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鑒真,日本的大恩人

(2025-04-21 23:36:41) 下一個

  鑒渡日本共經曆六次嚐試,前後曆時約12,最終於公元753年第六次渡成功。‌‌
  為實現自已的願望最失明,卻中日交流做出了千古不朽的獻。
  一千二百年前從
州到日本花了十二年即四千三百多天才到達目的地,而今朝發揚州,浦幾個小就可抵達關西,去唐昭提寺可以朝發夕至了。鑒真和尚(在日本被尊稱為“唯鑑真和上”)是在唐代遠赴日本的高僧。
  鑒真所處的時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特別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不斷派遣使節、留學生到當時的長安學習,吸取唐代的文化。鑒真抱著“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願赴日,於唐天寶十二年(753)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於唐廣德元年(763)病故於日本奈良,終年76歲。他在日本的10年中,為日本建立了律宗,並對日本的《大藏經》進行了校正。此外,向日本人民介紹了醫學知識,交流了我國的佛學、語言學、文學、建築學、雕塑、書法、印刷術等科學技術,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有詩雲:(二冬)
真,日本人心中永遠的大恩人
  大明古寺聽梵
  遙想
真遇凶。
  舍已
佛法,
  殫精竭建瀛宗。
  反觀歐美騷操作

  比古今宵壤重。
  得道助多恩四海,
  天平甍顯度從容。

  大明寺依山麵水,曆史悠久,環境優美,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園林風光於一體的宗教旅遊聖地。古往今來,大明寺高僧輩出,君王聖賢,騷人墨客,風雅名士、曾雲集於此,觀光遊覽者留連忘返,虔誠祈求福。
  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1500餘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淨寺”。1980年,大明寺恢複原名。
  隋朝仁壽元年(601年),皇帝楊堅為慶賀其生日,下詔於全國建塔30座,以供養佛骨,該寺建“棲靈塔”,塔高九層,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稱“棲靈寺”。唐朝鑒真法師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為中日佛教文物關係史上的重要古刹。唐會昌三年(843年),九層棲靈塔遭大火焚毀。後經僧人募化重建,但屢有圮廢。
  《唐大和上東征傳》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中國高僧能夠去日本傳授佛法。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繡袈裟衣緣》是一首四言古詩。此詩以山川和風月作為象征,以佛教信徒為對象,表達了詩人對於超越地域、文化、宗教差異的普世情感的向往,以及對於佛教信徒共同修行、結下深厚法緣的期許。這種情懷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也映射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729)日本人。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之子。曆任中納言、大納言。養老五年(717)任右大臣,柄執朝政。神龜六年(729)去職後自殺。執政期間,曾托遣唐使贈袈裟若幹予唐僧人,上繡韻語4句。揚州僧見後,起東渡傳法之興。事跡見汪向榮校注本《唐大和上東征傳》。《全唐詩》存詩1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