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避實就虛,輕描淡寫

(2025-08-23 04:20:52) 下一個

  電視劇《模擬~》、電影《雪風》避實就虛, 輕描淡寫,盡量避免論及天皇責任。
  NHK《模擬~昭和16年夏天的戰敗~》是日本2025年石井裕也執導的電視劇。昭和16年4月,平均年齡33歲的眾多年輕頂尖精英們被緊急召集。他們從軍人、官僚和民營企業中選拔而出,為了培養未來日本的領導者,被安排參加新設的由總理大臣直轄的機構“總力戰研究所”。該研究所的目的是基於軍事、外交、經濟等各類數據,準確預測日美開戰後的戰局,並將模擬結果向近衛文麿首相、東條英機陸相為首的“真正的內閣”成員匯報。 起初,宇治田等精英們因不了解國家和軍部的真實意圖而感到困惑。他們擔心,如果模擬結果不符合上層的意願,自己可能會受到傷害。洋一和夥伴們各自都有家庭,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被允許接觸通常屬於國家機密的用於衡量日本國力的各種數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美戰爭開始前的那個夏天,日本參謀部門已經預測出一旦開戰日本必敗的結局。令人驚異的是,日後發生的一切與預測幾乎如出一轍!
  以獨家的史料和生動的曆史細節向人們揭露,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戰爭的深淵的。並對領導者該如何決策,盡量規避戰爭走向和平提出了反思。
  為什麽總力戰研究所得出了與美國開戰必敗的結論,而日本仍然決定開戰。作者強調了日本做決策時缺乏對細節的研究,而日本抗衡白人殖民的緊迫感與石油等戰略物資的謀求則是同樣重要的因素。日本對美開戰之前和戰敗之後東京審判相關的一些曆史細節。看起來作者認為裕仁天皇和全體日本國民甩得一手好鍋,不過看到東條的孫子在學校被孤立的事情心裏也確實不舒服。總之大體就是說做決策的似乎人人都很清楚結果,但是集體做了一個注定走向失敗的決定。
  昭和天皇(1901~89)對外發動戰爭昭和天皇具有實實在在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1941年9月6日召集的“禦前會議”,當時的天皇雖已經有意決定開戰,但還在躊躇階段。後根據侍衛側記和軍方記錄當時天皇已經有意發動戰爭的姿態。且“10月就宣傳布告詔書擬定也與近臣相商。11月被軍方主戰派說服,最終由天皇下決斷開戰”。昭和天皇為何當初猶豫對美開戰,是因為軍方所提交的戰勝藍圖有些隻是希望性的觀測依據,因為歐洲戰爭德國一定會戰勝英國,日本也一定能戰勝美國。依賴德國的樂觀劇本,而軍部為了說服天皇又準備了新的版本:隻要在南方日本確保占領資源地帶,其資源就不會流向英美,且一係列數劇也非常詳實。當時對太平洋戰爭這樣大戰已起出所有人的想像。新版本除了天皇被說服,連一些懷疑派也紛紛被說服了。
  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天皇是大元帥即日本軍的總司令官。別認為隻是為了形式上的發言,根據記錄作為大元帥出席大本營禦前會議他曾頻繁發言,對軍方幹部的提問,道過注意提示施加作戰影響的實際記錄也反映在史料中。在衝繩戰確認的天皇的《作戰指導》略見一斑。
  日本部分政客輕描淡寫地甩鍋。如有人堅稱,“慰安婦”多數是自願參與的,甚至有學者發言推搡責任,指責是“產業鏈的需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