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49)中日“毬”不同

(2025-08-23 17:56:39) 下一個

  毬,尻(九→旨),尻(九→求)
  在中國方言詈語詞匯中“”都與男性生殖器官有關。四川方言詈語的“雞兒”的雞本字為“尻(九→旨)”,四川方言詈語的“毬”本字為“尻(九→求)”。四川方言詈語詞匯“雞ㄦ”的“雞”和“球”的本字,都與生殖器的字有關。
   在日語裏“毬”沒有中文方言的這層意思。“毬”在日文中有“Kasa”,“Iga”,“Mari”等讀法意思各不同。
   如:手毬(Mari),鬆毬(Kasa),栗毬(Iga)

  “打毬”在近代日本又是特指打高爾夫球也作“打球”。“打球場”同高爾夫球練習場。
  在中國古代“擊毬”是對馬球運動的稱謂,又稱“擊鞠”或“擊毬”。“打毬”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曹植《名都篇》中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並風行於唐代。唐代文獻多稱“擊鞠”,宋元時期普遍使用“打毬”或“擊毬”等名稱。其起源存在爭議,中國文獻表明東漢已有相關活動,而部分學者認為可能通過吐蕃(今中國西藏地區)傳入中原。馬球(英文:Polo,或源於藏語Pulu的音譯,意即“球”)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杆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活動。
  日本人將“毬”使用在高爾夫上,因“打毬”(Dakyuu)又是日本的競技、遊戯。騎馬者分成2組揮打毬杖(Dakyuudue:毬杖)將庭院的毬打入自己一組的毬門先入為勝的競爭。現在日本的宮內庁與青森県八戸市長者山新羅神社、山形県山形市的豊烈神社有傳承。両神社除了騎馬打毬還有“徒打毬(Kachidakyuu)”。
  “打毬”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現在伊朗),由渤海使傳入日本。由波斯傳入歐州到了英國就演化成了近代化的馬球。
  日本的高爾夫協會在1924年10月17日、全國7個高爾夫倶樂部(神戸高爾夫倶樂部、根岸NRCGA、東京高爾夫倶樂部、鳴尾高爾夫倶樂部、舞子鄉村俱樂部、程穀鄉村倶樂部、甲南高爾夫倶樂部)代表在東京的駒沢的東京高爾夫倶樂部設立的“日本高爾夫協會”(JGA、後來的日本高爾夫聯盟。統括日本高爾夫俱樂部對外國高爾夫界代表日本的組織。當初不是會長製,1926年由大穀光明、淺野良三、高木喜寛、南郷三郎、湯川寛吉組成實行委員。1942年、改組成大日本體育協會的政府外郭団體“大日本體育會”,各競技団體由大日本體育會的“部會”再編。後來“JGA”也解散成“大日本體育會打球部會”。戦時體製下被當作“一部分階層之遊興” 對高爾夫偏見頗多。石井光次郎理事長強辯道“高爾夫乃是日本古來的遊戯(打毬)之復活版”作為大日本體育會的部會存続,作為體育免於消滅解散時加盟倶樂部數共59個。
  步打球是中國唐代興起的徒步持杖擊球運動,由馬球演變而來,類似現代曲棍球。參賽者使用彎月形球杖擊打硬木球,兩隊以擊球入門得分,采用“籌”計分規則,盛行於宮廷且男女皆可參與,寒食節常設表演賽。唐代貞觀年間創“打毬樂”舞曲,8世紀傳入日本,奈良正倉院現存繪有擊球圖案的唐代花氈為實物佐證。宋代演變為“步擊”,元代發展為捶丸,明清民間仍有流傳。
  步打球使用木製球及月杖,與蹴鞠充氣球及徒手踢球形成區別。現存文獻如王建《宮詞》、魚玄機《打球作》記載其規則,鄭州出土唐代青花塔形罐“曲棍球圖”證實曆史存在。2023年入選四川金堂縣非遺名錄,傳承人王振芳融合現代曲棍球與竹編、蜀錦等非遺技藝推廣,組建運動隊參與全國賽事,並在成都世運會活動中展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