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zas的評書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正文

曲藝·評書篇 (轉貼)

(2004-12-30 16:28:05) 下一個
評書 中國老百姓習慣把曲藝表演稱作“說書唱曲”。其中“說書”可謂源遠流長。已知有如後來“說書”表演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劉向所著《烈女傳》。其中講述了古代婦女懷孕期間,為使孩子生下後“形容端正,才德過人”,便在夜晚讓人給她誦詩講故事。隋朝侯白的《啟顏錄》裏,也有關於侯白被要求為人說書的記載。這種“說書”表演,發展到唐宋兩代,便有了專門獨立的表演形式,叫做“說話”。“說話”藝術沿至南宋,由於所說內容及表演風格的豐富完善,開始流派紛呈,有所謂“說話四家”。各自以說演曆史故事、神怪傳奇和宗教故事見長。這種藝術發展到元代又叫做“平話”。明末清初出現了大說書家柳敬亭,把說書藝術推向了高峰。至清代末年,“說書”藝術日益成熟,不僅在漢民族地區十分普及,而且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了相應的藝術表演形式。他們或者用本民族語言說演自己民族的曆史與英雄故事,或者吸收漢民族的說書內容豐富自身的節目數量。漢民族的說書表演,在審美上也日趨地方化,其主要標誌是采用當地的方言進行說演。於是,各地的說書藝術各自獨立而為不同的形式。出現了諸如四川評書、湖北評書、蘇州評話、福州評話等等冠以地名相稱謂的獨立種類。但迄今影響較大的說書形式,要數以北京為中心在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評書”,和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主流行的“揚州評話”。 說書藝術發展到今天,雖然分別稱為“評書”或“評話”,但實質上屬一類藝術樣式,都是通過口頭說講故事進行表演。“說書”藝術之所以後來都叫做“評書”或 “評話”,即將“說”改稱“評”,是由於這種表演的審美旨趣,不單在於說演故事,而是在講說故事的同時,對故事中的人情事理加以評論,對故事中的是非曲直進行褒貶,對故事中的名物掌故進行解說。觀眾聽其表演便不隻是娛樂和審美,還可以增長知識,受到教化。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十分簡單,隻一個人或坐或立,或設桌案,以醒木、折扇為道具輔助表演;至20世紀中葉以來,更多的情形則是連桌案、醒木及折扇也不用了,隻是站立說演。 說書藝術在中國不僅具有最為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是孕育其它文藝形式,造就文藝人才的母體和土壤。著名的中國古代文學巨作《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成書,無一不是受了民間說書的孕育和豐富;就連其章回式體裁,也是直接脫胎於說書藝人的表達程式。許多偉大的作家也是由說書藝人那裏受到啟蒙和薰染才走上文學之路的。可以說,以“評書”、“評話”為代表的中國說書藝術,是最具有中國民族特點、最富中國審美特色的藝術類型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