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七絕 早朝半輪
隱月風清拂釣翁,
牽牛雨霽映霞紅。
切杆久練參差技,
推洞長探入出功。
目前中共官方指認的毛澤東詩詞大約60首,有人算過,3997字,毛寫作時間60年左右,大概一年一首,作為詩人,產量不高。毛詩正式公開發表於1957年《詩刊》,18首;196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37首,1976年增為39首,1986年毛澤東死10周年,鄧小平題寫書名《毛澤東詩詞選》,50首。其間其後,《人民日報》、《紅旗》雜誌、中央黨史文獻研究室等機構陸續刊發,大約60首。文革前發行量已超過5000萬份。
毛青年時代在長沙、北京、上海網漏吞舟地讀過一些經日本傳入的歐洲19世紀的雜亂思潮:社會達爾文主義、克魯泡特金無政府主義、叔本華生命虛空論、尼采超人哲學、赫胥黎天演論、柏格森生命哲學、羅素經驗主義、杜威實用主義。德國思想家菲特勒•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最契和毛的心智。北大教授楊昌濟把此書作教材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講授時,他肯定始料不及,他未來的女婿從中獲得的靈感將把中國引到何種田地;泡爾生也絕對想不到,他居然會有一名東方弟子,把他的倫理學發揮到何等荒謬絕倫的程度。毛澤東為《倫理學原理》寫下12000言心得(用白話文恐需20萬字),超過一生所讀。
第一個問題:毛澤東在哪些方麵修改詩詞?
毛澤東修改詩詞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修改別人的作品,二是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一些毛澤東詩詞鑒賞的書中,編入了由別人作品修改而來的作品。比如,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外出求學時寫的《七絕•呈父親》:“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一說是日本人西鄉隆盛寫的,一說是日本僧人月性寫的,毛澤東把原詩中的“男兒”改成“孩兒”,把“死不還”改成“誓不還”。準確地說,這不是他的作品。
毛澤東對自己作品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主題思想的改變。《念奴嬌•昆侖》內容含蓄,不好理解。其中有一句:“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留中國。”1958年12月,他自注道:“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此後,人們對這首詞的理解趨於一致了。毛澤東分贈劍劈的昆侖山時,還想到日本人民,顯示出博大的胸襟。這一改動使作品主旨驟然升華,賦予了全新的深刻內涵。
二是作品標題的修改。詩詞標題,是詩篇的眉目,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毛澤東有些作品的標題幾經變化。經過修改之後,作品的主題更加突出、明確。比如,《念奴嬌•昆侖》曾經叫《念奴嬌•登岷山》。《水調歌頭•遊泳》原是《水調歌頭•長江》。《蝶戀花•答李淑一》先是《遊仙》,再是《遊仙•贈李淑一》,最後改為《蝶戀花•答李淑一》。
三是寫作時間的明確。1957年《詩刊》雜誌發表毛澤東18首作品時,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發表毛澤東《詞六首》時,幾乎都沒有注明寫作時間。1963年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毛澤東認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標注了每一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比如,《沁園春•長沙》是“一九二五年”,《菩薩蠻•黃鶴樓》是“一九二七年春”,《西江月•井岡山》是“一九二八年秋”,《沁園春•雪》是“一九三六年二月”。這有助於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曆史背景和深刻含義。
四是前言後語的刪減。《七律•登廬山》原有一則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紅日方升,成詩八句。”這樣的文字,盡管交待了寫詩的過程,但是對把握作品的意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局限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作品發表時,毛澤東把這句話刪除了。
五是作品結構的調整。《采桑子•重陽》原稿是:“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作品發表時,毛澤東把上下闋的順序進行了互換,前後顛倒。經調整之後,作品從議論開始,詩意突兀挺拔,一下子把讀者帶入了作品意欲表達的思想深處;以寫景結尾,能觸發讀者遐思,讀來韻味無窮。
六是整個詩句的變換。在不同的毛澤東詩詞作品手跡中,有些句子變化很大,有些屬於文字內容的調整深化,有些則是詩句寓意的完全改變。
《憶秦娥•婁山關》中“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句是從“梧桐樹下黃花節”修改而來。《七律•到韶山》最後一句“遍地英雄下夕煙”,曾有“遍地人民百萬年”“人物崢嶸勝昔年”兩種說法。再比如,《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一句,原來是“到處男紅女綠,更有飛流激電”。很顯然,修改之後的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富有韻味。
七是個別字詞的完善。《西江月•秋收起義》“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一句中,“匡廬”原作“修銅”,指江西省的修水、銅鼓,“瀟湘”原作“平瀏”,指湖南省的平江、瀏陽,都是縣的名稱,過於寫實。修改之後,用名山秀水來代表地名,更富有詩情畫意。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高路入雲端”中的“高路”,原稿中是“高樹”。樹是自然生長的,路是人工修築的。由“高樹”改為“高路”,與前麵一句“舊貌變新顏”相呼應,直接顯示出“三十八年過去”之後滄桑巨變,和作者重上井岡山的主觀感受也更加吻合。
八是個別錯字的更正。《菩薩蠻•黃鶴樓》第一次發表時,“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寫成了“酎”字。“酎”是名詞,指經過兩次或多次釀製的酒,“把酒酎滔滔”不合邏輯,這顯然是“酹”字的筆誤。“酹”是動詞,指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和起誓,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樽還酹江月”一句中的“酹”字,就是這個意思。 把“酎”改為“酹”,才符合句法,才能準確表達出悼念革命烈士的心境狀態。
《七律二首•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遺矢”中的“薜荔”一詞,原稿作“薜藶”。薜荔是一種蔓生植物,而“薜藶”不能相互搭配,語意含混不清,修改之後表達雜草叢生的意思,問題迎刃而解。
九是標點符號的變化。《詩刊》雜誌1957 年發表《菩薩蠻•黃鶴樓》時,下闋為“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而在1963 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改為“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前一句的逗號改成了問號,突出了“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那種迷茫與困惑的心情。後一句結尾的句號改成了感歎號,語氣更加肯定,情感更加強烈,態度更加堅決,更好地烘托出毛澤東“心潮”澎湃激昂的精神狀態。
《水調歌頭•遊泳》“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中間有個逗號,它的位置挪動了好幾次。有時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有時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反複權衡後,才確定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