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大唐近體詩,大行不拘泥

(2025-03-15 01:34:10) 下一個

  “不拘小節者無以成大禮,不顧細謹無以成大行”。這句話強調了細節的重要性。“拘小節者難成大事”這一觀點強調了在小事上過於糾結會阻礙大事業的成就。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近體詩,曆經千年仍熠熠生輝。然而,當代人卻普遍難以寫出優秀的近體詩。追及原因是否後人比起唐人來後人更注重“細節”,而今天的人除此以外尚有以下數不清?各原由。
  一、寫詩的人數銳減:在輝煌的唐代,詩歌幾乎成為了全民活動,詩人更是數以萬計。從文人到普通群眾,人人都能吟詩作對。如今,真正的近體詩作者少之又少,造成了創作的空白。
  二、閱讀詩歌的人群減小:雖然《唐詩三百首》是經典之作,但很多家庭中的書籍卻因缺乏閱讀而從未翻閱。詩語的美妙逐漸被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所淹沒,大眾對近體詩的關注與熱情也大幅降低。
  三、傳播途徑顯著減少:古時候,優秀的作品通過歌樓、酒肆等多個渠道迅速傳播,而今日人們多在小圈子裏分享,難以實現更大範圍的傳播,限製了詩歌的影響力。
  四、詩歌的社會功能已經改變:
  在古代,詩歌不僅是文人風雅的表現,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詩歌的實用性似乎已經被人遺忘,自然導致創作熱情減退。
  五、詩歌的功利性減弱:古人往往借助詩歌來建立人際關係,謀取利益,如今這樣的需求已不再,詩歌的創作動力減弱。
  六、現代詩的競爭:現代詩在當下幾乎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流,而近體詩則逐漸邊緣化,使得有誌於創作的人才被分流。
  七、生活習慣發生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偏向於快速和效率,閱讀和寫作漸漸被更方便的形式替代,古人那種尋幽探古的情懷已難再現。
  八、現代人的惰性加重:近體詩的創作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麵對複雜的韻律與格式,現代人常常選擇放棄,更傾向於快捷的表達方式。
  九、寫作難度陡增:隨著語言環境的演變,格律的要求使得創作近體詩變得愈加困難,而許多人對語言的挑剔讓他們望而卻步。
  十、社交方式的變化:古人通過詩歌進行交流,而現代則多以短信、語音等快速方式溝通,傳統的詩歌社交方式逐漸被淘汰。
  大唐詩盛行,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句話體現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精神。
  大唐詩人本來的性格就是“很有個性”的:天性,性子,性情,性格,有的善解人意、有的是多愁善感、有的是鬱鬱寡歡、有的是異想天開、有的是淡泊名利、有的是獨樹、豪放不羈、有的是快言快語、標新立異……。
  大唐近體詩,不拘泥細節。
  詩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遠古的巫術,而巫術的特殊表現就是以歌、舞為形式的祓儺儀式。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標誌。初唐四傑、陳子昂初唐詩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體詩——律詩,五律在宋之問、沈佺期手上最後定型。
  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盛唐國勢強大,中國詩歌史第三位偉人李白登上詩壇,他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又變幻莫測,如《蜀道難》、《將進酒》等詩,骨氣端翔,無跡可尋又含蘊深厚。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的《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邁慷慨。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則把山水田園的靜謐秀麗表現得清麗空遠。“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隨著詩歌在唐代瀑布般奔湧之後,宋詩相對來說,更象一條經過人工補綴修葺過的河道,本來桀驁不馴的詩歌洪流,在這裏一變而為一副循規蹈矩,安詳馴順的模樣了。有人說,詩已被唐人做完了。後人如果不甘心,隻有另僻蹊徑。宋人也確實這麽做了。他們一方麵是“以文入詩”,開辟了“詩講”一途,把詩歌當成文章來做;另一方麵“玩瀟灑”就另找方式,於是聰明地選擇了唐五代看作“詩餘”的小玩意兒“小令”,把它拿了過來,發展成為一種全新,而且更為複雜的文學形式,這就是名垂後世的“宋詞”。
  舊體詩簡單來分,就是古體詩和格律詩(近體詩),在七言絕句這種詩體上,可以分為七言的古絕句和七言的律絕句。
  李白的七言絕句有八十多首,大部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七言古絕句和七言律絕句。不過,也有一些介於古體和律體之間的絕句。近體絕句,即律絕句,是四句的近體詩(格律詩)。
  七言詩幾乎與格律詩同時在唐朝漸漸興起,因此我們熟悉的七絕大部分是格律詩。而常見的五絕中,幾乎一半是古絕句。
  李白的七絕中,同樣大量是嚴格而標準的律絕句,例如《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唐近體詩的創作有許多不嚴格不標準的律絕句。也是寶庫中的瑰寶。
 “拗律句” “出律”,“三仄尾”,“鯉魚翻波”,“折腰體”都可入詩。
  如:鯉魚翻波、三仄尾、折腰體等等在唐代是普遍被接受的。但宋代以降不被接受。
  三仄尾是指格律詩中“平平平仄仄”句型的第三字由平聲變為仄聲,形成“平平仄仄仄”的句式。這種句式在平仄規則上符合“兩兩相替”和“二四不同”的要求,因此被視為“小拗句”。
  唐代詩人如杜甫、王灣等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三仄尾,並未將其視為詩病。例如,杜甫的“今日桑榆晚景好”和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都是典型的三仄尾句式。
  清代以後,部分學者認為三仄尾有礙音律美,但仍有觀點認為其屬於“拗律句”,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詩病。三仄尾通常出現在非韻句中,對整體音律的影響較小,因此在創作中可避可不避。三仄尾對音律的影響較小,且在唐代被廣泛接受,因此在創作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三仄尾作為格律詩中的一種特殊句式,既有其曆史淵源,也有其獨特的音律特點。在創作中,詩人可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但需注意與整體音律的協調性。通過理解三仄尾的規則與運用技巧,可以更好地把握格律詩的創作精髓。對於“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爭論中,尚無定論。但唐人是並不絕對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雖對律詩格律要求嚴,但認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便說:“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
  首先,看看出句平起式(指第二字平)。
  1.出句:平平仄仄仄。對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例句:王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星臨萬戶動,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岑參“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盧倫“殷勤報賈傅,莫共酒杯疏”、“今來部曲盡,白首過蕭關”;李頎“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鬆”;張謂“還家萬裏夢,為客五更愁”;崔顥“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孟浩然“崔途跡未朽,千載揖清波”;皮日休“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逍遙”;劉禹錫“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趙嘏“星星一鏡發,草草百年身”;許渾“僧歸下嶺見,人語隔溪聞”;韋應物“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等等,不贅列。
  2.出句:仄平仄仄仄。對句則有二說。一是,由於出句是大拗,故以對句尾三字“三平”救。對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雙眼黃金瞳”;韋應物“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此種句法前人稱雙拗。如,杜甫“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方回評:“濟世策三字皆仄,尚書郎三字皆平,乃更覺入律。”紀曉嵐雲:“此亦雙拗,乃濟、尚二字回換,非三平、三仄之謂。”二是,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說:“若再拗首字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為‘仄平仄平仄’句,則拗極矣。而下句則斷斷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則對句是:平仄仄平平。例句:祖詠“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
  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三仄尾,則會出現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對句當以第三字平聲救,為:通平平仄平。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愜,歸期無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小雨夜複密,回風吹早秋”、“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春宅棄汝去,秋帆催客歸”、“鷹隼亦刷子猛,烏鳶何所蒙”;孟浩然“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岑參“終歲不得意,春風今複來”;許棠“閑賞步易遠,野吟聲自高”;李商隱“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等等。五仄如:杜甫“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悄悄素滻路,迢迢天漢東”、“亂後碧井廢,時清瑤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齡“響發調尚苦,清商勞一彈”;賈島“此地際會夕,當時雷雨寒”;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等等。
  對於三仄尾:一,初學者不宜先學拗律,故最好是先學律詩正格;二,用三仄尾不為出律,但對句宜嚴格按要求。三,三仄尾類的拗句最好用於表示拗怒類感情或提起讀者注意處。
  也有人認為三仄尾在對聯和詩詞中是大忌。具體此說認為:
  一、定義
  三仄尾是指一句詩中後三字全為仄聲,就構成了三仄尾。在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就變成了“平平仄仄仄”,在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用了仄聲,就變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這兩種情況都造成了三仄尾。
  二、為何被視為大忌
  影響節奏感:詩與音樂相關聯,注重音樂性。三仄尾由於後三字全為仄聲,讀起來聲調短促,缺乏抑揚頓挫的變化,影響整體的節奏感。
顯得呆板:三仄尾在視覺上也會給人一種呆板、不流暢的感覺,這不利於詩句的流暢表達。
  三、實際應用中的爭議
  雖然三仄尾一般被認為是大忌,但在古代詩詞中,尤其是唐詩中,並不絕對避免三仄尾。即使到了清代,雖然對律詩格律要求嚴格,但也有人認為某些三仄尾的情況屬於拗律句,可以接受。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建議先學習律詩的正格,避免使用三仄尾。
  四、對聯中的三仄尾
  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五、七言的聯句句式基本沿用詩律。因此,三仄尾在對聯中同樣被視為大忌。一副好的對聯應該講究平仄相諧、節奏明快,而三仄尾則破壞了這種平衡和美感。
  三仄尾在詩詞和對聯中一般被認為是大忌,因為它破壞了詩句的節奏感和流暢性。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些爭議和特例。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建議先遵循律詩的正格和對聯的規則,避免使用三仄尾。
  “錦鯉翻波”‌是一種特殊的格律詩句式,其特點是在標準律句“平平仄仄平”的基礎上,將第四個字和第五個字的平仄互換,形成“平平仄平仄”的句式。這種變化使得句子的最後三個字的平仄組合類似於鯉魚翻波的形態,因此得名“錦鯉翻波”‌

  平仄平平仄平仄 錦鯉翻波是格律詩的變通之法 還是常用的律句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還有兩種變格。一種叫做三仄尾:仄仄平平仄仄仄;一種叫做錦鯉翻波:中仄平平仄平仄,題主所說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就是種種句式。因此七言的第一個周日平仄不拘,所以用“中”來表示。
  這種句式在近體詩中常常見到
  一、用在尾聯(第七句)比較常見
  七言絕句的第三句,七言律詩的第七句,常常見到這種句式。例如杜甫的絕句《存歿口號二首 其二》用於第三句:
  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下何曾有山水,平仄平平仄平仄,用在第三句。
  白居易的七言律詩《宿裴相公興化池亭》用於第七句:
  林亭一出宿風塵,忘卻平津是要津。鬆閣晴看山色近,石渠秋放水聲新。
  孫弘閣鬧無閑客,傅說舟忙不借人。何似掄才濟川外,別開池館待交親。
  何似掄才濟川外,平仄平平仄平仄,用在第七句。關於這種句式應用的多與少,   老街沒有查過統計數據,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他說多用於尾聯,也就是      第七句。
  不僅是七絕和七律,在五律中也很常見,例如許渾的《早行》:
  失枕驚先起,人家半夢中。聞雞憑早晏,占鬥認西東。
  轡濕知行露,衣單覺曉風。秋陽弄光影,忽吐半林紅。
  秋陽弄光影,平平仄平仄,也是這種句式。
  二、用在頷聯(第三句)和頸聯(第五句)
  元稹的這首五律,用了兩次“平平仄平仄”句式。《城外回謝子蒙見諭》:
  十裏撫柩別,一身騎馬回。寒煙半堂影,燼火滿庭灰。
  稚女憑人問,病夫空自哀。潘安寄新詠,仍是夜深來。
  頷聯第三句,寒煙半堂影,尾聯第七句,潘安寄新詠,都用了這種句式。另外首句“十裏撫柩別”五連仄,第二句用“騎”救拗:仄平平仄平。
宋丞相趙鼎的七律《奔昌國用韓叔夏韻呈覺民參政》用在頸聯第五句:
曉掛危檣兩席開,孤城西望幾時回。飄搖一舸隨潮去,彷佛三山入眼來。
身世從今寄雲海,親朋何在渺風埃。乘桴肆誌吾安敢,就戮鯨鯢亦快哉。
身世從今寄雲海,平仄平平仄平仄,用在第五句。
  三、用在首聯第一句
  相對來說,錦鯉翻波句式用在第一句似乎最好,雖然相對少,但也能找到不少例子。如白居易的《醉中酬殷協律》:
  泗水亭邊一分散,浙江樓上重遊陪。揮鞭二十年前別,命駕三千裏外來。醉袖放  狂相向舞,愁眉和笑一時開。留君夜住非無分,且盡青娥紅燭台。
泗水亭邊一分散,仄仄平平仄平仄。一,是仄聲。
  又如詩聖杜甫的七律《所思》: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樽俎定常開。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澦堆。
苦憶荊州醉司馬,仄仄平平仄平仄。
  杜甫還有一首七律《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東閣官梅動詩興,平仄平平仄平仄。其中閣,是入聲字。興,是多音字,這首詩第一句不押韻,明顯是仄聲。
  也有用在七絕第一句的,如白居易《夜題玉泉》
遇客多言愛山水,逢僧盡道厭囂塵。玉泉潭畔鬆間宿,要且經年無一人。
遇客多言愛山水,仄仄平平仄平仄。
  四、 中仄平平仄平仄 是變通之法還是常用律句
研究杜甫的清朝著名學者仇兆鼇在《杜詩詳注》中說道:
七律中,有平仄未諧,而句中自調者,賈幼鄰詩:“劍佩聲隨玉墀步。”玉墀二字,  仄平互換。杜少陵詩:“西望瑤池降王母。”降王二字,亦仄平互調,此偶用變通之法耳。
  賈幼鄰就是唐朝詩人賈至,“劍佩聲隨玉墀步”出自《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的頸聯:
  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杜少陵就不用解釋了,“西望瑤池降王母”出自其名作《秋興八首》頷聯第三句: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仇兆鼇說這是七律中“偶用變通之法”。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句式在七律、七絕、五絕、五律等近體詩中常常出現,因此王力教授說:
  不是平仄未協,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變通之法,而是常用的律句。《漢語詩律學》
  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大多首句押韻。首句不押韻的七律和七絕本來就不多,所以“中仄平平仄平仄”用於第一句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還是有不少大詩人用過這種句式開篇。
  可見,雖然少,但是當然可以用。
  折腰體:清江曲內一絕
  折腰體,是格律詩在平仄上的一種變格的稱謂。
  格律詩要求“句內平仄交替,聯內平仄相對,聯間相粘(即平仄一樣)”,如果一首七絕句內平仄交替和聯內平仄相對,但卻失粘了,那這首七絕就是“折腰體”。
最早出現於唐代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該書選錄了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
  清江曲內一絕(折腰體)
  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
  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嶽陽城。
  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
  楊柳渡頭楊柳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前者是仄起式,後者是平起式;其共同特點除二、三句失粘外,還有幾點須注意:1、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聲;2、凡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時,第五字均改用平聲(“楊柳渡頭楊柳稀”是孤平拗救,“上有黃鸝深樹鳴”與“野渡無人舟自橫”則三平連用)。此為最典型之折腰體,唐人頗愛用之。如白居易《遊仙遊山》:
  暗將心地出人間,五六年來人怪閑。
  自嫌戀著未全盡,猶愛雲泉多在山。
  此為平起式,第二句“人”字平聲;第三句第五字“未”用仄聲,下句第五字以平聲“多”拗救;格式同與韋應物《滁州西澗》相同。
  又如趙彥昭《奉和聖製人日玩雪應製》:
  始見青雲幹律呂,俄逢瑞雪兆陽春。
  今日回看上林樹,梅花柳絮一時新。
  應製竟用折腰體,可知已成一時之風氣矣!此詩格式略同於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第三句第五字亦用仄聲,隻首句不押韻耳。崔峒《清江曲內一絕》實亦此格,唯第三句不用拗體,首句則遵王維體用韻而已。
  亦有隻折腰而不用拗句者,如上官儀《春日》:
  花輕蝶亂仙人杳,葉密鶯啼帝女桑。
  飛雲閣上春應至,明月樓中夜未央。
  陳誌歲《鬥雞》:
  五畝田平踏跡新,噍群圍處起禽塵。
  常說和生猶未得,挑唆血鬥是何人?
  以上兩詩中,上官儀詩乃平起式,除首句不入韻外,三四句不用拗體,蓋初唐格律初定,詩人往往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也。陳誌歲詩一二兩句與七言格律詩仄起入韻式無異,三四兩句是標準的七言格律詩句式。全詩亦不用拗句,隻是中間折腰而已。“中失粘而意不斷”。
  “折腰體”並非僅限於七絕,近體詩中五絕、五律、七律均可用之。五絕之折腰者,如:
  自君之出矣,不複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張九齡《自君之出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李白《自遣》
  前者為平起式,二三句之間折腰,但每句均合律;後者為仄起式,除二三句失粘外,每句均拗,首句連用五仄,次句“盈”字,既救上句“不覺”,又救本句之“落”,句法蒼堅高古。三四句“步”、“人”平仄聲互換,與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聲律相同,蓋將七言前二字截去,即是“帶雨晚來急,無人舟自橫”也。
  五律之折腰者,如: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陳子昂《晚次樂鄉縣》
  不信最清曠,及來秋已空。數點石泉雨,一溪霜葉風。
  業在有山處,道歸無事中。酌盡一杯酒,老夫顏亦紅。
  ——唐求《題鄭家隱居》
  前者平起,隻是首聯與頷聯間失粘,其餘各句都合乎律詩要求;後者仄起,每聯之間均失粘,且每聯都用與李白“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同類的拗句,格調極為高古。
  七律之折腰者,如: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杜甫《詠懷古跡》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尊酒定常開。
  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
  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澦堆。
  ——杜甫《所思》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聯與頷聯失粘;第三首失粘處在頸聯與尾聯之間,“悵望千秋一灑淚”與“朝罷須裁五色詔”,均在第五字用仄聲,而第六字未以平聲相救,與“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則在四五句與六七句間兩次折腰,中間四句聲律都略同於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其中“一柱觀頭眠幾回”用孤平拗救,讀來音調更為宕折激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