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個好東西》內幕 中央政改遇消極抵製
(2007-01-10 15:55:48)
下一個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個好東西》,經過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刊載後,引起海外媒體的強烈關注。但有分析認為,這篇文章麵世過程曲折,沒有經過中共中央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或新華社刊登,顯示胡錦濤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體係的消極抵製。
胡錦濤的“文膽”
中央編譯局傳統上的任務是翻譯馬列經典,屬於“冷衙門”,但是作為中共中央的直屬機構,也經常會接到高層要求的一些調研工作,俞可平因而也被視為胡錦濤的“文膽”和智囊,加上今年又是中共十七大召開的政治敏感年,海外媒體自然對他這篇公開肯定民主的文章格外重視。
俞文出現的過程也引發了各種揣測,文章原來是2006年底出版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這本書的序言,2006年12月2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首次登載,經北京日報集團的京報網以及中共中央的新華網及人民網轉載,日前因中共中央黨校屬下的《學習時報》第三百六十七期轉載而終於獲得海外媒體的注意。
台灣《中國時報》認為文章顯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識形態枷鎖,準備為執政的合法性展開新論述。香港《亞洲周刊》指出,俞文從根本上顛覆中共之前有關自由民主人權的片麵認知,從而撥亂反正,把中共帶回與普世價值接軌的正道上。美國有華文媒體形容這篇言辭大膽的文章勾勒出胡溫主導下的政治改革藍圖。
麵世過程曲折
俞可平的身份以及文章直截了當的題目,使文章背後可能代表的政治涵義營造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有分析認為,文章麵世過程曲折,沒有經過中共中央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或新華社刊登,顯示胡錦濤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體係的消極抵製。俞文尖銳地指出,對於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民主是一個壞東西,因為官員要通過公民的選舉產生;其權力要受到公民製約,不能為所欲為,似乎印證了文章被主流宣傳係統抵製的看法。
中共雖然不是鐵板一塊,下層官員敢於違背上層意誌的情況卻是無法想象。除非如文革或六四期間,中共內部出現嚴重派係矛盾,宣傳係統不聽中央指揮,尤其是總書記的意旨,無異天方夜譚;何況隨著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拿下,胡錦濤的權威正如日中天,他更不可能在黨內麵對被動局勢。假設俞文確實獲得胡錦濤默許,或代表他的改革思維,繞過中央主流媒體麵世的做法,毋寧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謹慎策略。
中共推動的經濟改革在提升發展水準的同時,也衍生了一批鑽營改革過程裏體製轉型漏洞的利益貪腐集團,他們或憑借權力扭曲壟斷市場、或依靠勾結奸商化公為私,更利用輿論蒙蔽社會,混淆反思改革為反改革,擁護對自己有利、現階段的經濟改革,反對製約自身利益的改革深化——健全經濟體製以及開放的政治改革。
麵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在中共內部和社會大眾還沒有共識的情況下,貿然通過官方主流媒體宣示民主,隻會弄巧反拙。
在官方話語係統中,把民主等同於“和平演變”或“美國霸權”的慣性思考依然存在,雖然中共表麵上也肯定民主,但是內地裏卻是批評“資產階級的假民主”,對於民主的肯定也必然要加上“社會主義”的冠詞。
按西方價值觀解釋
俞文對民主正麵直接的肯定,並且嚴格按照西方價值觀做解釋,顯然有為民主正名的意圖。廣州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袁偉時稱中國媒體、大學、研究機構有責任、有義務“開民智”,更要“開官智”,正是一個貼切的注腳。
十七大的人事布局正在幕後如火如荼地進行,從胡錦濤上台後在外交、兩岸、社會等政策內斂而務實的作風,可以推測他在十七大鞏固人事後應該要開展足以垂世的新施政理念,中國社會的急速發展也迫使中共必須及時因應。民主雖然不是萬靈丹,在貪腐橫行,社會矛盾趨向尖銳的時刻,仍不失為一貼良方。
胡錦濤在政協的元旦講話中就指出,要擴大黨內民主,也要促進黨內和諧。
因此,判斷俞文代表的是中國將開啟新一波民主化政治改革顯然過於樂觀;其為十七大後中共內部可能出現黨內、局部、漸進民主改革做論述鋪墊,或許更切合當前的政治現實。
俞可平簡曆:
1959年出生的俞可平是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東華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他身兼多職,除了副局長,也是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總負責人等,並任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學校的教授。
文章來源: 時事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