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15)
2011 (144)
2015 (51)
2017 (44)
2018 (41)
2019 (58)
2020 (34)
2024 (146)
那天愛兒一個學期的跳舞課結束,家長們被邀請參觀她們的表演。
愛兒的四個粉絲級觀眾全部出動助陣。坐在偌大的舞廳裏看完孩子們的表演,臨走的時候,我從座位上起身,很自然地讓塵兒他們把自己坐的折疊椅收好放到一旁。以前我單獨帶他們觀看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所以那天,我還是這樣要求他們。
我的話音剛落,J就在一旁叫:走了,你看誰收拾椅子了。
的確,觀摩的人在陸續立場,沒有人收拾自己的椅子。在空闊的舞廳裏,老公的聲音顯得又急又大,塵兒他們剛剛伸出去要做事的手便停在那裏。
我爭辯:收一下怎麽了呢?舉手之勞而已。我們上次就是這樣做的……
J已經更大聲音地打斷我的話:走吧聖人。你是聖人,你就要把你的孩子也教成聖人……
不得不走了。再說下去必然是爭吵。我不想在大庭廣眾之下爭吵,不想在孩子們麵前爭吵,不想掃愛兒的興。
我狠狠地橫J一眼,走出來,他還在念叨,你就是聖人……
我不是聖人。我隻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小孩子做這些事又不累,我們又不是趕時間,而且上次那兩位年輕的女老師也希望有人能幫他們收一下散落的椅子。舉手之勞,何樂不為?
別人。為什麽要看別人。別人做不做,怎麽做不是標準。而且從來也都不乏人出手相幫,在這裏這些年,我最大的感覺是這裏的人不是那麽冷漠,他們,至少在一些淺顯的事情上都還保有著孩子的友善和熱忱。
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手臂去打造它。我已經遊離於社會之外,但是我的孩子們他們要進入社會,進入人群,他們需要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溫暖的,什麽是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安寧的。
這些,我不知道為什麽總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言辭去教育J。我跟塵兒他們說,他們非常順從,也非常理解。他們是一張潔白的紙,傳遞給他們什麽他們就會在心底畫上什麽。而對老公,不知額外要花費多少心血和唇舌。我總是說我在給J補課,補他缺少的人生教養之課。
沒錯,在我看來,這些都顯示著一個人的教養。
教養不是拿腔作勢的貴族之氣,是言談舉止之間自然流露的心靈層次。一個忽略、不顧及他人的人的心靈必定是單薄的。而我希望我的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的目光不僅僅關注著自己,還有周遭。
隻有自己和周遭相加才是生活。而生活不是粗略的輪廓。生活是細節,是與人相處的點點滴滴的細節。我們在這些細節裏呈現著自己,表達著自己。
J總說我做這些事是給別人看的,做聖人也是做給別人看的。我隻能無語。
或許我還不能夠完全無視別人的目光,但是我很自私,我關注我的內心,我做這些事隻是為我自己。我覺得這是我想做的,可以做的,做了我會開心安寧的,便去做。別人如何看那是別人的事情。
我常常會想,一個人如何成為了他自己?父母的引導和灌輸占了多大比重,自我接受、理解和悟性又占了多大比重?為什麽外觀上看上去那麽接近的人內觀過去會有那麽大的不同?
想來就是那些我們不以為意的生活的細枝末節吧,一點點地累積,增加,宛如在工筆細勾一棵樹。那些細節讓我們最後成為一棵枝葉繁茂的樹。
而生活那麽龐大,細節那麽瑣碎。就像相信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雞蛋一樣,我相信這世上沒有兩棵完全相同的樹。
所以人注定是孤獨的。比如我,比如我J,比如那一刻三個看著我們的孩子。我想隻是這麽簡單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到孤獨的影子。我總是真切地感受到我在帶給孩子們看生活的樣子。美好不美好,它都是生活真實的樣子,無法回避的樣子。
就像我總是無法理解J的阻攔,他總是阻攔著我想做的事,很簡單的小事,比如讓孩子給街頭演藝人一些零錢,比如讓孩子一絲不苟地排隊,比如讓孩子挑選小禮物回贈給他們的老師和朋友……J也總是無法理解我的殷勤多事,比如太過周到的禮貌,比如滴水必報的感恩,比如故作富人充門麵的施舍,比如有時想奢侈地享受生活……孩子們無法理解父母之間的爭吵,比如為什麽爸爸媽媽的觀點會這麽不同,比如為什麽觀點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比如當爸爸媽媽發生爭吵的時候,他們該如何做,如何選擇自己的位置……
我們每個人都充滿茫然和不解。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我們站在不同的點,懷有不同的感受?為什麽我們如此近,又如此遙遠?這中間什麽是橋梁,可以讓我們相互理解和懂得?什麽是光亮,可以讓茫然的迷霧散去,看清腳下的路和通往的地方?
我想如果有心,人生處處都是頓悟成佛的菩提。如果無心,人生處處都是豬一般簡單純粹的歡樂。
佛有佛的慈悲超脫,豬有豬的逍遙快活。無所謂好壞,兩者都美在自在。而在有心無心之間,佛與豬之間,糾結纏繞的,就是人了吧。不能成佛,不能成豬。時間的苦海裏,沉浮其中,如何渡。
我總是喜歡發這樣那樣的感慨和提問。矯情而酸澀。現實中文字的答案一大堆,卻沒有一個實用。因為生活,個體的生活是這麽充滿個性,獨特並且無解。
我總是要自己好好活著,在有了孩子們以後更是這樣要求自己,活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讓我懂得的更多一些,讓我用我解開的疑惑去化解孩子們將要麵臨的。
我想一個家庭裏有父有母,就是讓孩子用在其外的態度、朝上看的角度,來獲得更清晰的人生最初的答案:人生有不同的麵,不同的人,不同的路……接受了這些不同,才會坦然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坦然接受各自內心的孤獨吧。
接受了,孤獨將不是掙紮不是苦痛,是最自然的事,是與生俱來的安寧。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可以獲得它,即使,那是一條漫長的路。
我一直關注您,我仿佛看到你每天安靜的體現自我。
願意您愛護教育孩子的同時也一定保護自己身心。
祝福您生活一順百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