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zas的評書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正文

張少佐談評書

(2005-03-14 13:21:16) 下一個

 文章來源: 北俠

 張少佐先生做客哈爾濱電視台暢談評書

  2003年 7 月28 日,張少佐先生應哈爾濱電視台邀請,做客哈爾濱電視台,談起了評書的來龍去脈。其中對評書曆史回顧、前景的展望、後輩的培養、姊妹藝術的借鑒、評書舞台上的趣聞軼事娓娓道來,令現場的觀眾時而捧腹時而讚歎,場麵十分熱烈。
下麵是節目實錄:

  主持人:張先生你們說評書的,在人物出場時都要形容一番,叫“開臉”,您看,怎麽形容形容我?

  張少佐:真想形容形容?

  主持人:真想!

  張少佐:看,這位主持人,上中等身材,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遮往了兩道時隱時現的魚尾紋,更顯得英俊年輕,身材不胖不瘦,往這一坐,瀟灑自如和藹可親令人起敬!

  主持人:(主持人帶頭鼓掌)我怎麽聽著像罵我呢?(現場觀眾大笑)張先生,您是什麽時候學的評書啊?

  張少佐:十八、九歲吧,1979年。

  主持人:那時候評書正火呢,掙了不少錢吧?

  張少佐:開始學書,我在一個書場說書,就一個聽眾,聽了我二十天,一場買兩角錢的票。

  主持人:兩角錢?那能給他說嗎?

  張少佐:前輩們常說,麵對聽眾,人多就說書,人少就練書。評書演員往往是通過說一部書而練會評書的。

  主持人:評書有許多技巧,大家都知道“扣子”,請張先生談談“扣子”。

  張少佐:“聽戲聽軸,聽書聽扣”,可見“扣子”在評書當中的重要性。“扣子”就是懸念、就是矛盾最焦點。使好了可以吸引聽眾一直聽下去。

  主持人:說書是不是也像電視劇似的,有古裝的、武打的、現代的?

  張少佐:有分類。短打類,就是武俠短打,像“童林傳”、“三俠劍”、“俠義金鏢”等等;袍帶類,一般帶“將”字的屬於袍帶,如“楊家將”、“薛家將”、“呼家將”、“曹家將”等;神怪類,如“聊齋”、“封神榜”、“鬼狐傳”,還有新書“特務名單”、“中國血案” 等等。

  主持人:過去有個“夜幕下的哈爾濱”,它是評書嗎?許多人都喜歡聽

  張少佐:當年王剛播“夜幕下的哈爾濱”是小說連播,不是評書。

  主持人:小說和評書有什麽區別呢?

  張少佐:這是兩個曲種,往大了分,小說屬文學類,評書屬曲藝類。再有,它們的表現手段、方式很不相同,關鍵的一點是它們的“味道”不一樣。

  主持人:請問,咱們的評書是棒子麵味的呢?還是大米麵味的呢?

  張少佐:例如,同樣一出“秦香蓮”,京劇來演是京劇味,評劇來演是評劇味,哪怕它們劇情完全一樣,甚至唱詞也一樣,可味道就是不同。評書和其它“說”的曲種不同處也在此,這是千萬年來傳流下來特有的味道。

  主持人:我們現場就坐著一位小說演播家嶽峰老師,我想就在現場請評書、小說二位藝術家演練一番,大家聽聽評書和小說究竟有什麽不同?

  (主持人拿著一張當天的“生活報”先請嶽峰以播小說的方式念了一段“事故報道”,又請張先生以評書的形式說了這段“報道”)

  主持人:跟大家聊一聊評書的源流吧!

  張少佐:正像有人所講“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說起評書的源頭,可就遠了,但史料記載不多,到了唐宋時,有關評書的文字才多有出現。“霍四究、說三分;尹長賣、五代史”這是在北宋時霍四究先生於汴梁(今開封)說“三國”的記載。到了明末清初,柳敬亭先生出現,這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大說書家,後來北京的王鴻興受了柳先生的影響開創了北方評書一脈(按:王鴻興是北方評書的創立者或創立者之一)。晚清時,雙厚坪在書壇享有盛名,號稱“評書大王”,石玉昆寫出了“三俠五義”,他雖然是唱大鼓書的,但他的書給評書影響很大。...

  主持人:看來這說書、學書都不容易,培養一個演員得幾年吧!

  張少佐:同行們開玩笑說,學評書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說人話”;第二階段是“半是人話不是人話”;第三階段“都是人話”。雖似玩笑,確是如此。開始學書時,學員無論怎麽背詞、練功,一到台上一緊張就會忘詞,甚至把一段情節都忘了,說的亂七八糟,這叫“不說人話”;再經過一段磨煉,雖然有些詞句說得不太準確,但已經能把情節說明白了,聽眾也能將就聽下去,這是“半是人話不是人話”;再磨煉,演員成熟了,生活知識也豐富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舞台經驗也有了,這才成為一位合格的說書人。

  主持人:張先生教學生了嗎?

  張少佐:本來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也非常忙,評書研究所負責供應全國一百多家電台的評書節目,沒有時間教學生,可是評書斷代問題已很嚴重,考慮再三應該抓這個事了,前不久從內蒙來了一個青年叫徐濤,小夥子酷愛評書,相談之下我十分感動,就把他留下了,現在正教他練評書基本功。

  主持人:徐濤來了吧,給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練一段基本功。

  徐 濤:主持人,我剛和我老師學,我怕說不好

  主持人:噢,對了,你現在屬於“第一階段”!(全場大笑,徐濤表演了一段評書貫口,幹淨立落,顯示出一定的功底,觀眾鼓掌稱讚)

  現場觀眾:張先生我是個評書迷,可是評書已不像幾年前那麽火了,我擔心評書這門藝術是否會消亡,或做為古懂放在博物館裏?

  張少佐:評書這門藝術是不會消亡的。在評書的曆史上,它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高潮也有低穀。問題是我們的評書藝術工作者如何在新的時期,拓展題材,豐富表現手段,說出大家願意聽的書來。比如有些大家不願聽的書,今天您不願聽,就是把它放在清朝民國去,聽眾也不願聽,所以評書的生命力,主要在質量。

  現場觀眾:我是高中的學生,我想是否可以把我們的一些課本用評書的形式說出來,學起來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張少佐:一些大專院校搞過“有聲教材”,如以京劇的形式演繹一段教課書內容等等,但評書沒有,這方麵可以考慮,隻要有益評書的發展,有益學生學習我們就可以做。

  現場觀眾:能不能說一些兒童的評書?

  張少佐:這是我的工作重點,正在研究錄製“爸爸講故事”“哈利.波特”。

  現場觀眾:張先生,我喜歡金庸的書,能不能說一說金庸的書,隻要您說肯定有許多人願意聽。

  張少佐:評書版“射雕英雄傳”已經快錄完了,我相信,您聽了一定過癮。

  主持人:跟大家聊了這麽久,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一定想聽您說一段,掌聲歡迎!

  (張少佐穿上紅大褂,說了一段“童林傳”片段,節目實錄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