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許許多多“老大害老二”的例子。農村俗語“老大寵老三慣,老二受氣倒黴蛋”。
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講,修斯底德定律也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這一觀點最早由古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修昔底德陷阱”並不是一種必然的曆史規律,而是一種對曆史現象的歸納和總結。它描述的是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不是一定會發生的結果。實際上,曆史上也有很多新崛起的國家並沒有通過戰爭來挑戰舊有的大國地位的例子。在麵對國際關係的變化時,各國沒有對話、合作和建立互信等就可能不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地球村裏住著各國家。大國競爭也是老大總會聯合老三來圍追老二。
中國曆史上有著名的“老大害老二”的例子。
如:不管排行是老幾,曹操養了25個兒子,無論其先後有戰死或夭折的除外,曹丕被立為太子就應是“老大”,而曹植為“老二”也就是老大的眼中盯,目上包。曹丕整曹植的典故盡人皆知的是那“七步詩”的描述。
唐高祖李淵之下有許多兒子,但立為太子的李建成,和老三的李元吉聯合起來整老二的李世民才有了“玄武門之變”。曆史無法假設,但有邏輯可循,無論真相如何也是後人無法說得清楚的。如果沒有“老大”與“老三”聯合起來整“老二”唐朝的曆史就得改寫。
在動物世界老大死整老二的例子很多。獅王,猴王這樣的群居動物為了保住一群之首的“老大”地位,不知要弄死多少老二。
在現代地緣政治學中,曆史上的第一大國都為了爭霸打垮了“老二”才穩住霸主的地位。霸權勢力的老大一定要對新興勢力進行絞殺,大國之間都是通過戰爭解決。
十六世紀上半葉法國對哈布斯堡帝國付諸戰爭手段。16世紀至17世紀哈布斯堡帝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17世紀哈布斯堡帝國對瑞典發動的戰爭。
17世紀荷蘭對英國發動的戰爭。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法國對大不例顛王國發動的戰爭。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對法國發動的戰爭。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對俄國發動的戰爭。19世紀法國對德國發動的戰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和大清對日本發動的戰爭。
20世紀初英國對美國發生對立,回避了戰爭。20世紀初,俄英法宣布對德國的戰爭。20世紀中期蘇聯,英國,法國對日宣戰。20世紀中期美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
1970年至1980年代蘇聯對日本的戰爭得以規避。
1940年至1980年美蘇對立,戰爭得以規避。
1990年至現在英法對德國的對立,規避了戰爭。由此可見,曆史上諸多對立,75%以上都是通過戰爭手放來解決的。
老大要聯合老三整老二,慣習成必然與未必不自然。
地緣政治學是西方政治地理學中創立較早、影響較大的核心理論。它曆經興衰,仍通行於西方世界,成為各國製定國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 “地緣政治學”一詞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學家魯道夫·契倫(1864— 1922)在所著《論國家》(1917)一書中提出。他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著重研究國家形成、發展和衰亡的規律。
日語:地政學
漢語:地緣政治學
英語:geopolitics
徳語: Geopolitik
世界處在又一輪大變局之中,傳統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博弈仍在繼續,而席卷世界的反全球化運動則掀起了對人類經濟發展的自我否定浪潮,與此同時,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信息化浪潮極大地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建立起了基於信息的新型人際關係,同時也把世界拖入了信息的深潭。
地緣政治的曆史發展
其實地緣貨幣與地緣資本主義的概念,都離不開地緣這一空間基礎,也離不開地緣政治學的曆史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先回顧地緣政治學的發展曆史。
地緣政治學源於政治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後又發表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他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概念應用到國家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家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瑞典學者R.契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在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態的國家》一書中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製和自由的活動權力。
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發表了“曆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視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麥金德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髒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心髒地帶論”認為:東歐是世界島的心髒地帶,控製了心髒地帶就等於控製了世界島,控製了世界島就等於控製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學者K.豪斯霍弗利用國家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劃分為幾個泛區域,其中整個歐洲、非洲和亞洲西部廣大地區作為屬於德國勢力範圍的泛歐區,德國是該泛區域的核心。由於他把地緣政治學與A.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聯在一起,致使地緣政治學的名聲一度臭名昭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於麥金德的心髒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髒地帶。因此,控製邊緣地帶是控製歐亞大陸的關鍵,而控製歐亞大陸又是控製世界的關鍵。
1960年L.K.D.克裏斯托夫提出應當恢複作為科學的地緣政治學的聲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之間的媒介,其研究應當對自然環境對政治的影響進行客觀分析。作為西方政治地理學中創立較早、影響較大的核心理論,地緣政治學曆經興衰,至今仍通行於西方世界並影響全世界,成為各國製定國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
地緣政治學與地緣經濟學
如何認識和理解現在的世界,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現在的世界處於轉折當中,眾說紛紜。而基於地緣的理解,是客觀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框架。一般來說,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是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地緣政治學的概念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麵較多,通常以地理因素為基礎,分析其上的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曆史、政治等。至於“地緣”一詞,最簡單的解釋,地緣即“地理緣由”。大家在分析某地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方麵時,常須考慮地理緣由。
在這裏,地緣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基本框架,在此之下形成了各種理論,如地緣政治學和地緣經濟學。地緣經濟學(GEOECONOMICS)廣義上是指對經濟和資源在空間、時間以及政治方麵的研究。地緣經濟學作為地緣政治分支的形成,通常認為歸功於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魯特瓦克,法國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帕斯卡洛羅特,阿塞拜疆經濟學家維索加斯姆利等人。
地緣政治對於世界形勢的變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也是從古至今,地緣政治學家往往成為帝國、國王和總統尊貴“座上賓”的原因。德國地理學家弗裏德裏希·拉采爾同樣也是如此,如前所述,拉采爾的“生存空間”概念,指的是“生命有機體生存的地理區域”,而這一概念一般被看作是德國在二戰侵略擴張的理論基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拉采爾長期以來不受世界地緣理論界待見,被長時間打入理論冷宮。實際上,拉采爾的理論有其價值,是地緣政治理論中無法忽視的一頁,這是一個地緣理論的重要入口。
拉采爾的“生存空間”討論涉及邊界與邊境、空間範圍、新生存空間的形成過程等當代政治地理學持續關注的話題。其實他的理論論文描述其實相當的中立、客觀,並非像後來被抹黑的那個樣子,而且他在理論體係中建立和使用了原始的係統概念。雖然生存空間-國家有機體的觀點體係,曾經被廣泛批判,但其實這是拉采爾將生存空間用於揭示人類社會政治空間規律的概念,他將國家理解為具有生物地理屬性、為生存空間而奮鬥的有機體。換句話說,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拉采爾的基本主旨思想,其中有關空間的論述迄今依然有著現實的價值和意義。
由於國內對地緣政治以及拉采爾理論研究的匱乏,一些學者基於現在國內外的複雜形勢變化,開始嚐試利用地緣政治理論來解釋現實。如張文木曾發表長文認為,地緣政治本質上應被理解為國家“養生”和爭取有方向的世界和平的學問;其要義是正確地認識國家目標與資源在特定地理空間相互匹配關係及其矛盾轉化的學問。他有關地緣政治的認識,定義方向是可接受的,但有微觀的策略化傾向。
從地緣概念到空間概念
理解地緣概念的關鍵在於空間。從地緣到空間的文明進步、發展和變化,這是拉采爾理論過去所沒有麵對的現實變化。有關地緣政治的各種學說有很多,深入研究和討論地緣問題的理論和思想觀點也有很多,但其中不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地緣,對於地緣的認識和定義,決定了各種地緣認識思想係統的性質、方向和差異。而“地緣”的概念,從物質走向精神,從物化走向虛擬,從資源走向金融,這是地緣概念引申至空間概念的關鍵變化。安邦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即便依舊采用“地緣政治”這一學術詞匯,今日的地緣政治,實際反映更多的是全麵的空間政治,其內涵已經大為不同。
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地緣”實際就是“空間”,地緣政治就是以空間優勢為根本目標運用各種資源,包括經濟、產業、軍事、法律、外交、礦產、能源、金融、人口和政治進行空間係統的全麵爭奪、整合與平衡。為什麽空間概念在現代世界如此之重要?關鍵是資本的需求,關鍵在於資本的推動,資本實際是空間的函數,需要空間來消化,資本一旦離開了空間,資本就會出現重大危機,資本就會成為禍患,夷平大部分文明財富,城市化-資本過剩-經濟危機的“危機三角”就會發生作用,所以現代地緣政治實際就是地緣資本主義,空間的背後有強烈的貨幣動機和金融動機,經濟危機源自於資本,空間優勢爭奪的驅動力也源於資本,而獨霸或是控製市場空間的能力,實際就是貨幣與金融的硬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