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 jacob72hou 特別推薦 ***
評書的源流 (來源:中華相聲網)
作者:薑存瑞
--------------------------------------------------------------------------------
(一)評書的頂祖——王洪興
評書這個家喻戶曉的曲種,是在什麽時代產生的?這個問題根據評書老前輩的傳說,認為評書的前身就是從說書演變而成的。說書這個形式從古到今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個曲種。它從夏禹王時代就有了這項活動,當時的人們勞動完了,飯後茶餘不分老幼聚集在一起,或成群、或結夥講述一些在大自然當中出現的奇光異色。經過長期的不斷地給予加工,添根加葉,逐漸地形成了神話般的故事和部落奇聞怪事等。
說書講述神話故事是民間普遍性的娛樂活動,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其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在漫長的幾千年的過程當中,隨著社會的演變而得到發展。但在發展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緣竿而上的,而是經過無數的奇波險浪才生存下來的。可貴的是無論遇到什麽樣的阻礙,始終挺立在巨風惡浪之中,勝利前進的。總之,或起或伏、或斷、或續隨著社會前進,而向前發展,由神話而故事,從奇聞到說“傳”(即講述英雄人物的傳記),繼之演變成為平話、笑話、到說書。延續傳至清初,在北方燕京地帶,出現了“三紅”說書藝人;所謂三紅民間藝人即:王洪興(說三國演義),陶宏玉(說水滸傳),周弘亮(說西遊記)。當時三紅鼎立,在舞台獻藝時,各展所長,相互比豔奪魁,爭奪書座(即聽眾)。當時情況三紅比較起來聽眾多,效益好,麵較廣(各界聽眾)屬於周弘亮,其次是陶宏玉;王洪興先生雖然上座率低於周、陶,但是他不認為自己的說書藝術低於周、陶,更不承認他們高於自己。但是為什麽在舞台實踐中他們的上座率超過自己呢?王先生認真刻苦地查找原因,訪知己、問朋友,向書座(聽眾)請教,結果得到韓九齡先生的指教,開始認識到說書有“皮薄、皮厚”之分(後來拜韓為業師),所說的“皮簿”、“皮厚”這是說書藝人的術語(專用語),皮薄就是書的內容,俗多於雅;皮厚雅多於俗。多數聽眾喜歡聽皮薄的書,因為一聽就懂,容易受到感染,例如西遊記是屬於皮薄的,水滸傳是屬於半袍帶、半短打,也比純袍帶書的皮子薄,而三國演義則屬於皮厚的,因此王洪興的上座率低於周、陶。鑒於此王先生決定改革,讓三國通俗化,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變了說書的方法和內容,把書的情節加強了銜接性,把文字語言改成了通俗語言,演員使活(演出)變為口語化,必要時重加評語、講解,使聽眾容易理解,感到意義深濃,餘味無窮,改進後受到聽眾歡迎,盛於一時,聽眾呼之為評書,由此評書得到聽眾的公認,享譽遍京城,後來成為宮廷藝人,名赫當時。
(二)變革書目,建立門庭
王洪興先生是清初時代民間說書藝人三紅之一,是當時享有盛名的說書家。當時他刻苦鑽研,將說書的舊方法,以及三國的內容書目,大膽地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變革,並把說書藝術提高了一步。例如:演員在表演中,對書的內函給予了合理的發揮,把書說的有評、有講、有論、有敘述、有比喻、有聯想、有書內書,有書外書等。使聽眾能得更多的趣味和知識。因此頗受當時各界人士的歡迎,聽眾異口同聲地譽之為評書名家。王先生隨著自己的聲譽和成就,更進一步的提高評書藝術,例如他使用多年來總結的評書藝術的規律“七要”即:智、打、多、險、歧、突、紋。使書的藝術、情節,達到勻稱的完整程度,並符合了評書的要求,對聽眾增加了吸引力。當時有不少同行人積極效仿和學習變革後的評書。另外有些行外人,很喜愛評書,借機把自己投入這個行業中,自願做王供興先生門下之徒,並得到了王先生的允許。此外還相繼出現了一些沒有得到王先生允許的說書人,而自稱是王先生的門徒,借著王先生的蔓(聲譽)提高自己。因此王洪興先生為保持聲譽,建立了門徒製。即門庭傳藝製度。因此王洪興的門徒都尊之為評書創始人,立為評書頂祖。
在評書界,有一相傳慣例.即在每年舊曆四月十八日,有一次望師會(也叫祭祖師會)除了供祖師(大周莊王)封桶以外,還有一幅門庭表,這幅表的第一位頂祖既是王洪興先生。其餘,從他的親傳學生往下排列:例如評書第一代是王洪興,第二代使用“辰”(臣)字,如何良辰、固輿辰、宋毅辰。第三代使用“亮”字,如趙亮珍、薛亮儒等。第四代使用“奎”字,如尚奎明(四爺)、得奎元等十八人。第五代,使用“鳳”字,如李鳳山、於鳳藻等。第六代使用“連”字,如胡連成、趙連璧等。第七代使用“誠”字,如黃誠誌、瑞誠詠、趙誠柏、張誠實、張誠甫(張壽臣之父)、潘誠立、柏誠林、蓋誠蘭等;還有使用“坪”字的,如徐坪玉、周坪鎮、福坪安、劉坪雲等。第八代,使用“豫”字,如蔡豫卿、李豫林、邊豫棠、朱豫璋、徐豫田、尹豫衡、於豫海、張豫鵬、白豫光、高豫柱、張豫民、張豫良、王豫培等。“豫”字同輩中還有使用“華”字,如丁華元、張華明等,還有使用“鶴”字的,如王鶴軒、王鶴年、吳鶴苓、崔鶴桐、劉鶴嵐、孔鶴祥、董鶴良等,還有使用“雄“字的,所以華、豫、鶴、雄是同輩也是同一個門庭。“豫”字的下邊是第九代,使用“存”字,如潘存厚、魏存發、國存芳、顧存德、薑存瑞、姚存禮、馬存賢、馬存慶、徐存茂、桑存緒、玉存善、謝存珍、張存旺、周存惠等七十餘名。“存”字的下邊是第十代,使用“久”字如劉久洪、李久元、張久宸、張久倫、孫久長、孫久隆、馮久春等。“久”字下邊尚有“延”、“年”、“益”、“壽“、“德”五個字至今這五代還沒有傳人。
評書門庭中相傳有一首歌訣,表明評書藝人的源流:
三辰五亮十八奎、九鳳十連七代誠、
華豫鶴雄遍天下、存久塞滿天津城、
延年益壽德五代、代代子孫更興隆。
(原載《天津和平區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1988年12月出版,文字掃描校對:相聲倉庫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