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裏外覓封侯
(作者:假仙真人,2011年3月12日)
文章的題目,來自於清朝李鴻章的一首七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裏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提到“封侯”,就會想到關羽,和關羽的漢壽亭侯。其實不止關羽,很多人都被封侯,古代人的理想就是:出將入相,以光耀門庭;封侯進爵,以封妻蔭子。
中國的封爵製度,可以上溯到夏商。到了周代,實行分封製,分封諸侯,各自為獨立王國。後來諸侯做大,王權衰微,以至於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導致周朝滅亡。秦朝革除了獨立王國,實行郡縣製,中央集權。漢朝則是郡縣與封國並存,王國同郡,侯國同縣。列侯受郡守的監督。等到漢末三國時期,封侯多是虛封,不再食邑,封號僅僅是社會地位的標誌。
關羽正是在這個時期,因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有功,經曹操舉薦,被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漢壽是縣名,當時是荊州治所所在。但關羽這個漢壽亭侯,不是縣侯,是個亭侯,也屬於漢朝爵位最高一級的列侯。列侯分三種:縣侯、鄉侯、亭侯,雖說彼此平級,但通常以縣侯居首,亭侯居末。通常先封亭侯,再進爵鄉侯,再進爵縣侯。比如三國時期的文聘其人,他投降曹操後,被任命為江夏太守,爵位步步升高,由關內侯而亭侯,而鄉侯,而縣侯。爵位一直在升,但官職幾十年沒變,都是江夏太守。
關羽對他這個漢壽亭侯的封號,還是蠻看重的。當初受封時,有一方印鑒為憑。在離開曹操尋劉備而去時,封金掛印,頗有不帶走一片雲彩的意思。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路上過五關時,卻時不時地抬出自己侯爺身份,“吾漢壽亭侯關某”,求人放行。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掛印呢?
這裏來看一下漢朝的爵位。漢朝的爵位製度,完全沿襲秦朝,分二十級,隻是用“列侯”取代了“徹侯”,以避諱皇帝劉徹的“徹”字。在這二十級爵位中,列侯最尊,關內侯次之,具體為: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列侯。
誰有權力封爵呢?除了天子以外,王也有這個權力。關羽的漢壽亭侯,是漢獻帝封的。等劉備封漢中王後,封張飛新亭侯,馬超都亭侯。劉備稱帝後,進封張飛西鄉侯,馬超斄鄉侯,魏延都亭侯。劉備托孤後,封諸葛亮武鄉侯。劉禪繼位後,封魏延南鄭侯。
這些封號,也都有些來曆。
武鄉,在琅玡郡,諸葛亮祖籍。諸葛亮封武鄉侯。
西鄉,在涿郡,張飛祖籍。張飛封西鄉侯。
斄鄉,在扶風郡,馬超祖籍。馬超封斄鄉侯。
諸葛亮生封武鄉侯,張飛生封西鄉侯,既可能是虛封,讀作“武∙鄉侯”和“西∙鄉侯”,也可能轉成食邑,讀作“武鄉∙侯”和“西鄉∙侯”,唯一可以肯定地是,諸葛亮和張飛都是鄉侯。在今日之漢中市,轄區內有武鄉鎮、西鄉縣和南鄭縣。有趣的是,這個武鄉自稱是諸葛亮的封地,那個西鄉也自稱是張飛的封地。而魏延生封南鄭侯,卻是個縣侯。
諸葛亮被後人稱為武侯。這武侯的“武”字,可能與“武鄉侯”有關,但更可能與諸葛亮的溢封“忠武侯”有關。全國各地,有多座武侯祠。杜甫在遊成都武侯祠時,留下七律《蜀相》一首: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現在看一下漢代的行政區劃。漢代把全國分為十三州,一百單幾個郡國,一千五百餘縣國。這十三州是:
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並州、交州、幽州。
各州所置郡國不等。比如,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這裏的國,都是王國,不是侯國。另據《漢書•百官表》:“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西漢實有縣級行政單位1578個,其中:縣1344、侯國188、道30、邑16。
三國演義中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一節,裏麵除了孫堅和袁紹封侯以外,其他人當時均未封爵。那十八路諸侯都是什麽人呢?十八路諸侯,除曹操之外,其他各路諸侯不是州牧就是郡守,都是二千石的高官。說白了,都是獨霸一方的軍閥。
演義說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實際上不到十八路。之所以後人喜歡稱十八路諸侯,可能是比較順口,也可能有點講究。早在秦末,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過十八路諸侯。這些諸侯全部封王,其中就包括封劉邦為漢王。
雖說關羽生前隻是一個亭侯,去世後,爵位卻不斷加碼,侯而公,公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蓋過了張飛,蓋過了諸葛亮,蓋過了劉備,蓋過了所有人。
關羽去世後,劉備也不在了,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穆侯。等到宋朝,關羽開始加爵封王了。
宋徽宗趙佶追封關羽為“忠惠公”,侯爵進為公爵。由此可見,俗語中的“關公戰秦瓊”、“關公麵前耍大刀”中的關公,不僅僅是敬語,還是有所依的,關羽確實被封過公爵。關羽的好運並未到此而止,宋徽宗後來陸續加封關羽為 “崇寧真君”,為“昭烈武安王”,為“義勇武安王”。這樣,在宋徽宗手中,關羽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
等到南宋,先是宋高宗趙構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接著其子宋孝宗趙昚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別看僅僅多了幾個字,須知字數越多爵位越尊崇。
到了元朝,蒙古人統治,關羽仍然吃香。元文宗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等到了明代,關羽開始封帝。明成祖朱棣在位時,皇帝說關羽是神,全國都把關羽當神來敬,建廟供奉。後來,到了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下令全國關廟改稱“忠武廟”。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進封關羽為帝,關廟改稱“英烈廟”。後來,朱翊鈞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
到了清代,滿族統治者仍尊崇關羽。先是順治封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了嘉慶、道光,關羽封號陸續加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讚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簡直可以說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清朝大建關帝廟,武聖關帝廟多過文聖孔廟。
關羽與孔丘並稱“文武二聖”。現在,孔聖人已經在天安門廣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那武聖關羽離進駐廣場的日子已經依稀可見。中國曆朝曆代,在江山坐穩之後,都必然走上尊孔拜關帝之路,本朝似乎也不能免俗。曆史的循環,朝代的更替,儼然命中注定一般。
附錄:唐詩宋詞中的“覓封侯”,17首
唐詩 (九首)
秦韜玉《紫騮馬》
渥窪奇骨本難求,況是豪家重紫騮。
膘大宜懸銀壓銙,力渾欺卻玉銜頭。
生獰弄影風隨起,踥蹀衝塵汗滿溝。
若遇丈夫皆調禦,任從騎取覓封侯。
王績《晚年敘誌示翟處士》
弱齡慕奇調,無事不兼修。望氣登重閣,占星上小樓。
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中年逢喪亂,非複昔追求。失路青門隱,藏名白社遊。
風雲私所愛,屠博暗為儔。解紛曾霸越,釋難頗存周。
晚歲聊長想,生涯太若浮。歸來南畝上,更坐北溪頭。
古岸多盤石,春泉足細流。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
無謂退耕近,伏念已經秋。庚桑逢處跪,陶潛見人羞。
三晨寧舉火,五月鎮披裘。自有居常樂,誰知身世憂。
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高適《送兵到薊北》
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
杜甫《複愁十二首 (之六)》
胡虜何曾盛,幹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
李端《送彭將軍雲中覲兄》
聞說蒼鷹守,今朝欲下鞲。因令白馬將,兼道覓封侯。
略地關山冷,防河雨雪稠。翻弓騁猿臂,承箭惜貂裘。
設伏軍謀密,坑降塞邑愁。報恩唯有死,莫使漢家羞。
王涯《塞上曲二首 (之二)》
塞虜常為敵,邊風已報秋。平生多誌氣,箭底覓封侯。
李頻《春閨怨》
紅妝女兒燈下羞,畫眉夫婿隴西頭。
自怨愁容長照鏡,悔教征戍覓封侯。
陳陶《海昌望月》
何處無今夕,豈期在海頭。賈客不愛月,嬋娟閑滄洲。
浩然傷歲華,獨望湖邊樓。煙島青曆曆,藍田白悠悠。
誰無破鏡期,繄我信虛舟?誰無桂枝念,繄我方摧輈?
始見彎環春,又逢團圓秋。莫厭綾扇夕,百年多銀鉤。
金盤誰雕鐫,玉窟難冥搜。重輪運時節,三五不自由。
疑拋雲上鍋,欲摟天邊球。孀居應寒冷,搗藥青冥愁。
兔子樹下蹲,蝦蟆池中遊。如何名金波,不共水東流。
天花辟膻腥,野雲無邊陬。蚌蛤乘大運,含珠相對酬。
夜鵲思南鄉,露華清東甌。百寶安可覷,老龍鎖深湫。
究究如情人,盜者即仇讎。海涯上皎潔,九門更清幽。
亭亭勸金尊,夜久喘吳牛。夷俗皆輕擲,北山思今遊。
雁聲故鄉來,客淚墮南洲。平生煙霞誌,讀書覓封侯。
四海尚白身,豈無故鄉羞。壈坎何足歎,壯如水中虯。
獵獵穀底蘭,搖搖波上鷗。中途喪資斧,兩地生繁憂。
一杯太陰君,鷦鷯豈無求。明日將片葉,三山東南浮。
宋詞 (八首)
張元幹《水調歌頭》
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滄洲。
平生頗慣,江海掀舞木蘭舟。
百二山河空壯。底事中原塵漲。喪亂幾時休。
澤畔行吟處,天地一沙鷗。
想元龍,猶高臥,百尺樓。
林風酹酒,堪笑淡話覓封侯。
老去英雄不見。惟與漁樵為伴。回首得無憂。
莫道三伏熱,便是五湖秋。
袁去華《水調歌頭》
天下最奇處,綠水照朱樓。
三高仙去,白頭千古想風流。
跨海晴虹垂飲,極目滄波無際,落日去漁舟。
蘋末西風起,橘柚洞庭秋。
記當年,攜長劍,覓封侯。
而今憔悴長安,客裏歎淹留。
回首洪崖西畔,隨分生涯可老,卒歲不知愁。
做個終焉計,誰羨五湖遊。
陸遊《訴衷情》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呂勝己《八聲甘州》
自秋來、多病意無聊,不作渭山遊。
想蘭菊凋疏,鬆筠茂密,亭館清幽。
四望遙山萬疊,疊疊翠光浮。
人道蓬萊島,仿佛瀛洲。
居士心迷丘壑,念迂疏老懶,難覓封侯。
看才能成事業,且自抽頭。
攜老稚、團欒百口,要他年、在此作菟裘。
無言也,此生心事,都付東流。
劉過《水調歌頭》
文采漢機軸,人物晉風流。
丈夫有此,便可談笑覓封侯。
試問湘南水石,今古閱人多矣,曾見此公不。
名姓出天上,聲譽塞南州。
斬樓蘭,擒頡利,誌須酬。
青衫何事,猶在楚尾與吳頭。
聞道長安灞水,盡是三槐風月,好奉板輿遊。
此曲為君壽,為我喚歌喉。
李好古《江城子》
從來難翦是離愁。
這些愁。幾時休。
才趁風檣,千裏到揚州。
見說蒼茫雲海外,天杳杳,水愁愁。
男兒三十敞貂裘。
強追遊。夢魂羞。
可解籌邊,談笑覓封侯。
休傍塞垣釃酒去,傷望眼,怕層樓。
方嶽《最高樓》
溪南北,本自一漁舟。煙雨幾盟鷗。
白魚不負鸕鶿杓,青蓑不減鷫鸘裘。
怎無端,貪射策,覓封侯。
既不似、古人能識字。
又不似、今人能識事。空老去,自宜休。
帝鄉五十六朝暮,人間四十四春秋。
問何如,茅一把,橘千頭。
無名氏《步蟾宮》
垂弧門左當今日。恰過了、元宵六夕。
喜妙齡秀發步蟾宮,信富貴、榮華莫敵。
紀年甲子才三七。即翰苑、從容西掖。
便從茲、談笑覓封侯,更管取、壽延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