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他想每天上下班都采取步行、坐公車、或是騎自行車,聽好了,是在美國,不是中國,你可能覺得他一定是有毛病。在這個建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度裏,自行車不過是小兒的玩具,或者講得體麵點,公園裏的健身工具。若沒有家家戶戶的那幾輛汽車,美國的形象基本殘缺無幾了。
紐約興許是個例外,畢竟全城有120,000 的人每日例行地騎著自行車,而且,紐約各處的步行街通常給人回到中國大都市、縣城、或者鄉鎮的感覺。然而較之美國其他城市,紐約路人的空間卻在一寸寸地萎縮,紐約因而也就不那麽紐約了。緣何如此?專家分析紐約的最近新增不少從外州反遷回來的居民,把其他州動輒駕車的習慣也搬回了紐約。
在一個交通繁忙紊亂的地區,汽車和自行車從來就是天敵,在紐約也如此。汽車可能會搶了自行車的道,給自行車道的人帶來傷亡;自行車也可能無視紅綠燈公開挑釁汽車。早在1971 年,好幾百人就踏著自行車沿第五大道騎向市政廳示威,希望政府興建更多的自行車道和自行車架,有人打著這樣的牌子與汽車針鋒相對“老朽又淫蕩的內燃機通過汙染與傷害造成的死亡數目比該死的戰爭後果還嚴重。(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s antiquated, obscene, and responsible for more deaths through pollution and mayhem than even that great curse war. ” 乍聽有點誇大其詞,是不是,細細想來本來就是事實嘛,有多少人好端端活生生就因為撞車一命嗚呼或者是終身殘疾?
然而開車的人永遠有他的道理。難道你不知道紐約的犯罪率有多高?開車怎麽也比走路騎車安全吧。且不論紐約,美國第八大城市聖安東尼奧市中心有個著名的步行區River Walk ,白天既有聲色犬馬的繁榮也有風光迤邐的恬淡,可是到了夜晚,雖然餐館酒吧裏仍然熱鬧非凡,但是一旦走過最熱鬧的核心地帶,頓覺霧迷月黑,僻靜清冷,行路擲地有聲,如果沒有將車停在飯店門口而是要單獨走上幾十百米,即便不是膽戰心驚,也是豎起耳朵,不露聲色地環視走遭,匆匆奔往停車處。這就是美國的城市心髒,白天是人間,晚上是地獄,冷不防走夜路就遇到鬼。隻有升起車窗,坐在鋼鐵羽翼的懷抱裏在路上飛翔時,你才會有一種人身安全感,然而真正安全與否,又取決於車況路況和駕車人的狀況。再者,即便可以騎車走路到某處,也並非可以達到目的。到美國的第一周,聽說學校附近有一個可以步行就到達的Grocery Store,和室友興衝衝地走到超市,初來乍到,這也缺那也缺,兩人傻乎乎地各買了一車東西;check out完畢,問題來了,是該打的呢還是做公車呢,不對,這不是在中國,這的和公車不是想有就有的,難道跟超市的人打招呼借購物車一用推回家再推回來歸還?於是倆人就在超市門口東張西望且扮痛苦狀,很快就有個老太太上來問我們出了什麽事,當然找個車搭還是可以輕鬆搞掂的,不過由此證明了在美國步行是靠不住的。騎了自行車又如何呢?兩個自稱要自立不要別人幫助的女生一到周末就騎著車到校園邊的這家超市購物,美國的自行車後輪上沒有負載的架子,前麵沒有籃子,就把大包小包無數個袋子均勻掛在左右兩個車把上,啟動自行車那一刻尤其得小心做好平衡,才能讓自行車輪運轉正常,超市門口的警衛看見我倆,總是豎起大指頭,誇我們的雜技演得好。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多後,來了個有車的室友,周末的時候常常載我們去大城市購物,終於擺脫了在美國鄉野紅燒雞腿和生菜色拉度日的生活。
我的自行車永遠留在了學校旁的公寓裏,因為前輪被人卸了下來,車鑰匙後來也就不翼而飛,不知道房東有沒有將鎖鋸斷,而是任其風吹雨打變成一堆鏽鐵化石。現在家裏仍舊有一輛自行車,畢竟在美國大學校園相對而言是自行車的天堂。然而在這地廣人稀的德州,沒有那四個輪子的汽車,幾乎是一事無成。更為怪異的是這個城市居然連公車也不設?難道市政府窮得連公車都養不起?可是建起大型體育場館來簡直是不惜血本。原來當地市民投票決議取消公車,他們眼裏坐公車的人都是社會不穩定因素,沒有公車也就間接剝奪了這些窮人或是盲流的生存權,美國的民主果真是有意思。為了體驗生活,我特地坐過一次灰狗,那傳說中可以帶你到達美國任何市鎮的長途汽車。達拉斯的車站算是灰狗的重要驛站了,其破爛肮髒擁擠的景象和downtown櫛比鱗次的亮麗樓宇形成觸目驚心對比。也許是從來沒有經曆過春運學生返家,也沒去過硬座車廂,坐在灰狗車站裏等車對我也是一種曆練,當然一旦上了汽車,燈光暗下來,恢複寧靜後,心情也就基本釋然了,偶爾還可以欣賞黑人帶著耳機聽CD時手舞足蹈的自娛自樂。鑒於紐約對待騎車人的態度,他們很是憤然:“Bicyclists are the niggers of New York. ”那德州的這個中型城市裏,做公車的人必然也是這裏的niggers,而自行車們則是這裏的消遣,去公園看看,都是價值不菲的高檔自行車,雖然沒有遊艇酷,鍛煉的效果卻很受歡迎。
還清楚地記得我韓國同學看見我穿著長裙騎自行車的訝異神情,據她講在韓國是幾乎沒有女孩穿裙騎車的,再看看美國,也是十分罕見,原來我一不小心把中國特色帶到了美國;這個特色可是比晴天打傘的東亞特色還顯著哦。
有一次在蒙特利爾,住在一個大姐家裏,大姐和她的女兒以及我在晚飯後去散步,那可是夏天,晚飯後的太陽依舊有七八杆子高。我們每人撐了一把陽傘,還都是防紫外的那種。出門不多遠就遇到三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我們三人變成前後隊,以免傘撞到他們。他們也橫排變豎排,同我們擦肩而過。然後三個小孩同時看看天,手掌向上試試有沒有掉點兒,逗得我們這通暴笑。
我初到紐約的感覺是,終於回到城裏了,不用出門動輒就要開車,到處是方便的公車和地鐵,去哪裏坐地鐵好了,下車都不用走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