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zas的評書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正文

單田芳評書欣賞指南 - 大明演義

(2005-03-14 13:18:29) 下一個

 文章來源: dalaohu

 http://music.jschina.com.cn/adsu.asp?id=2161&userid=105333



《大明演義》是由《明英烈》(1-115)、《大明英烈》(116-226共111回)、《燕王掃北》(227-312共86回)三部書剪接而成的,從朱元璋起義一直到朱棣登基。

引自潛意識的《單田芳評書欣賞指南》:

QUOTE
各版本《明英烈》係列的差別是什麽?
《明英烈》別名《英烈傳》《朱元璋演義》,主要情節如下。
1、朱元璋出世 - 七兄弟結義
2、朱元璋起義 - 定南京(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
3、滅張士誠陳友諒 - 北伐滅元朝統一全國(炮打慶功樓)
4、燕王掃北 - 燕王掛孝征南誅滅亂臣

劉蘭芳《朱元璋演義》 : 1 - 2
劉蘭芳《洪武大帝》 : 1 - 2
單田芳《明英烈》 : 2 - 3
單田芳《大明英烈》 : 3 - 4
單田芳《燕王掃北》 : 4
單田芳《大明演義》 : 2 - 4

注:《大明演義》是由《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掃北》三部書剪接而成的。



具體內容介紹實在是找不到,現把《明英烈》、《大明英烈》及《燕王掃北》的內容介紹貼出來:

《明英烈》講的是明朝開國的故事,從朱元璋趕赴武科場開講以至講到定都金陵,全書分武科場、戰襄陽、請徐達、十王興隆會、常茂出世、破金陵等故事組成,《明英烈》是單田芳的看家書,當然寫的精彩之極,從這部書上你能夠體會到單田芳在講史書上的獨有的特點:三分所七分平,辯證的看待曆史(單先生不愧是曆史係畢業的)。《明英烈》是一部評書小說,但其結構不必那些文人說編寫的正史小說差那去,但有一點正史小說是不能比的,那就是讀者明明知道書中的曆史是野史但還能津津的讀下去。

《大明英烈》緊接《明英烈》講述的是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同時起義的蘇州王張士誠、南漢王陳友諒等反王十另不服,於是聯合討明。朱元璋禦駕親征,平定反叛,不料幾次中奸計,先被圍困牛膛峪,後又失利九江口,九死一生,困難重重,幸有胡大海、劉伯溫等各路莫豪忠心輔佐,才最終掃平反賊,統一了江南七省。然而,元軍趁亂進攻中原,朱元璋又率從英傑抵禦外亂。此間,各英雄好漢舍生忘死、亦膽忠心,為保大明浴血奮戰,做出了一件件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俠義之事,終於戰勝頑敵,保江山得穩固,使天下得太平。如果說《明英烈》主要講述的是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劉伯溫等這些老一輩英雄開國的事跡的話,而《大明英烈》這是側重描寫他們的下輩:常茂、丁世英、胡德紀、朱沐英、於皋、田再彪為保大明江山的戰鬥事跡。

《燕王掃北》講的是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領重兵鎮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炆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 "。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和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稱"靖難之戰",即民間流傳的"燕王歸北"。

注:聲音效果有點欠佳,不過已經是目前最新最好的版本了!

明朝凡二百七十六年,其間大小人物與故事不勝記載。即使是當時的正史與野史,也是浩如煙海,不可遍覽。作者今日要寫一部《明朝全傳》,以抒異代蒼涼之悲,非但才情之難,抑十年耐心亦難。但作者回首平生三十七年來,學藝學文,空擲歲月,事無所成,空餘歎息,遂立誌寫要完這一部長篇小說,並自命小說風格為“新古典主義”。其間的緣由,作者不妨在引首中一一道明。

  當我過了三十五歲,對世事的看法與五六年前大不相同,似乎有些厭世,與人寡合,好象覺得自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或者是這個時代在拒絕我。那時,每到星期天就去圖書館,將自己隱藏在浩如煙海的曆史書籍間。我不知自己日夜看史書是何用意,也許給自己孤寂的靈魂尋找一種慰藉罷。從《史記》看起,中間一些如《陳書》《梁書》等史書跳過去不看,看完新舊《唐書》時,我有些向往做一個唐朝人,但我天生沒有詩興,那是一個適宜詩人生存的朝代,而且距離現在太遙遠了,遙遠得讓我覺得陌生。我繼續看《宋史》和《元史》,靈魂在書卷間飄零。我接著來看《明史》,看了大半,我覺得自己的靈魂飄飄蕩蕩飛入了書頁之間,心情漸漸地寧靜下來了,好象在三百多年前那一段時空裏找到了歸宿。看完了這一部明朝正史,還閱讀了十幾本稗官野史,以及多部明朝人的文集與無數才子佳人高人韻士的書、畫、文稿墨跡,我時常在夢寐間晤對古人。後來,我利用每年十天的年假,獨自遠遊東南,專程去了一趟金陵。斜陽裏在明孝陵的神道上徘徊,微雨間在明故宮的舊地上憑吊,陰沉的天色裏,泛舟於玄武湖中,恍惚前世重遊。假如我真有前世,我很希望前世就是一個明朝人,在那二百七十六年間做了一個過客。

  自金陵歸來,半個多月時間裏,我在圖書館伏案而眠的時候,斷斷續續做了許多奇怪的夢。我能依稀回憶這一連串奇夢的始末。——我們我的靈魂升騰到了萬裏空明的玉宇之上,太微間隱約有一條雲間通衢,一個羽衣翩躚須發皆白的老仙人飄然而至,我看不清他的麵目。他引我在雲衢間飛翔,恍恍惚惚,飄飄揚揚,我們來到一座精瑩弘敞的玉樓前。樓上有樓,閣中有閣,重重疊疊,雕梁畫棟。碧玉為瓦,水精為柱。樓外五彩光芒飛動,半空仙歌律呂婉轉。我仰望匾額上的文字,形如蝌蚪,認不出來,也許它就是傳說中的天上白玉樓吧。我突然想起唐人李商隱所撰《李賀小傳》中記載,李賀將死時,有緋衣使者駕著赤色虯龍來召李賀道,帝成白玉樓,前來召君為記,天上的差事很快樂,不苦也。我心跳起來,難道從此要魂歸天外,不能久戀塵世了麽?

  我知道天上有十二座白玉城,其中一座城裏有白玉樓。那是玉皇大帝的翰林院,樓中有天地間無數冊奇書和奇逸的仙才。我不知道仙人引我來此做什麽,難道我原來就是天上的謫仙人嗎?如此一想,心中竊喜。仙人引我入內,樓內精光閃耀,清虛無塵,並無一人,微有清寒之感。仙人與我登樓,不覺身在半天之上。憑闌一望,四圍青冥渺渺,無邊無際,抑頭一望,星宿滿天。一縷空靈的簫聲不知從何處傳來,讓我塵心頓失。仙人衣袖一拂,眼前的雲煙緩緩散開,我看見茫茫大地。仙人道:“看呐,那是你的故國,東勝神州。”我俯身一看,茫茫故國,數點青煙而已。我茫然了,不知自在何處,在人間被灌輸的種種意識形態全部忘卻了。我沒有主義,沒有信仰,無欲,無念,亦無悲喜。身體的四圍被無邊的光明所包羅。

  仙人道:“你可知否?宇宙有一個輪回,從極點擴大到無限,而後從無限擴大到極點。世事也有一個輪回,而無到有,從有到無。朝代也有一個輪回,從興到亡,從亡到興。人生也有一個輪回,前世,今生,來世……”

  於是,我問:“我有前世嗎?”仙人道:“你有前世。”我好奇一問:“我在秦朝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李斯是我,還是贏政是我?”仙人笑道:“你的前世在明朝才開始。”我聽了十分驚訝。仙人道:“在唐宋以前,天地間沒有你的性命,那時,你的性命是天宇間的微塵,混同在茫茫大氣中。到了大元至正元年某月某日,你的靈魂漸漸成形,性命才得以演化,在女人身體裏借一個胎兒的肉身變成了一個人。世事的輪回裏,你在明朝裏曾經出生過三次,死亡過三次。”“生了三次?又死了三次?”我十分不解,問仙人道:“今年的我是第幾次輪回。”仙人屈指一算:“你身為俗客,已經是第四回了。”那我就更不解了,難道在清朝二百多年間,沒有過我的身影麽?仙人道:“天機不可泄漏。當你重曆明朝舊夢之後,你便會發現你今生性命的種種緣起。”是嗎?的確,經過這些怪夢之後,我就為夢魘所因,越來越發現自己根本不屬於這個時代。我也許被一個遙遠的王朝所遺棄,同時也被當今的時代所拒絕。雖然,我的身體寄存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洞庭之南湘水之西的地麵上,可我的靈魂好象一直浮遊在六百多年前的時空裏。那是中國的明朝。那裏有我的故國,我的朋友,我的皇帝,我的都城,我的禮儀,我的衣冠,我的詩句,我的佳人。總之,我在懷念著,期待著,可我神往的一切都變成空虛。六百年來的往事給我留下了無窮的恨,無窮的惆悵。

  你會相信我在近六百年間活過三次嗎?你當然不會相信,因為你不相信宿命,不相信輪回。我相信宿命,我相信輪回。我寧願相信我有過三次前生。

  又是一次的異夢裏,仙人告訴我,我前生第一回是一個道士,家住九江,也是姓彭,號小鐵冠道人。我前生的事跡在九江彭氏七修族譜裏有記載。——說來真是十分荒唐,似乎又確鑿無疑。三年前,我的故鄉衡陽彭氏宗祠重修家譜時,在異地彭氏家譜中看到九江那一脈在光緒年間修的家譜,已經破殘不堪,但字跡曆曆可辨。我按年代翻檢,終於找到小鐵冠道的記載,隻有短短幾句話:“彭虛,字惟空,號小鐵冠道人。大元至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子時生,天順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歿,享年一百一十一歲。十五歲讀《道德經》與《南華經》,幡然有悟,遂出家為道士,與鐵冠道人浪遊江湖,學長生之術。逾百歲而歿。葬於九江蟠龍山艮山乾向。” 這真是我的前生嗎?我感到十分驚訝,我在前生竟活了一百多歲!難道是家譜記載有誤嗎?如果有誤的話,我的先祖彭祖曾經活到八百歲,那又是怎麽一回事?我寧願相信我的前生得到了彭祖長壽的血統,而且學道有方,雖不曾長生不死,卻活過了整整一百多歲。清人有詩雲:“自信人生兩百年”,活了一百多歲,並不足為怪。

  一次,我到廬山開一次可有可無的會,同行人遊曆廬山的時候,我特意到九江城遊了一次。根據抄錄家族上的記錄,竟獨自去九江城外的亂山中去尋找自己前世的墳墓。我在荊棘和野草間尋找了一天,沒有找到。也許歲月太綿長了,我的骨已朽,墓亦壞,與山陵同化了。但不死的是我那一顆故國的心。我站在蟠龍山上,茫然四顧,感慨無限。依稀看見前生蒼老的身影,拖著三千丈的白發,羽衣翩翩,且歌且哭,徬徨在故國的大地上。

  後來,很長時間沒有做那樣的異夢了。仙人杳不可尋,明朝也回不去了。曾不知何年何月,我行吟在湘江的水邊,隻記得當時明月在天,燈火隔岸,車聲滿城,高樓林立,工業煙塵給城市蒙上一層淡黃的霧。一架波音飛機從天掠過,投長沙而去。我此時真不知今世何世。在那一刹那間,我突然想用文字來追憶前朝的曆史,還原前塵的往事,用漢字為自己築一條綿迢遙的路,回溯到明朝裏去……

  ——故事就從大元至正四年 夏說起吧,這個夏天,據史書上記載,中原下了二十多天的雨。

  雨聲中,據說我酣眠在乳母廖氏的懷抱裏,她搖動著手臂,哼著江南小調。我的睡眠估計象渾沌未開的情形。這一年,我的虛歲正是四歲。

  這一場雨就是上天降臨的宿命。雨落在宮殿的琉璃瓦上,落在鄉間的茅屋上,落在荒涼的驛道間,落在繁榮的都市裏,落在大江中,落在湖海上,悄無聲息地浸透了大元數十年的根基。黃河上遊連日水勢驟漲,泥沙俱下,狂浪洶湧,下遊導泄不及,黃河有潰決之憂。

  卻說五月十七日夜三更一點許,京城裏的皇上睡了,丞相睡了,尚書們睡了,禦史們睡了,翰林院的學士們睡了。黃河卻醒著。河水在河南一段白茅堤下細細湧出,堤心漸漸淘空,遂成崩潰之勢。此時堤下百十裏有民居千萬戶,俱在夢寐之中。兩岸河防官吏以為此堤去年重修,夜間不再派人巡視,他們也都睡了。是夜三更四點,白茅堤勢如崩空,黃河水從天而裂,狂瀾既倒,動地驚天。一時間室漂田壞,畜死人亡,不計其數。十九日,又北決金堤,如濟寧、單州、虞城等地以至矩野、鄆城等十多處,俱罹水患,老弱病殘者一夜浮屍千裏,壯健僥幸者從此流離四方。第二年偏又大旱,赤地千裏,麥禾懼槁,更兼疫厲相侵,災民死者幾半。

  這一場洪水給大元朝劃上一道長年不愈的傷口,潰瘍從此漫延開來。以後的年月沒有一年太平無事,即使沒有天災,人禍也不少。日子一天不少地過著,碌碌眾生的性命象原上的草,春去冬來,枯了又青。大概隻有蒼天知道,這個朝代的氣數快要盡了。

  天地無言,江山如故,不覺到了至正十一年三月,大元的皇帝妥歡帖睦兒詔命脫脫複了中書右丞相之職,賜上尊、名馬、襲衣、玉帶,讓脫脫榮耀如舊。皇上給他這一切尊榮並不是平白無故,朝廷多事之秋,他知道脫脫是一個可以倚重的大臣。

  此前,脫脫在朝中曾有一個伯父,名叫伯顏,那時做了中書右丞相,擁兵自重,專橫恣肆,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怨恨他,卻都奈何他不得。他曾請人算命,得知他將死於南人之手,伯顏從此憂心重重,下令凡漢人、南人不得執有軍器。當時各地漢人紛紛起事,伯顏想要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和南人,因為這五姓中的人最多。元帝聽後,大吃一驚,如此濫殺,天下必亂,於是好勸歹勸,才讓伯顏打消這個念頭。至元六年二月,脫脫與朝臣設下奇謀,罷黜了伯顏,龍顏大悅,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掌錄軍國重事。脫脫於是更改伯顏舊政,重開科舉取士,平反冤獄,開放馬禁,削減鹽額;又開經筵,遴選儒臣為皇上勸講,並主修遼、金、宋三史,朝野都稱他為賢相。後來因病辭了官。他不是一個將權術當作性命的人,如果至正皇上不堅請他任丞相,他仍願意在酒詩之中養著他的病。但他那種澄清天下之誌,迫使他無法真正辭謝皇上的詔命。他隻是出乎為臣的禮節,推辭了兩回,當至正皇上拒絕他兩回並下第三道詔書後,他遂振衣於廟堂之上,以天下為已任,再次為相。

  脫脫上任不久,即極力革除前任積弊,朝野皆寄以重望。而大元帝國的家底,沒有人比他更清楚,此時朝廷的賞賜、佛事、創置衙門、濫支冒請等開銷比前些年要大得多,國用早已虛乏,而且兵將惰怠,多不知戰。當吏部尚書契哲篤出來建議改變鈔法,脫脫驚為奇策,以為可行,上奏天子,天子準了他的奏章,下詔印了一種叫至正寶鈔的新錢,替代早已通行的“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

  ,百姓喚做“鈔買鈔”。

  此時天下民亂四起,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朝廷已經應付不過來,隻得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寶鈔行之未久,物價騰踴,超過先前十倍。寶鈔十錠先前可換白銀五百兩,如今在大都換不到一鬥米。南北各地米價似珠。各地郡縣,皆以物貨相互貿易。公私所積之鈔,皆難通行,等同廢紙,而這些現狀他並非不知,可他已經無法顧及了。

  滔天洪水總要給易於遺忘的朝廷以新的記憶和教訓。黃河年年決堤,年年要衝壞山東許多鹽場,而國家稅課十之八九在那裏。脫脫比誰都清楚那些鹽場對朝廷的價值。他與有司商量大半年,最終認定黃河非大修不足以絕其患。朝廷中有工部尚書一個叫成遵的大臣等人反對修河,理由非常充分。脫脫力排眾議,向至正皇上舉薦了一人,他現任漕運使,曾任過行都水監與右司郎中,姓賈,名魯,字友恒。

  皇帝妥歡帖睦兒采納了丞相的話,下詔修河,將成遵貶為大都河間等處都轉運鹽使,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主持大修黃河。為防止民夫動亂,令數萬阿速衛軍監戍十數萬民夫。修河的費用從發行的新鈔中取來。脫脫為了這兩件事竭盡思慮,他似乎很有把握。朝廷度過艱難之後,他會再找一個借口,辭了中書右丞相之職,歸休林泉之下。

  修河詔書才下,大都下了一場雨。城南有一段泥築的古牆,經不起雨水衝刷浸潤,轟然倒了數十步。沒過幾天,皇城內一座偏殿上的獸吻被雷擊毀了。有幾位從山東來大都的客商在麗正門前說幾天前泰山崩了一塊。北方的上都天上下起黑石雨,讓人害怕,而且有好幾個地方太白星竟在大白天出現。

  不多時,河南及山東等地開始流傳一首歌,不知是誰作的,頗有逆視天下大事的意味,歌雲:“丞相造假鈔,舍人 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又有歌雲:“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歌謠萬口相傳,很快就傳到大都。

  漢人們都傳言,胡人無百年之運。蒙古人算是胡人了,屈指一算,大元自至元五年起,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令百萬雄兵取了襄陽,出漢水而入長江,順江東下,水陸並進,於至元十六年將南宋君臣逼入海中,到今年不過七十餘年。

  人們將這些湊泊一處,議論起來,都以為這些都是獲罪於天的征兆。這一年我已經十歲,在家鄉九江城中也聽大人們不時議論此事,雖然不明白什麽道理,但我的心裏十分害怕。我害怕大元朝滅亡。誰知謠言愈傳愈奇,弄得大元數萬裏疆域內人心惶惶,不知天下將要出甚麽禍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 此係列長篇小說中用的月份全部是當時的實際月份,今人所謂的農曆差不多。

  2.點:古代計時單位,一更分為五點,每點二十四分。

  3.濟寧、單州等地:皆在今山東省。

  4.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零年。至元本是忽必烈的年號。妥歡帖睦兒為了重現忽必烈在世時的強盛,也用了至元年號。後改年號為至正。

  5.經筵:給皇帝講解有關經書,一般是讓翰林學士一類的人主講,目的是增強皇帝治國的能力。

  6.“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十月,開始印造中統寶鈔,以銀為本金,銀本充實,百姓隨時可以持鈔到官府換成銀子。印鈔也有定額,依銀的本金數額為準,不得濫印,百姓不必擔心手中的交鈔不如銀子。世祖的鈔法前期十分完備,各地百貨價平,百姓視鈔甚於金銀。承平之世前後有二十餘年。後來,朝廷入不敷出,抽走了放在各地的銀本,濫印紙鈔,於是出現了通貨膨脹。脫脫行新鈔,是想再次利用通貨膨脹來解決國庫空虛的困難。

  7.阿速衛軍:阿速衛軍是由色目人中的阿速部族人(原定居在今西亞高加索北部)組成的精銳部隊,勇悍善戰,可到大元後期,養尊處優久了,不複當年強悍之氣。

  8.舍人:官軍的兒子。

  9.至元五年:公元一二六八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