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52)日本苗字“島”,四川方言“島”

(2025-09-15 05:23:49) 下一個

  在亞洲最多島嶼的國家除了“島國”日本不是第一絕無第個。但島國日本卻並非是世界上島嶼數量排名第一的國家。根據現有數據,全球島嶼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瑞典,擁有約6.7萬座島嶼。日本則以6852個島嶼位列全球第九。
  具體排名如下:
  瑞典‌:約6.7萬座島嶼,位居全球首位。 ‌
  挪威‌:約15萬座島嶼,排名第二。 ‌
  芬蘭‌:約18.8萬座島嶼,位列第三。 ‌
  冰島‌:約7.5萬座島嶼,第四名。 ‌
  丹麥‌:約2.2萬座島嶼,第五名。 ‌
  俄羅斯‌:約1.7萬座島嶼,第六名。 ‌
‌  加拿大‌:約1.2萬座島嶼,第七名。 ‌
  愛爾蘭‌:約3200座島嶼,第八名。 ‌
‌  日本‌:6852座島嶼,亞洲地區排名第九。 ‌
  越南‌:約5850座島嶼,東南亞地區排名第十四。 ‌
  在世界上日本人的始氏(苗字)含“島”的人絕對是世界上最多的。上千個姓氏含有“島”字的名字上百。
  島在後的有:上島,下島,中島,前島,後島,平島,大島,小島,川島,河島,江島,豐島,福島,厚島,山島,岡島,丘島,野島,飯島,鍋島……
  島在前的有:島袋,島中,島上,島下,島內,島田,島居,島野,島本,……
  真是應有盡有,成百上千的不同姓氏(苗字),帶島字的姓,在60個貴族姓氏中有2個:島津、鍋島。
  島嵜 しまさき、しまざき shimasaki、shimazaki
  美島 みしま mishima
  豊島 としま、とよしま、てしま toshima、toyoshima、teshima
  土島 つちしま、つちじま、どじま、としま、どしま、つちしみず、としみ tsuchishima、tsuchijima、dojima、toshima、doshima、tsuchishimizu、toshimi


昭島市 あきしまし akishimashi
貴島 きしま、きじま kishima、kijima
八島 やしま、やじま yashima、yajima
小野島 おのしま、おのじま、このしま onoshima、onojima、konoshima
浜島 はましま、はまじま、濱嶋 hamashima、hamajima、濱嶋
三島江 みしまえ mishimae
十島 としま、とおしま、じゅうじま toshima、tooshima、juujima
脇島 わきしま、わきじま wakishima、wakijima
榎島 えじま、えのきじま、えのしま ejima、enokijima、enoshima
清島 きよしま、せいしま、きよじま kiyoshima、seishima、kiyojima
鍋島 なべしま、なべじま nabeshima、nabejima
向島 むこうじま、ほうじま、むかいじま、むこうしま mukoujima、houjima、mukaijima、mukoushima
山島 やましま、やまじま yamashima、yamajima
阿子島 あくがしま、あこじま、あこしま akugashima、akojima、akoshima
茅島 かやしま kayashima
宮島口 みやじまぐち miyajimaguchi
小島原 おじまはら、こじまはら、こじまばら ojimahara、kojimahara、kojimabara
手島 てじま、てしま tejima、teshima
南荻島 みなみおぎしま minamiogishima
東白島町 ひがしはくしまちょう higashihakushimachou

  四川方言的“島”也多,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在四川方言中,大家常聽到音似“島”的字,又通“倒”,“盯島”、“坐島”、“跍(Gū)島”、“擱(Kō)島”等等。“倒”,位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進行和狀態的持續,相當於動態助詞“著”。
  如:你埋倒腦殼在想啥子?
  另外,“島”位於動作動詞後,作結果補語,表示動作完成,相當於“到、著、住、上、下、了(liǎo)”等。
  成了有人嘲笑四川沒有海,卻有很多“島”的原由。

  穿破石,中藥材名。本品為桑科植物小柘樹或柘樹的根。
  衝擊式破石機是一種應用於金屬與非金屬礦、水泥、冶金、建築骨料等行業的破碎設備,主要用於中細碎高硬度礦石及岩石,如鐵礦石、玄武岩、石英砂等。其與液壓保護顎破配合使用時,可處理冶金渣及建築用砂石。
  農村人民公社社員文革時期錘石頭修馬路
  在路邊彎著腰、低著頭,叮叮當當拿著錘子一點點敲打碎石,汗水順著額頭往下淌,一天下來,腰酸背疼……這些場景對於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公路養護需鋪砂麵石,又無機械,養路職工便土法上馬準備石料。用繩索把人吊在石山的半空中,用鋼釺、鐵捶打出炮眼後,在炮眼裏放進黃炸藥,埋引線,隨後引燃後把崖石炸酥,又用鋼釺將炸酥的石頭撬開,取石料。將石料拉到路上,又一錘一錘敲打成顆粒狀後,用木輪車拉到各路段用於養路。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