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15)
2011 (144)
2015 (51)
2017 (44)
2018 (41)
2019 (58)
2020 (34)
2024 (146)
2025 (8)
叛逆的作家
我年輕時對托爾斯泰是什麽印象呢?大概人人都誇他偉大,我偏偏不想與人人相同的心思讓我一直缺乏閱讀他的作品的興趣(這樣說好像我有多愛讀書多有品味又多有時間讀書似的),所以除了知道他是俄羅斯的偉大作家之外,他對我來說是個毫無誘惑力的名字。
回想第一次讀托爾斯泰,應當是差不多十年前,從圖書館借來的《安娜·卡列尼娜》,台灣出版的,豎排,因為分了上下兩卷,我隻借到上卷。豎版繁體字對我來說不太友好,一路讀得磕磕絆絆昏昏欲睡,倒是讀到列文在鄉村部分的描寫讓我精神一振:“哎呀,這個托爾斯泰竟然挺食人間煙火的嘛!”
從那之後我開始對托爾斯泰感興趣。但是苦於我從來也沒有買過他的書,就一直也沒有閱讀他的機會。即使這次回去,我跟朋友說想去西單圖書大廈買書時,我想買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本書我在手機上讀的,但希望能夠有一本紙質書捧在手裏邊讀邊亂劃線。還想買的一本是李健吾翻譯的《包法利夫人》。我讀到的手機上的版本很美,直覺是李健吾翻譯的,想買一本保存下來。可惜這兩本書都沒有買到。
我不記得當時看到《複活》沒有。看到了估計這次也不會買。畢竟書還是挺貴的,搬回來也挺沉,我一個人的行李箱放不了幾本書。所以我選擇買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雖然我對其中的愛情情節頗有微詞,然而小說裏充盈的反思的覺悟和高尚的思想卻讓我覺得,托爾斯泰七十歲時寫的《複活》應當也值得讀一下。我的確好奇,一位終身堅持寫作的作家到了七十歲時會對世界有怎樣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對《複活》的印象一直是一本愛情小說(不知道這種印象從哪裏來的)。甚至我讀到小說的前幾個章節時也是這樣認為的。不過七十歲時的托爾斯泰寫愛情,寫各種人物內心,相比四十歲時的托爾斯泰確實明顯得多了一種俯視的沉著,從容,甚至有一點玩世的感覺,也更有了經曆世事後觀看視角的全麵和厚重。
然而隨著小說的逐步展開,我才看清托爾斯泰的寫作用心,忍不住要倒吸一口涼氣——呀!他是為了寫這些啊!
這口涼氣隨著閱讀的深入而加重。
這口涼氣裏有驚訝,有驚喜,有欽佩……當然還有更複雜的難以言說的羨慕情緒——俄羅斯畢竟是一個開明的國家,它可以給它的文學家們以最大的自由去開口說他們自己想說的話。
七十歲的托爾斯泰已經把人世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難得的是,七十歲時他竟然還有充沛的勇氣,熱忱,精力和思想力,去把他看到的那些寫出來……怪不得納博科夫會對托爾斯泰有那麽高的評價:他是照亮人類社會的一道陽光。
我倒是覺得托爾斯泰的光亮在於,他是一個非常叛逆的作家,叛逆在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勇氣,他有膽量把整個社會的構造切開解剖,把醜陋的內裏毫不保留也毫無畏懼地翻出來給每一個人看。他的叛逆還體現在他對自己的批判上,據說托爾斯泰年輕時也是一個浪蕩至極的男子,也犯過《複活》裏聶赫留朵夫同樣的錯:引誘過自己的女農奴,並使她懷孕生子。難得的是托爾斯泰借用這部《複活》深刻地批判了年輕時的過錯,並讓他承擔他該承擔的責任,付出該付出的代價去贖罪。因此《複活》在我眼裏是一部懺悔錄,既為托爾斯泰自己犯下的錯誤,也為整個上層社會、統治階級向下層社會,向被統治階級懺悔。
雖然我對《複活》的結尾並不滿意——托爾斯泰幾乎把整個人類社會用尖銳鋒利的犁頭翻鋤了一遍,處處可聞到新鮮的思想的香氣,然而最後托爾斯泰疲憊了,疲憊的托爾斯泰回到了迷茫狀態,他也找不到解決那些他一眼可見的社會問題的線索,便妥協了,他投入了上帝的懷中,畢竟這不是一人之力可以解決的——但是他能夠有智力和勇氣把那些人類早已習以為常的事撕開,露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質,就足夠偉大了。對於人類社會,迄今我讀到的作家還沒有誰能夠跟托爾斯泰的廣度、深度、力度和誠懇相提並論——他甚至革了自己的命。
我有時會想象,一百多年前,那個忍受了一輩子家庭生活忍受了一輩子他早已看穿的人世教條的八十二歲的托爾斯泰冒著風雪離家出走,像一個青春期任性叛逆的小孩,我就忍不住想笑,這是一個多麽倔強可愛的老人啊,而他的靈魂又多麽清潔高尚——他作為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犯過的所有的錯,皆由他留給人類的真誠勇敢的作品得到寬宥。
花鹿龍年吉祥!:)哇。。。那你太厲害,我看豎版繁體的看得慢不說,看完就跟看英文似的,印象不深。。。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