍殺了4名市民
30. 波士頓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發生於1773年12月16日。是夜,自由之子成員化裝成印第安人,登船砸箱把東印度公司的茶全部倒進海裏
31. 輝格和托利兩派,the Whigs and Tories。輝格派自稱為愛國者patriots
32. 英國正規軍,British Regulars
33. 美國民兵,militia, minutemen
34.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35. 約翰遜博士,Samuel Johnson (1709 – 1784),英國文人。1775年4月7日晚,約翰遜博士說,”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