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唐代詩人兄弟排行可在友人中直接稱呼之。張十八: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張籍經韓愈推薦,在長安進士及第。
韓愈想引逗好友張籍走出家門,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引逗好友走出家門,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白居易在詩中稱呼劉禹銅為“劉十九”,是劉禹錫的堂兄。劉禹錫排行二十八,在白居易的詩中被稱為劉二十八或者劉二十八使君。
在《問劉十九》這首詩中,白居易邀請劉十九共飲,描繪了一個溫馨的畫麵:屋外雪花飄飄灑灑,屋內爐火正紅,邀請劉十九陪他喝一杯,溫暖了整個冬天。這個邀請跨越千年,使得劉十九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象征性人物,每當冬天來臨,人們便會想起這位被邀請喝酒的劉十九,以及那首溫暖的詩。
劉十九的由來不僅是因為他在家族中的排行,而且也因為他與白居易的深厚友情和《問劉十九》這首詩的廣泛傳播。這個名稱和人物因此成為了中國文學和文化中的一個經典元素,被後人反複提及和引用。劉十九是白居易的好友劉禹銅,是劉禹錫的堂兄。劉禹錫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十八,因此被稱為劉二十八;而他的堂兄劉禹銅排行第十九,所以被稱為劉十九。白居易的詩《問劉十九》中的“劉十九”就是指這位堂兄劉禹銅。劉十九不僅與白居易有著深厚的友誼,還在白居易被貶謫到九江後,資助他在廬山香爐峰建草堂,顯示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問劉十九/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孟浩然《登萬山寄張五》,張五即張子容,張子容即家族中堂兄弟排五;還有張八子。 “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懷疑張五為張八之誤。
李白被稱為“詩仙”,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因此也被稱為“李十二”。
杜甫被稱為“詩聖”,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四,因此也被稱為“杜四”。
高適被稱為“邊塞詩人之王”,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因此也被稱為“高二”。
王維被稱為“詩佛”,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因此也被稱為“王七”。
劉禹錫被稱為“詩豪”,他在家族中排行二十八,因此也被稱為“劉二十八”。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他在家族中排行二十二,因此也被稱為“白二十二”。
這些排行不僅是對詩人個人身份的一種標識,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圍。通過這些排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詩人的社交網絡和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
元稹別稱元九因排行第九,故以稱之。
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遊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當日到梁州。”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溫八叉”之稱溫庭筠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是外號。
王維有詩題為《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李十二,韓愈韓十八,柳宗元柳八,元稹元九等這些類別的人名稱呼,大都是他人、後人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其本人並不使用。但這些稱呼既經使用,便固定習用下來,成為一個人的專門稱呼了。因此,元九隻是世稱而已。按當今中國的年軽人可能都叫“某老大”了(尤其是獨生子女)。
唐朝進士非常難考,參加考試的常多達千人,每次不過錄取十餘人至三十人。白居易有詩雲:“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進士及第時已經年屆二十九歲,在錄取的十七名進士中,卻是年齡最小的一個,可見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唐朝時期流行一個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的也是進士難考的程度。當時,有很多詩人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多次名落孫山,铩羽而歸。
詩人落第後,心情自然不爽,進而想要發泄,這也就催生了很多千古名作。譬如:羅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還有黃巢的“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是在落榜後所寫,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四十歲那年,孟浩然赴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應進士舉,結果落第了,心情相當苦悶。此前,他閉門學習長達二三十年,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的讚譽和宣揚,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極為沮喪,有心直接上書皇帝,卻又猶豫不決。在此背景下,他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詩作原文如下: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這首詩的大意是:
從此以後,不再向朝廷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回歸南山破舊的茅屋,或許才是我的歸宿。
自是我沒有才能,所以被明主棄之不用。又因身體多染病痛,朋友也漸漸疏遠了。
白發漸漸增多,催促著人慢慢老去。新春來臨,眼看著逼近年底,一年又將過去。
千頭萬緒,思緒悠悠,惆悵滿懷,愁心無限,教人夜不能寐。夜深人靜,鬆影月光籠罩著窗戶,一片空寂。
孟浩然這首《歲暮歸南山》是一首紀事抒懷五言律詩。這首詩開篇便點題,表明自己在出仕和隱居之間無奈地選擇後者的決定,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暗藏著無奈和心酸。
接著,表達了自己落第後的心情,自己滿身才華,卻無人引薦,得不到賞識,有哀怨,有自憐,甚至還暗含懇求,心情相當複雜。
然後,通過歲月流逝的描繪,進一步刻畫了自己內心的痛苦之情,當時的他已年屆四十歲,原本滿懷希望來到長安,渴望一展抱負,結果卻名落孫山,心中的失落惆悵可想而知。最後,畫龍點睛,訴說自己無盡的惆悵,且以景結情,既描繪了出一幅迷蒙空寂的月夜圖,又將自己惆悵、失落之情推向了高潮,創造了一種言已盡意未絕的藝術效果。
全詩語言質樸,明白曉暢;對仗工整,構思巧妙;情感真摯,情致婉轉;自然流露,渾然天成;不加雕飾,妙手偶得;意境幽邃,餘韻無窮。
突出特點是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和反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了自己落第後的幽思,寫出了舊時代科舉製度下隱世文人的縮影,道出了隱世文人內心的悲憤和不甘,為後世眾多文人才子所推崇。
孟浩然也因為這首詩中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令唐玄宗不悅,“卿不求仕而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最終,孟浩然因為這首詩一生未能進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