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飛的蜂鳥

蜂鳥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它們能敏捷地上下飛、側飛、倒飛,還能原位不動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鳥翅膀扇動極快,每秒鍾達80次之多。
個人資料
正文

& 周五植樹:栽一棵“囉嗦”樹

(2008-02-22 08:26:52) 下一個
周五植樹:栽一棵“囉嗦”樹

蜂鳥碼字失誤,誠懇道歉:盧梭可是從來不囉嗦滴。

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8069.htm
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製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製、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製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著名的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後不久母親便離開了人世。盧梭10歲時,父親被逐放,離開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兒子。1728年盧梭16歲時,隻身離開日內瓦。盧梭長年做臨時工,他默默無聞,到處謀生,漂泊四方。他有過幾起羅曼趣事,其中包括與泰雷茲·勒瓦瑟的風流韻事,他倆有5個孩子,他把所有這五個孩子都送進了一家育嬰堂(他最終到了56歲時才與勒瓦瑟結婚)。

1750年,盧梭在30歲時一舉成名。第戎科學院開展了一次有獎征文活動,題目是《論科學與藝術是否敗壞或增進道德》。盧梭的論文論證了科學和藝術進展的最後結果無益於人類,獲得頭等獎,使他頓時成為一代名人。隨後他又寫出了許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羅伊茲的故事》 (1761),《愛彌爾》(1762),《社會契約論》(1762)和《懺悔錄》,所有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聲望。此外盧梭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寫了兩部歌劇:《愛情之歌》和《村裏的預言家》。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羅和讓·達朗貝爾,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開始與其他人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的計劃,指出劇院是所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成了終生的仇敵。此外盧梭基本上屬於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的理性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1762年起,盧梭由於寫政論文章,與當局發生了嚴重的糾紛。他的一些同事開始疏遠他,大約就在這個時期,他患了明顯的偏執狂症。雖然有些人對他表示友好,但他卻采取懷疑和敵視的態度,同他們每個人都爭吵過。他一生的最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1778年他在法國埃及邁農維爾去世。

有人說盧梭的著作對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浪漫主義、極權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崛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還為法國革命掃清了道路,為現代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享有對教育理論有重大影響的盛名。有人認為,人類幾乎完全是其環境的產物(因此完全可以改變)的學說,是來自他的著作。現代技術危害人類,現代社會腐敗不堪,因而需要“高尚野蠻人”的理想,這種觀念無疑與他有關。如果所有這些觀念確實都是他創立的話,那麽他在本冊中的名次就會大為提高。但是在我看來,這些說法有許多不是失之正確就是過於誇大。

例如讓我們來看看“高尚野蠻人”這個概念。首先,盧梭從未使用過這個詞語,也不羨慕南海島上的土著居民或美國印第安人。況且有關“高尚野蠻人”的概念早在盧梭時代之前就很流行,著名的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在盧梭誕生一個多世紀以前就一字不差地使用過這個詞語。盧梭也沒有“社會必然腐壞”這個觀點,恰恰相反,他總認為社會是人類必不可少的。

盧梭創立了“社會契約”學說的這種提法是完全不真實的。約翰·洛克對這一學說做過詳盡的論述,他的著作早在盧梭誕生之前就發表了。事實上,著名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甚至早在洛克之前就論述過社會契約論的學說。

盧梭反對技術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十分顯然,自從盧梭去世的兩個世紀以來技術有了空前的增長,他反對技術所做的努力顯然是徒勞而已。況且今天存在的反對技術的偏見並不源自盧梭的著作,而恰恰是對上個世紀中無限製地應用技術所帶來的不良效果的一種反應。

許多其他思想家提出過環境因素對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絕對的重要性,我認為沒有理由把這個相當一般的學說歸於盧梭。同樣民族主義早在這位法國哲學家問世很久以前就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他對它的崛起沒有什麽影響。

盧梭的著作為法國革命掃清了道路嗎?毫無疑問,他的著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也許比狄德羅或達朗貝爾所起的作用要大。但是就此而論,伏爾泰的影響遠在盧梭之上,因為他的著作比盧梭的問世早,內容多,思想明確。

盧梭具有反理性主義的氣質,特別是與當時其他著名的法國作家相對立,這是相當真實的。但是,反理性主義並不是新貨色:我們的政治和社會信仰通常是建立在情感和偏見的基礎之上的,雖然我們經常尋找表麵看來是合乎理性的論據來為我們的信仰申辯。

但是即使說盧梭的影響不象他的羨慕者(或反對者)所宣稱的那麽大,它也是不可低估的。可以完全肯定他對於文學中浪漫主義的崛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影響甚至還要重要些。盧梭輕視在兒童教育中學習書本知識的意義,提倡對兒童的情感培養應先於理智培養,強調兒童通過體驗來學習的意義(順便提一句,盧梭是一位宣傳母乳喂養具有優越性的先驅)。一個拋棄了自己孩子的人卻有膽量給別人上怎樣哺育孩子的課,這聽起來也許未免使人感到離奇,但是毫無疑問盧梭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教育理論。

盧梭的政治著作中有許多思想獨特新穎,引人入勝。但是總體說來就是一種追求平等的強烈欲望和一種同樣強烈的感受:現存社會製度的不合理已經達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人生下來本來是自由的,但是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戴上枷鎖)。盧梭自己可能並不喜歡暴力行為,但是他無疑激勵了其他人實行暴力革命,逐步改革社會製度。

盧梭對私有財產的觀點(以及對許多其它問題的觀點),常常自相矛盾。一次他曾把財產形容為“公民一切權力中最神聖的權力”,但是似乎可以有把握地說,他對私有財產的攻擊比稱讚在他的讀者心目中影響更大。盧梭是早期認真攻擊私有製的現代重要的作家之一,因此可以認為他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先驅之一。

最後人們決不能忽視盧梭的憲政學說。《社會契約論》的中心思想用盧梭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每個夥伴及其一切權力完全交給整個社會。”這樣的話沒有給公民自由和人權法留有餘地。盧梭自己是一位權勢的叛逆者,但是他這本書的一個主要作用是為後來的極權主義政權開拓了辯詞。

有人批評盧梭是一個極其神經質(而不說偏執狂)的人,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是一個思想不切實際的、糊塗的思想家,這樣的批評大體上是正確的。但是遠比他的缺點更重要的是他的洞察力和傑出的創造精神所閃現出來的思想火花,兩個多世紀以來,不斷地影響著現代思想。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裏隻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複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裏的書籍遍覽無餘。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曆史》、莫裏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曆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裏,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隻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麽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麽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麵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勳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麽概念,他隻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複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製,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製,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裏,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裏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裏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醜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麽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托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曆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裏,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麵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麵發展。她經常在家裏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借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借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湧,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讚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讚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裏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麵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讚譽外,並未產生什麽大的反響。

征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麵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誌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百科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誌,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征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湧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裏不僅湧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衝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蕩,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複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麵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幹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隻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裏,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隻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隻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麽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麽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麵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製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隻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歸於自然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麽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於,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愛彌兒》上卷第5頁)這是《愛彌兒》裏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於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並不科學,但它在曆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於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製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曆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於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於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於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於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於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於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

在知識教育方麵,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於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於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隻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於12歲以後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曆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曆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並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後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性的教育

由於性欲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征,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

盧梭既反對禁欲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製,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欲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複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麽“你的答複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 (《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

對於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製天性的適當工具,隻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並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這些觀點,對後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思想家、教育家、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先賢祠

參考資料:
1.http://www.100fuwu.cn/shiye/mingren/guowai/lishi/200710/4279.html

貢獻者:
[百科蝌蚪團] Miffy_Bunny、bxfw

#####################################################
讓-雅克·盧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讓-雅克·盧梭

蜂鳥注:對照一下百度百科以及維基百科對"讓-雅克·盧梭"詞條的詮釋,您發現了哪些哪些點?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